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机械传动2010年文章编号:1004—2539(20lO)04—0010一∞基于非线性PID的E—CⅥ’控制研究左义和项昌乐闫清东刘辉李宏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摘要通过对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中的E—CVT结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推导出E—CVT的动力学方程,然后分别利用非线性PⅢ和传统PⅢ控制理论对E—CvT中的车速和发动机转速控制目标进行跟踪控制,并且在Matlab下构建控制模型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非线性PⅢ控制算法是有效的,在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动态特性上比传统Pm控制精度高,而且同PⅢ控制算法比较,可以大大提高整车的加速性能和缩短制动时间。关键词E—CⅥ’非线性Pm混联混合动力汽车E—CvTC伪删R髑魄rclIkIsed伽N砌inear皿xiallgz∞Yihe(N撕∞alKeyhb0咖细vehick‰Ⅻ商舄i叽,Sdmol0f№challicalmd蚰imlarBlgir嘲i嘴,酬iIlg蜥h他ofTedI谳。舒,酬iIlg100呕l,QIim),11leCh鲫deY面Qi倒0119uuhuiⅡH0咿ai舢曲砸lyd严lIIlicsequationofE—cVTinPsHEVi8妒serItedt}帆曲嘶ngits面nciple,res阳mve-en百nespeedbenerma玉【ir唱u∞ofcomrellti∞lal锄dnordine盯PⅢtlleor)r,岫昀ckingcontroloftllegoalsfbrveloci哆andiIlE—CVrI’isca槲ed伽t.thenthecon仃olmodeIisbuihiIlMA-11AB.711lesi删llaItionr嘴ultshowst}Latnonlin∞r咖缸ol埘tIln七tllodi8validⅢldtlIee岱ectatsystemstabili哆,耽sp帆∞speed,d)rIl枷c-ck吸屺teristicsislargely卸dreducet}I粕姗一PⅢ60nalP1Dcon缸01.IIladdition,“canimpIUveaccelerati∞pe面m珊lllceh出ngtime,comparedPⅢal耐tIlIn.KeywOr凼E—CVl’N0nline缸PⅢPsHIⅣO引言混合动力汽车目前主要有串联、并联、混联三种基本形式。而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兼顾串联和并联的优点,以利用行星齿轮耦合机构实现车速和发动机速度的解耦,实现车速和发动机速度之间的无级变速,以改善发动机工作区域,实现整车低油耗和低排放的情况下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也被称为E—CVT(电子无级变速器)。但是由于机电之间的强耦合作用也导致控制系统设计复杂,精确控制难度大[1—4J。本文中主要是基于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传动布置结构的分析,建立了E—cVr动力学方程,然后构建了E—C、,,I'控制系统。由于这个控制系统比较复杂,为改善控制效果,避免传统PⅢ控制带来的快速性和超调的矛盾,以及积分反馈带来的系统不稳定和积分饱1E—CVT的基本原理和动力学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E—CvT受力分析图,发动机连接在行星架上,电动机连接在齿圈上,发电机连接在太阳轮上。通过调节电动机上的实时转矩来控制车速,与此同时,利用发电机转速响应时间比发动机转速响应时间快的特点,通过控制发电机上的转矩来快速调整发电机转速来间接控制发动机的转速,这样在车速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车速和发动机速度之间的解耦控制,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级调速。齿圈后面接有一个变速箱,以获得理想的车辆动力特性曲线和降低对电动机的设计要求。将行星排三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后,推导出E—C、,rI'的状态方程如下广,1f以+厶(1+奄)c(厶一耻)+赫孚I『∞e1L厶+厶(1+后)2和现象的出现,应用基于N咖(非线性PⅢ)理论,设计出全新的E—CⅥ’的NPⅢ控制器结构。一c[(1+后)饥]J‘y1万方数据第34卷第4期基于非线性PID的E~C、7T控制研究耻】+【≥吧】㈩图1E—CⅥ布置结构式中,五、厶、L分别为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的等效旋转惯量;ki、.|}分别为车轮半径、变速箱传动比、行星轮特性参数;c=r舌舂舌瓦;艿为汽车等效旋转质量系数;m为整车质量;疋、%、瓦、死分别为发电机转矩、电动机转矩、发动机有效输出转矩、地面负载产生的阻力矩(不包括加速阻力矩,已经等效到状态方程左边了);∞。y分别为发动机速度和车速。将方程等效为如下方程形式AX=曰U+F(X)(2)y=X规A:卜砷川c(厶训+劬挚]L以+.7;(1+座)2一c(1+后)盘7;J丑=∽lF(x):【≥一n】死=(觎cosa+倒胡+黜)孚式中,,、Q、屯、a分别为地面滚动阻力系数、风阻系数、整车迎风面积、道路坡度。系统状态变量为x=【苫】;输入控制量为u:[≥】;系统输出变量为y:r。2E—cVT非线性PID控制器设计非线性Pm控制系统[5—6]主要是利用参考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偏差及其微分、积分的非线性组合来产生控制信号;从而实现“小误差,大增益;大误差,小增益”的控制,从而使得稳态误差变小,抑制扰动和鲁棒性变强。针对本文中的研究对象,设计的控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框代表非线性Pm控制器,%∈尺(2)表示控制参考输入向量,即:参考车速和发动机转速;U(t)∈R(2’表示控制系统输入控制向量:发电机转矩万方数据和电动机转矩,y(t)∈R(2)表示控制系统控制输出向量:实际车速和发动机转速。