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模具装配工艺
一、填空题
1.在装配过程中既要保证相配零件的 要求,又要保证零件之间的 要求,对于那些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还必须保证它们之间的 要求。 2.生产中常用的装配方法有 、 、 、 。
3.在装配时修去指定零件上的 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修配装配法。 4.常见的修配法有 、 、 。 5.在装配时用改变产品中 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择合适的 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调整装配法。
6.冷冲模装配的关键是 。 7.上、下模的装配次序与 有关,通常是看上、下模中哪一个位置所受的大就先装,用另一个去 位置。
8.凸模常用的固定方法是 。它包括铆接和 两种形式。
9.在冷冲模装配过程中,导柱、导套与模座,凸模与凸模固定板等零件的连结可采用 、 、 和 等技术。
10.用环氧树脂粘结凸模和固定板时,粘结前,应先用——将凸模和固定板上需浇注环氧树脂的表面洗净,将 装入 内,使 ,然后进行浇注。
11.调整冲裁模凸模与凹模的间隙可用 ,即将模具翻过来把 夹在虎钳上,用手灯照射,从 观察间隙大小和是否均匀。
12.调整冲裁模凸模与凹模的间隙可用切纸法,即以纸作零件,用 ,在纸上切出冲件的形状来。
13.调整冲裁间隙的方法有 、 、 、 、 、 。
14.冷冲模装配之后,必须在生产条件下进行——,以便发现 和 缺陷。 15.冲裁模试冲时,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不正确的主要原因是 不正确。 16.拉深模试冲的目的是:(1) ,(2) 。
17.为了便于 ,弯曲模的凸模和凹模多在 后才进行热处理。 18.弯曲模进行试冲的目的是 ;最后确定 。
19.拉深模成形零件制造很精确,装配质量也很好,但由于 影响,冲出的冲件不一定合格。
20.塑料棋闭合后要求分型面 。在有些情况下动模和定模的型芯也要求在合模后保持 ,这可在装配时用 达到这个要求。
21.根据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一般注射棋、压缩模的型腔多采用 或 结构。对于压入式配合的型腔,其压入端一般都不允许有 ,而将压入时的导入 设在模板上。 22.采用台阶孔固定塑料模型芯,装配时要注意校正 ,防止压入时破坏 和使 产生变形,压入后在平面磨床上磨平 。
23.塑料棋装配后,有时要求型芯和型腔表面或动、定模上的型芯在合模状态下紧密接触,在装配中可采用 来达到其要求。
24.浇口套与定模板采用——配合。它压入模板后,其台肩应和 底面贴紧。装配好的浇口套,其压入端与配合孔间应 ,浇口套压入端不允许有 。
25.塑料模导柱、导套分别安装在塑料模的 和 部分上,是模具 和 的导向装置。
26.塑料模导柱、导套装配后,应保证 在启模和合模时都能灵活滑动,无阻滞现象,长导柱装配,应在定模板上的 装配完成后,以 将导柱压入 动模板内。 27.塑料模试模的目的是:(1) ;(2) 。 28.塑料模的导柱、导套采用 方式装入模板的导柱和导套孔内。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模具生产属于单件小批生产,适合采用分散装配。 ( ) 2.移动装配就是分散装配。 ( ) 3.要使被装配的零件达到完全互换,装配的精度所允许的误差应大于被装配零件的制造公差之和。 ( ) 4.不完全互换法应充分考虑零件尺寸的分散规律适合于在成批和大量生产中采用。( )
5.分组装配法可先将零件的制造公差扩大数倍,按经济精度进行加工,然后将加工出来的零件按扩大前的公差大小分组进行装配。 ( ) 6.分组装配法在同一装配组内不能完全互换。 ( ) 7.修配装配法在单件、小批生产中被广泛采用。 ( ) 8.在按件修配法中,选定的修配件是易于加工的零件,在装配时它的尺寸改变对其它尺寸链不产生影响。 ( ) 9.模具是属于单件、小批量生产,所以装配工艺通常采用修配法和调节法。 ( ) 10.复合棋装配一般是先装凹模,再装凸凹模,最后总装。 ( ) 11.对于凹模装在下模座上的导柱模,一般先装上模。 ( ) 12.对于无导柱的模具,凸、凹模的配合间隙的在模具安装到压力机上时才进行调整。( ) 13.模具装配好即可使用。 ( ) 14.冲裁模所冲出的冲件尺寸容易控制,如果模具制造正确,冲出的冲件一般是合格的。
