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方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专 业:建筑学 姓 名: 指导教师:***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2 2 2 3 3 3 3 4 4 5 5 5 5 6 6 7 8 8 8 9 9 9 10
-
1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量的遗址面临着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大明宫遗址公园保护理念及作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简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遗址 遗址公园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景观设计 公园保护模式
1 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遗址是构成我国文明史迹的主体。然而,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特别是城市中的遗址面临着很多因素带来的巨大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大明宫遗址公园保护理念及作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在效益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结合手法,并总结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手法,探讨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况
2.1基地概况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陕西省于 1957 年公布大明宫及东西内苑遗址为“陕西省第二批名胜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 1961 年公布大明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遗址保护区范围南至自强东路,北至玄武路,西至未央路,东至太华路以东 500 米。保护范围面积 7.8 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总面积2.8 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面积 5 平方公里。
唐大明宫遗址区位示意 唐大明宫遗址现状
唐大明宫遗址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 是唐代宫室建筑中最具典型性的遗址; 遗址的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较好, 是我国目前遗存最好的中古时期的宫殿遗址, 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总体布局形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着我国唐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成就, 对当时东亚各国宫殿及后代宫殿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大明宫复原想象图之一
2.2 设计背景及意义
目前,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首先,考古发掘难度大;其次,历史研究难度大;第三,遗址保护难度大。三大问题使得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2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困难重重,而“遗址公园”作为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的保护模式,为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立,将对城市土地有效利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作为西安无可替代的重要历史景观符号,将真实而充分的展示我国自唐以来的历史文化进程,同时又可提供一个空间场所,为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调节复杂浮躁的心境,这将对西安整体品质的抬升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 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应用公园保护模式,将遗址本身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妥善保存并
有效展示。遗址及其周围地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使游客在身临其境时达到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达到重温历史,增长知识,荡涤心灵的目的。在对遗址进行保护与利用时,结合景观的设计有机的进行结合,手法多样,丰富灵活。文章将从两者结合的效益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3.1效益层面
我们在通过调查问卷调研后发现经常出入公园的人中各年龄层人群均有,其中来公园参观遗址的以中青年和儿童为主,来此休闲娱乐的以老幼,妇女为主,不论在遗址保护还是景观设计方向上都得到了大多数被访问者的认同大明宫遗址
公园设计中,其效益主要体现在景观设计与遗址保护设计两者的互相渗透结合中,单个实体体现出多重功能含义,其设计的效益便被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1.1景观设计中的暗喻
3.1.1.1公共空间体系与宫城原址
公共空间体系的组织主要围绕中轴空间展开,而公园的空间主轴与宫城原址的主轴重合;公园由南到北分为南宫墙绿带、中部两侧绿地文化展区以及北部院落文化展区三大部分,与宫城旧址被三道宫墙分作三部分的格局吻合;公园中的空间呈现出开放式网格的形态与宫城原址中棋盘式布局相吻合;联系各级空间的景观标识的设计原型均可宫城原址中被找到。
虽然遗址公园中没有任何露天展示的遗迹,但我们却能在公园中找到宫城存在过的种种痕迹,也正是因为此处没有过分仿建宫城,反而然游客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白的手法用的恰到好处。景观设计的空间体系安排处处映射暗喻,利用人的想象力达到致敬宫城原址的目的,实现了景观与遗址保护的双效益。