图2中跟踪一微分器1(rIDl)用于给出理想车速和发动机转速的过渡过程.j},,并计算出过渡过程微分信号后2,其中的参数可以根据实际过渡过程的快慢要求而定;跟踪一微分器2(’勉)主要是尽快回复实际车速和发动机转速并给出其近似微分,因此,利用两个跟踪一微分器,即可解决传统PⅢ控制器中微分信号不易提取的问题。图2非线性PⅢ控制器结构得到eo、已卜e2后,为了解决线性组合带来的超调和过渡过程的速度之间的矛盾,将线性反馈变成如下所示的分段函数,将误差原点附近区域的反馈设计成线性的,为此定义如下函数II>8州钆%踟2fe㈨印(e)I1南I壑l一口…@洲o)’‘o瓷o'”7”非线性PⅢ控制器的参数按照一定的目标或者原则调好后,就能找出适应性、鲁棒性很好的一组参数。根据实际工程的经验和分析,取口o=0.5,口l=0.5,口2=1.5,8=5。在式(2)中,当A、曰是满秩矩阵、忽略F(x)中的车速的影响,状态方程变成线性状态方程,通过线性系统控制方法求出线性反馈控制律如下£,=口一1AX一口一1F(4)将式(4)和图2控制框图结合,构成了如下图所示非线性PⅢ控制器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图3E—CvT非线性PID控制框图其中,非线性PⅢ组合为X=印[吼(Pl,口l,艿)]+施[甜(eo,口o,艿)]+尉[脚(82,口2,艿)](5)为了做对比实验,构建的传统m控制框图如图12机械传动2010年4所示。图4E—c、盯传统Pm控制框图3仿真在Madab下构建仿真模型框图,输入为发动机转矩、变速箱传动比、参考输入车速和发动机转速,输出为发动机实际转速、车速、电动机转矩、发电机转矩。其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裹l仿真参数发动机发电机行星排风阻等效旋转参数质量/kg等效惯量等效惯量傀·矗傀·一特性参数系数惯性系数210000.723O.04412.50.61.06仿真条件:当发动机转矩、挡位一定情况下,发动机参考转速在开始从1800r/mill到6s后为1400r/IIlin,延续到128后,又变为1600r/ⅡliIl,参考车速从开始20Wh一直到6s,然后变为12km/h,图5显示出传统Pm和非线性PⅢ控制系统获得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图以及两电机的功率图(横轴为仿真时间t/s)。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稳定性:系统经过一定过渡过程后都能稳定,但是NPIⅢ控制的发动机速度、车速稳定在1600r/ⅡlirI、12I【IIl/h上,而传统皿却稳定在1610r/IIlin、12.12kIn/h,可以看出Nm方法消除了静态误差,而PⅢ方法无法消除静态误差。(2)响应速度和动态特性:非线性PⅢ控制的响应速度明显优于传统肋。从图5中可以看出非线性皿响应速度几乎比传统PⅢ的快两倍多。而且当发动机转速、车速突变时,非线性PⅢ响应时间适应性很强,响应速度加快,而传统PⅢ的响应速度适应性差,响应时间改善不太明显。其控制效果对比如表2所示。裹2算法响应对比衰发动机18∞发动机1800控制方法转响应时间转到l枷转(0—2)枞(20一12)hn/h车速加速时间车辆减速时间响应时间/B,|,t,色哪4.343.964.523.%N肋2.配1.422.位1.驾N肋快1.539倍快2.7黔倍快1.7252倍快3.094倍改善效果万方数据从表2可以看出,NPⅢ算法比肿算法大大缩短车辆加速和制动时间近2倍,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制动效能。暑,硝料图5仿真结果(3)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根据电动机、发电机、发动机转速转矩,计算其功率,由于采用定步长算法,容易计算出整个仿真时间段内各元件能量消耗或者回收的能量。其对比效果如表3所示。裹3能量流动对比衷控制方法HDNPⅢ改善驱动时发电机发电回收能量/kJ一48.235—33.901+29.72%驱动时电动机消耗能量/kJ324.77323.32—0.45%制动时发电机发电回收能量/kJ一232.27—233.8l一0.66%制动时电动机回收能量/kJ一318.67—313.291.69%发动机能量消耗/kJ317.”305.50—3.74%总能量耗损/kJ42.96547.81910.15%注:+表不PID算法减少了,相应项能量消耗或者增加了回收能量;一表示N肋算法减少了相应项能量消耗或者增加了回收能量;从表中可以看出,NI'Ⅲ和PⅢ控制算法在车辆制动过程中,回收的能量相差不多,而在驱动过程中,PⅢ控制算法中发电机回收的能量大于NPIⅢ算法,而整个工况下,NF.Ⅲ算法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上优于Pm算法,总的能量消耗显示Pm算法比NPⅢ算法可以节能lO.15%。(下转第16页)16机械传动2010年由手册[51查出钢丝绳的直径所对应的抗拉能力见表l。裹1钢丝绳抗拉能力吻合。可望适用于童车、门机等更多行业。D,rmF田jn/N2478034191001咖通过计算,绳轮小端拉力F远小于2胁钢丝绳的抗拉力F幽,大约是其三十分之一。图lO自行车珠绳应用图参考文图1l摩托车珠绳应用图献按传动力为5l【N计算,选用外径为2舢n钢丝绳及10r砌钢球的珠绳质量约为08B套简滚子链的三分之一,零件数约为其二十五分之一。因此,珠绳传动机构的成本可减少约95%。[1]梁锡昌.结绳传动机构:中国,200610054152[P].2006一憾一16.[2]梁锡昌,王家序.珠传动机构:中国,200510057095[P],2005一ll一09.8结论目前大中心距传动仍以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链传动及传动比不恒定的带传动为主,因此,在机械传动领域中,迫切需要创造发明新型传动。我们提出的珠绳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比恒定、节材、成本低的优点。通过原理分析、结构优化、有限元计算、计算机仿真等,成功地设计并试制出珠绳传动机构,并成功地应用于自行车与摩托车中,如图10、图11所示。