( )
15.拉深模的组成零件若制造很精确,装配也很好,则拉深出的冲件一定合格。 ( ) 16.螺母固定法适合于塑料固定板上固定几个型芯或外形为任何形状的型芯。 ( ) 17.型腔和动、定模板镶合后,其分型面上要求紧密无缝,因此,对于压入式配合的型腔,其压入端一般都不允许有斜度,而将压入时的导入斜度设在模板上。 ( ) 18.浇口套的压入端应有导入斜度。 ( ) 19.塑料模试模时,塑件溢料和飞边的原国有可能是注塑压力太高。 ( ) 20.塑料模导柱、导套装配肘,可将四根导柱同时压入,然后检查是否有卡滞现象,如有卡滞可用红粉涂于导柱表面检查,查明原因,重新装配。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目空缺处) 1.集中装配的特点是 。
A.从零件装成部件或产品的全过程均在固定地点 B.由几组(或多个)工人来完成 C.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 D.装配周期短 2.分散装配的特点是 。
A.适合成批生产 B.生产率低 C.装配周期长 D,装配工人少 3.完全互换装配法的特点是 。
A.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 B.装配质量稳定 C.产品维修方便 D.不易组织流水作业
4.对调整装配法,正确的叙述是: 。
A.可动调整法在调整过程中不需拆卸零件 B.调整法装配精度较低 C.调整法 装配需要修配加工 D.只能通过更换调整零件的方法达到装配精度 5.用低熔点合金法固定凸模,其特点有: 。
A.对凸模固定板精度要求不高 B.浇注前,凸模部分要清洗,固定板部分不必清洗 C.浇注前应预热凸模及固定板的浇注部位 D.熔化过程中不能搅拌 6,冲裁模试冲时产生送料不通畅或条料被卡死的主要原因有 。
A.凸、凹刃口不锋利 B.两导料板之间的尺寸过小或有斜度 C.凸模与卸料板之 间的间隙小 D.凸模与卸料板之间的间隙过大,使搭边翻扭 7.冲裁模试冲时,冲压件不平的原因有: 。
A.落料凹模有上口小、下口大的正锥度 B.级进模中,导正钉与预冲孔配合过紧,将工件压出凹陷 C.侧刃定距不准 D.冲模结构不当,落料时没有压料装置 8.冲裁模试冲时,冲件的毛刺较大,产生原因有: 。
A.刃口太锋利 B.淬火硬度高 C.凸、凹模配合间隙过大 D.凸、凹横配合间隙不均匀
9.弯曲模试冲时,冲件的弯曲角度不够,产生原固有: 。
A.凸、凹模的弯曲回弹角过大 B.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太浅 C.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过小 D.校正弯曲的实际单位校正力太大
10.拉深模试冲时,制件起皱,产生的原因有 。
A.压边力太小或不均 D.凸、凹模间隙太小 C.凹模圆角半径太小 D.板料太薄或塑性差
11.拉深模试冲时出现冲件拉深高度不够,其原因有: 。
A.拉深凹模圆角半径太大 B.拉深间隙过大 C.拉深凸模圆角半径太小 D.压料力太小
12.对塑料模浇口套的装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浇口套与定模板采用间隙配合 B,浇口套的压入端不允许有导入斜度 C.常将浇口套的压入端加工成小圃角 D.在浇口套的导入斜度加工时不需留有修磨余量 四、名词解释
装配 集中装配 分组装配法 按件修配法 自身加工修配法 可动调整法 低熔点合金固定法 无机粘结法 冲裁模试模 涂层法调整冲裁间隙 五、问答题
1.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的装配特点是什么? 2.棋具装配有何特点?
3.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几种?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场合如何? 4.常见的修配装配法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5.如图4—6—1所示。要求凸模与固定板在装配后上平面共面,则尺寸Al和A2必须完全 相等,给加工带来不便,问采取什么样的修配装配法可解决这一问题。
6.比较修配装配法和调整装配法的异同点。
7.冷冲模装配的关键是什么?简述冲裁模的装配技术要求及要点。 8.冲裁模凸、凹模间隙控制方法有哪些? 9.归纳冷冲模装配过程?
