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常见排序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基础定义
- 稳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然在b的前面。
- 不稳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后 a 可能会出现在 b 的后面。
- 时间复杂度:对排序数据的总的操作次数。反映当n变化时,操作次数呈现什么规律。
- 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在计算机内执行时所需存储空间的度量,它也是数据规模n的函数。
图示
为了防止误导读者,本文所有概念性内容均截取自对应Wiki。
冒泡排序
原理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步骤
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代码
def bubble_sort(list):
length = len(list)
# 第一级遍历
for index in range(length):
# 第二级遍历
for j in range(1, length - index):
if list[j - 1] > list[j]:
# 交换两者数据,这里没用temp是因为python 特性元组。
list[j - 1], list[j] = list[j], list[j - 1]
return list
这种排序其实还可以稍微优化一下,添加一个标记,在排序已完成时,停止排序。
def bubble_sort_flag(list):
length = len(list)
for index in range(length):
# 标志位
flag = True
for j in range(1, length - index):
if list[j - 1] > list[j]:
list[j - 1], list[j] = list[j], list[j - 1]
flag = False
if flag:
# 没有发生交换,直接返回list
return list
return list
选择排序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