通过在重庆普通道路上的50公里试行,效能与理论分析基本(上接第12页)综上所述,NPⅢ算法同Pm算法相比,在损失10%的能量消耗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整车的加速性能和制动效能。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两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来实时进行控制策略的调整,在考虑节油的情[3]四川省机械工业局.复杂刀具设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153—158.[4]吴晓,汪永琳,倪斌.滚子链传动振动特性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16(1):120—125.[5]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2)[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3—8—28.收稿日期:20090608基金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csrc,20∞AB3037)作者简介:梁锡昌(1934一),男,四川自贡人,教授、博导参考文献[1]zhuYl脚,oI∞Y舯bin,n肌Gll锄g”l,etaI.Af0哪一吐印met}的ddesign锄dl盯盯m锄哪}既TI棚t柏_me科fhtIle2004hy醅d徜cl嚣:PIH蒯in伊0fJ∞ley:ⅢEE,Alneri锄C∞tmlc0瞌蹦雠,2004[C].New况下,使用册控制算法;而在考虑动力性能时,采用NPⅢ控制算法;以大大提高整车的动力性能。c2004:156—161.[2]Nia嘲rAH,M哩如beuiH,VdIediA.D瞄i嚣nmeIIlodology《drive自阻抽细as舐∞一parallelh灿dele硎cveIlicle(SP一眦V)舯di协鲫moⅢⅡDl由ate盯:砸EE日ecl五cMac}Iin∞锄dDri憎20晒lIII∞谢oIlal4结论(1)通过对车辆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推导出E—∞mMlce,№y15,2005[c].NewJ镪斜:皿E,锄5:1549一1554.[3]MilkrJM.Hy晡del∞tricE—cyr—767.CⅥ动力学方程,然后着重建立了E—cⅥ’非线性PⅢ控制器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非线性PⅢ可以有效地在稳定车速的情况下,保持发动机速度稳定,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2)非线性PⅢ控制算法可以消除静态误差,响应速度和动态特性上大大优于传统PⅢ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整车的加速性能和制动效能。ty耐J],h哪薯acti锄∞‰既日州∞,2006,2l(3):756vdIiclepr呷ulsiansy鳅孤盯d蚯tec£uf髓0fllle[4]执JinIIling,P帆g}h】ei,M0ddillgand∞酬0fpw珂一叩lith灿dvdIick[J].Tr田瑚cti∞s册c叫hDl1242一1251.Syj蜘bT。cllldo盯,20嘴,16(6):[5]邱宇,陈学允.用于静止无功补偿器的非线性PID控制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吆,22(11):42—45.[6]吕东艳.非线性PID控制的研究和应用[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r7:2—5.(3)非线性咖控制算法相对传统PⅢ算法而言,在整车经济性上,要多耗费10%左右的能量来换取近2倍的动力性能。基金项且:“十一五”国防预研项目(40踟101)作者简介:左义和(1984一),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生收稿日期:2009嘶1l万方数据基于非线性PID的E-CVT控制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左义和, 项昌乐, 闫清东, 刘辉, 李宏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机械传动
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2010,34(4)
1.吕东艳 非线性PID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2007
2.邱宇;陈学允 用于静止无功补偿器的非线性PID控制器[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11)3.Liu Jinming;Peng Huei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a power-split hybrid vehicle 2008(06)
4.Miller J M Hybrid electirc vehicle propulsion system architectures of the E-CVT type 2006(03)5.Niassar A H;Moghbelli H;Vahedi A Design methodology of drive train for a series-parallel hybridelectric vehicle (SP-HEY) and its power control strategy 2005
6.Zhu Yuan;Chen Yaobin;Tian Guangyu A four-step method to design an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hybrid vehicles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cd201004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