唐大明宫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总平面
3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3.1.1.2景观节点与宫城空间序列节点
公园中用于联系空间分区的景观节点暗喻宫城中三道宫门,其景观形态也仿照宫门而建,设计师并没有还原宫门,而是以现代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表现手法来演绎历史,但也正是因为设计师没有用还原来游客的想象力,而使游客一眼看过便生出千般联想,在适应现代人对于景观审美的前提下,即达到了暗喻旧址的目的,又规避了周边高层建筑抢盖被还原建筑风采的弊端。
保留城门的错位处理
暗喻唐代城墙 新材料+新结构
与大明宫遗址公园相对应的,圆明园遗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园区内都已留白的方式处理,现已无法追寻到旧址的任何痕迹,其景观也因大量的绿地平铺而缺乏趣味。相反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处理手法则是介于还原与留白之间的暗喻,既保留了现代人对于景观审美的眼光,有时时点题,表达公园中景观对遗址的致敬。 3.1.1.3景观小品与历史典故
遗址公园中的景观小品均以唐朝时期的历史典故现代感浓重的景观雕塑与古代唐人日常生活为设计依托,但由于设计方法的把控能力不足导致其设计并不成功。绿地文化展区内生活场景雕塑混合出现,远看之时月牙的形状,金属的质感让人完全无法联想到自己身处遗
4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址公园,走进细观却又在不远处看到了唐人击马球的雕塑,景观小品的排列略显无序,设计手法也不甚恰当,相对于景观节点的设计明显呈现出对喻指程度的把控不足,是的景观小品带来的景观效益和对遗址保护的效益都大打折扣。
日月形雕塑
镜鉴 宴会桌椅
3.1.2遗址保护措施形成的景观
3.1.2.1地下展示创造灵活广阔的地上空间
由于大明宫旧址处于地面以下,出于对遗址的保护,旧址的展馆采用地下建筑。正因如此公园景观设计中也减少了遗址对整个基地的平面上的以及景观设计的风格,景观设计可以有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也更加容易适应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环境。
3.1.2.2遗址掩土形成微地形
含元殿两侧的东西朝堂遗址采用碎石铺地标识与展示,将遗迹原封不动地埋在地下,以阻止各种因素对遗址的破坏。覆盖层的高低起伏与材质变化自然而然的造就了景观设计起伏变化的地形空间的趣味性也增色不少。
砂石铺地 微缩模型
3.1.2.3地上遗址模型创造景观节点
在景观绿化与道路衔接处展示有大明宫旧址各个宫殿的还原模型,模型置于玻璃质地的构筑物中,远观为方形玻璃质地的景观小品,近观则为遗址展示(右上图)。
5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3.2文化层面
3.2.1空间秩序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群空间轴线惯采用实轴,即重要建筑坐落在轴线的轴线组织方式。据考证,唐大明宫前朝空间群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展开,从南到北依次是丹凤门—含元殿—宣政门—宣政殿—紫宸门—紫宸殿—玄武门—重玄门等建筑,其中以含元殿为首的三大殿为整个空间的核心。在设计中,前朝中轴空间的恢复和营建成为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市轴线设计 前区空间轴线设计
在前朝区轴线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含元殿,丹凤门等历史继承点,让轴线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充分体现轴线空间的历史真实性和历史延续性,并在定位上强调轴线在整个城市格局中的影响及其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性。
通过上述研究,在各类要素控制的基础上,以中轴线上的几个重要的遗址为基点,以地段唐尺分析图为格局控制网,有机插入建筑、绿地广场、道路等要素,生成方案空间概念设计意象。
方案概念生成
中轴线上的建筑+绿地广场+道路
6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3.2.2视觉设计
标识建筑主要分布在中轴空间上,体现其符号性和可识别性,按照历史秩序形成节点空间和视线通廊,延续历史于时空之中。并注重在公园中的展示与休闲空间内形成步移景易的视觉特征。
视觉设计与景观结合结合手法示意
在遗址保护与利用结合景观的处理手法上,大明宫遗址公园是很好的实例。在这里,景观的设计既有休闲绿地,过渡绿地、保护与展示绿地,以三绿合一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与利用,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教育,它作为西安无可替代的重要历史景观符号,将真实而充分的展示我国自唐以来的历史文化进程,同时提供一个空间场所,为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调节复杂浮躁的心境,又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历史文化,洗涤心灵。
休闲绿地+保存历史符号+模拟唐代城墙
还原历史生活场景+镜鉴+马球
7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3.2.3 标识建筑
对于遗址公园内标识建筑的设计,在严格遵循可识别性原则和可逆可还原性原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标识建筑历史上的形制特征,最终形成标识建筑。同时,标识建筑作为一个景观节点,既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又通过设计融入景观中。
3.2.3.1含元殿标识建筑
通过研究含元殿形制的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形制的特点,在含元殿遗址保护层以上,利用轻钢结构和新轻质材料,对含元殿进行模型标识。结合总体定位,为营造空间氛围、满足演绎和游览需求,含元殿标识建筑采用唐咸亨年前采用的形制,即双龙尾道、重檐形制。
杨鸿勋的《含元殿复原鸟瞰图》 复原后的大明宫含元殿微缩景观
但是,现在的遗址已经是青砖覆盖的层层高台,高大的宫殿暂时只能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之中。公园保护模式应用后的含元殿遗址更像是一种景观,却能让人通过层层青砖覆盖的高台联想到曾经的巍峨宫殿。 3.2.3.2丹凤门标识建筑
遗址目前已探明,为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显示大明宫的历史格局及宏大气势,对丹凤门实行异地标识,即建立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实地保护,而在遗址南部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成果所推测的丹凤门形制,利用轻钢结构和新轻质材料搭建丹凤门标识建筑,形成遗址公园主入口空间 。
