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寄筌结构 用《庄子》“得鱼忘筌”事”。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寄筌的具体解释是用《庄子》“得鱼忘筌”的事典,指托意于言辞。以下是对寄筌解释的详细阐述:
一、词语来源
寄筌一词源于《庄子》中的“得鱼忘筌”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鱼后便忘记了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忘记了赖以成功的工具或手段。二、词语含义
寄筌在文学上用来指托意于言辞,即借助言辞来表达某种深层的意思或情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言辞的表面。它强调的是言辞背后的意境和寄托。三、引证解释
唐宋之问在《游称心寺》诗中写道:“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这里的“不寄筌”即指不依赖于言辞的表面意义,而是追求言辞背后的深层意境。四、应用与影响
寄筌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要求作者在创作时不仅要注重言辞的精炼和准确,还要善于通过言辞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寄筌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综上所述,寄筌是一种用《庄子》“得鱼忘筌”事典来表达托意于言辞的文学手法,它强调言辞背后的意境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