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来源:华佗养生网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江苏省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 任海霞

[内容摘要]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而农村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勾” “引” “辅” “放”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我们均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根本没有读书氛围,加上近年来视等媒体的普及尤其是近来有线电视的普及,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数量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而知识面过于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无真情实感。因此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一、“勾”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阅读才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勾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和热情,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借课文勾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1

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授《哪吒闹海》时,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自觉地对课外读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设置悬疑勾起学生的读书欲望

主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可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读《王子复分记》时,可先讲述故事开头: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阴谋中,丹麦国王的性命、王位和王后都被弟弟攫取了,一起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王子哈姆莱特将如何面对惨痛的现实?„„请你自己去读一读。又或者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引出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探究原著。

(三)、营造正确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课外阅读具有吸引力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掌握了不少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比如“讲故事比赛”、 “美文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都应该事先放手发动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二、“引导”学生用一些行之有效方法去读书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书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去读,使书读得更好更有成效。

(一)、略读

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也即速读法,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

2

用略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精读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三)、选读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及身心还不成熟,对于一些书籍的适合健康与否还没有判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向他们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

三、“辅”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辅”即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阅读品质决定着阅读质量和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阅读品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注投入:阅读时能全神贯注,自觉排除外界干扰,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型的阅读模式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长久的注意力。

(二)善于质疑:“学贵有疑”,的确,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思考、审视书中的内容,并会质疑,敢于质疑,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三)有自己的见解:《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性见解。这能培养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例如:一教师在上完《将相和》后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和—离—和”的故事。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绝大部分的同学喜欢的不是蔺相如就是廉颇,而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喜欢赵王,因为赵王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我今后到社会上去工作,如果遇到像赵王这样的领导就好了。这一学

3

生的见解的确是不同一般的,但却是一种非常鲜活的思想,就应该允许学生“自主”,大可不必强求同一。只要长此以往地坚持,相信学生乐于探索、富有创意、敢于超越的萌芽定会悄然成长。

(四)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影响课外阅读质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经常主动读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查找资料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四、“放”手让学生去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的阅读活动,所以,性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这种阅读能力包括:能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能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形成的见解等,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凭借“课内”这块阵地。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基本的学习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受益于课外”。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及苏教版小语教材。

2.《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及指导对策》李浩、藤晓肖

3.王瑞芳《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研究》《江苏教育》2009年第四期 第12页

4.《论学生主体性阅读品质的培养》屠明洲 5. 《小议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丁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