8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丹凤门 丹凤门标识建筑设计分析
3.3问题的总结 3.3.1效益方面
公园的设计手法统一,处理空间以整体分区处理的手法为主,使得景观设计与遗址保护密切结合相互渗透,取得双向受益互惠共赢的结果,但是也正是因为其处理问题的手法处在整体层面上,而使得景观细节被忽略,景观小品的设计显出不足,无法呼应整体设计,景观设计的细节处理也略显单薄。 在设计遗址公园时,整体的规划设计需要有好的构思,但同时也应该将整体构思深化到细节中出,在细节中呼应整体才能使设计更加完整,否则细节的缺失将会掩盖掉整体设计的亮点。而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设计中,如果可以将喻指的方式运用到景观小品中,仔细考量每个景观小品的位置,形式,材质和含义等因素,贯彻景观规划的整体思路,那么这个设计将会更加成功。 3.3.2文化方面
大明宫遗址公园借鉴公园保护理念,在前朝区轴线空间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含元殿,丹凤门等历史继承点,让轴线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充分体现轴线空间的历史真实性和历史延续性,并在定位上强调轴线在整个城市格局中的影响及其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在公园内游客经常遭遇“断头路”,游园路线规划不够人性化,往往不能完整的参观感受大明宫的历史韵味,中轴线强烈的引导性也会使人忽略轴线两侧的景观。
4、结论
目前, 国内对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刚刚起步, 对于遗址公园保护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在实践方面经验也很缺乏。大明宫遗址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遗址保护模式,在传统博物馆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将遗址本身及周围自然环境进行妥善的保护、还原,并以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对社会开放,是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统一。文中,通过对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结合手法的课题研究,思考如何使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使得大明宫遗址以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环境设计中体系规划不明确,存在某些场所的内在精神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部分景观细节与大环境不匹配等问题。设计师应考虑人性化设计,砂石地结合休闲绿地的处理手法是值得借鉴的部分。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应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在局部重点遗址上给以现代化的展示,处理承载遗址保护和利用、展示的功能外,还应作为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示范、教育基地。
9
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利用与景观设计探析
5、问卷调查表
您好,我们是长安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现在正在对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能借您几分宝贵的时间配合我们做份调查问卷,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请您填写以下信息: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的年龄:A、18岁以下 B、18—25岁 C、25—35岁
D、35—50岁 E、50—60岁 F、60岁以上
3、您平均多久来一次大明宫遗址公园?
A 基本每天 B一周一次 C一月一次或更长 4、您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一般会逗留多久?
A 半小时左右 B一小时左右 C两小时以上 5、您认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环境质量如何?
A 很好 B一般 C不好
6、您认为大明宫遗址公园对遗址的保护效果好吗?
A 很好 B一般 C不好
7、您通常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里进行何种活动?
A 休闲 B参观遗址 C其它
8、您觉得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哪个地方最吸引您?
A 建筑群 B绿化广场 C遗址 9、您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设施是否满意?
A 满意 B 不满意 C 一般
10、您认为在现有遗址保护措施上是否还需要增加其他保护措施?(多选)
A需要(请谈一下详细看法) B不需要
11、您认为大明宫遗址公园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是否还需要增加其他景观元素?
A需要(请谈一下详细看法) B不需要
再次谢谢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俞峰 .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可行性研究[D] .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 . 唐大明宫保护总体规划[Z] . 2003. 3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院 .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环境整治规划[Z] . 2005. 4王建国 . 城市设计[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5 刘克成. 肖莉, 王璐 . 盛世留影——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设计[J]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