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09.4(中) {I}I占缸金 浅析新时期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马晓芳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峻的现实,分析了造成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阐明了高校加强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1 素质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4.308.01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 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 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 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 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 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 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 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 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 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 的人际关系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但是,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有些 新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因学习、生活的转 折引起的心理变化给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是其自身具备的经验和技能 所无法解决的,这会影响其心智活动和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失眠症、抑 郁症的产生。 (二)痴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部分大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之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把 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甚至无节制地 上网玩电脑游戏、聊天,从而导致经常无故旷课、多门课程不及格,严 重影响了学业。 (三)学习与考试不适应造成的学习压力 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更多的是要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而部 分新生还在用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应付大学的学习,不懂得安排自己的 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结果事倍功半,从而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 疑,进而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四)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就业压力 一方面,在导向下,高等学校纷纷扩大招生:另~方面,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呈正比例增长,人才市场存在大学毕业生结 构性失业的隐患。因此,部分大学生由于所就读的高校或所学的专业 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所以会觉得毕业后找工作处于不利地位,不 可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种就业形势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容易使 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产生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原因之 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引起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一认同 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在现代 社会,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因此,高校 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马晓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08 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高素质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 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 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 要。 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 才的迫切要求。学生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当代大学生面临的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 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面 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不可避免地 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都充分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性 和紧迫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一)积极发挥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联 络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作用 联络员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并能将有 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的心理健康机构反映,心 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深入了解班级心理弱势群体情况,定 期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援助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 够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心理健 康意识,避免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心理弱势群体档案,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注 根据学校心理普查结果和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联络员提供的情况 而建立,并定期更新信息,由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做好重点人群的 心理援助工作。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风的外在表现,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 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青年人精力充 沛,生活情趣浓厚,对文化生活需求强烈,如果有一个蓬勃向上的环 境,有助于缓解、减轻甚至消除心理问题。近年来校园文化活动的蓬 勃开展及其在培养合格大学生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 点。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设优 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并积极组织 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社会沟通的机制 学校应该把家庭和社会的心理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让学生家长了 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 的志趣、嗜好、性格、气质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等,使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通过信息互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