10.冲裁模试冲时发现,冲裁件的毛刺较大,试分析原因,并说明解决的方法。 11.弯曲模试冲时,发现冲件弯曲部位产生裂纹,试分析原因,并说明解决的方法。 12.拉深模试冲时,发现冲件壁厚和高度不均,试分析原因,并说明解决的方法。
13.如图4—6-2所示,装配后在型芯端面与加料室底平面间出现了间隙,问采取什么方法消除间隙?
14.塑料模试模时,塑件溢边,试分析原因,并说明解决的方法 15.如图4—6—3所示双侧刃冲孔落料级进模,试叙述其装配过程。
六、计算题
1.如图4—6—4所示为车床尾顶尖套简装配示意图。装配后要求保证轴向间隙AΣ不大于0.5mm,以保证螺母在套简内不产生过大的轴向窜动。设A1=60000.2mm,A2=570.2rnm,
0A3=30.1mm。试用极值法判断这些零件装配后能否满足精度要求。
2.用概率法解图4—6—4所示尺寸链,求封闭环的尺寸偏差。并说明用概率法求解的优点。 3.如图4—6—5所示,装配要求轮轴的轴向间隙AΣ在0.2~0.7mm的范围内变化。已知各零件的基本尺寸为Al=140mm,A2=A5=5rnm,A3=100mm,A4=50mm。试用极值法和
概率法确定各尺寸的公差和偏差。
04.如图4—6—6所示,在车床溜板与床身装配前有关组成零件的尺寸分别为Al=0.04mm,0.030.063016A2=0mm,A3=0.03mm。试按极值法和概率法分别计算装配后,溜板压板与床身
下平面之间的间隙AΣ=?。 5.如图4—6—?所示双联转子泵,根据技术要求,其轴向装配间隙应为AΣ=0.05~0.15mm(在
0.150冷态下),即AΣ=0.05mm。已知有关零件的基本尺寸是:Al=41mm,A2=A4=17mm,
A3=7mm。用极值法确定各组成环的偏差。
6.如图4-6—8所示,座底厚度A1=46mm,尾座底面至中心线高度A2=156mm,头架底面至中心线高度A3=202mm,装配后尾座中心线应比头架中心线高0.06mm。 (1)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各组成环的干均公差。
(2)若公差太小,加工困难,可采用什么方法装配?
(3)以A1为修配环,确定各组成环偏差。
一、填空题
1.配合精度 位置精度 运动精度 2.互换法、分组法、修配法、调整法 3.预留修配量
4.按件修配法 合并加工修配法 自身加工修配法 5.可调整调整件
6.如何保证凸、凹模之间具有正确的相对位置 7.模具结构 调整 8.压入法 台肩固定
9.压入法固定 低熔点合金固定 环氧树脂粘结 无机粘结剂粘结 10.丙酮 凸模 凹模型孔 使凸、凹模间隙均匀 11.透光法 模柄 下模座的漏料孔中 12.用锤敲击模柄
13.透光法 切纸法 测量法 垫片法 涂层法 镀铜法 14.试冲 模具设计 制造
15.凸模与凹模的刃口形状和尺寸
16.发现缺陷,找出原因并进行调整、修正 最后确定冲件拉深前的毛坯尺寸 17.修整试模合格
18.找出模具的缺陷加以修整或调整 制件毛坯尺寸 19.材料的弹性变形
20.均匀密合 紧密接触 修配法 21.镶嵌 拼块 斜度 斜度
22.型芯的垂直度要求 孔壁 固定板 端面 23.修配装配法
24.过盈 沉孔 无缝隙 导入斜度 25.动模 定模 合模 启模 26.动模板 导套 导套导向
27.检查模具制造上存在的缺陷,查明原因进行排除 对模具结构合理性进行评定 28.压入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X 19.√ 20.× 三、选择题
1.A、C 2.A 3.B、C 4.A、D 5.A、C 6.B、D 7.B、D 8.C、D 9.B l0.A、D 11.B、C 12.B、C 六、计算题 1.AΣ=000.5mm
0.402.AΣ=0.1mm
0.21400.3mm 3.A1=
0.21400.3mm A2=A5=0.161000A3=mm
A4=5000.14mm
0.134.极值法AΣ=00.03mm
0.1090 概率法AΣ=0.051mm
0175.A2=A4=0.018mm
07 A3=0.015mm 0.9841 A1=0.06mm
0.04466.(1)Tav=T0/m=0.02mm (3)Al=0.03
A2=156士0.05mm
A3=202土0.05mm 最大修刮余量0.4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