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2012年1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23一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与 技术仓嘶的关系研究 孙冰,林婷婷 哈尔滨 150001)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不 竭动力 在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高技术产业2003--2008年28 个省市(、青海、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关键要素。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 力与产业竞争力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创新研发能力和创新间接产出显著影响产业的效益竞争力,创 新研发能力还显著影响产业的成长竞争力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Sun Bing,Lin Ting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rising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technolog!ica1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power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tinuously.After designing the index syste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regression analysis,and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dustiral competitiveness.The study bases on the 28 provincial panel data(except Tibet,Qinghai and XinJiang)from 2003 to 2008 of high— tech industia1r.The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show tha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dustialr competitivenes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R&D and indirect output affect the industry’S benefits;The innovation R&D capability also affects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Key words:Hi gh-tech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dustiral competitiveness;Panel data;Regression analysis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提升产 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已 有部分学者展开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 的研究。赵彦云通过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进 行分析后指出.“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 高技术创新能力” 黄鲁成运用集对论的方法对北京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2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o8O217oo04)擞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08]C630020)项目。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孙冰(1972一),女,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 一24 中国科技论坛 f2012年1月)第1期 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分析.证明了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存 在同一性.指出北京已经开始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 来提升北京制造业竞争力.并且技术创新能力是影 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王章豹、李垒设 计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 我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和信息熵法.测算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与产业竞争 力指标的关联度.分析了制造业各种技术创新能力 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张传杰、杜满青基于技术 创新能力.对产业竞争力基本要素指标进行了分析. 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Jian Cheng Guan等从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知识获 取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之间的关 系.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引。 Fulvio Castellaeci运用知识溢出和演化经济学两种 方法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基于市场导向的经济、制度安排、干预 直接影响创新模式.进而对产业竞争力发挥作用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技术创新影响某一特定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显不足.现有研究主要是在比 较宽泛的领域展开的.例如制造业.鲜有学者立足于 高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展 开研究。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 产业.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产 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鉴于此,本文以 我国高技术产业为立足点.综合产业竞争力以及技 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多个指标.采用2003--2008年 28个省市(、青海、除外)的面板数据,对我 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科学地解释和验证了产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 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的评价结果将会对产业 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更加直接的参考 1 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 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8O年 代.迈克尔.波特最早开始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此 后各国学者广泛开展了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测度等方 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5 近年来,对高技 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逐渐成为了学者 们研究的热点.谢章澍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内外生 变量的思想,从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两个视角出发, 选取了产业R&D经费等30个指标构建了高技术产 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O]。王建刚、于英川从产业 投入、产出、创新、环境、技术支持环境5个方面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潘雄 峰、刘凤朝、杨玲从规模、效率、创新、效益四个方面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u 。 Derek Braddorn和Keith Hartley运用劳动生产率、 产业产出水平、产业内企业销售额以及销售利润率 等指标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 以英国产业为例对其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测定和 分析El3] 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 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综合产业竞争力规 模、市场、效益、成长等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区域高技 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x : 产业总产值:X :市场占有率:X :产业相对专业化系 数;X :产业外向度;X :产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其中, 全员劳动生产率;X :产值增长率;X :产品销售率; x :产品销售利润率;X。:产品外销率;X 总就业人 数;X 固定资产投资额。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估. 已发展出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吴友军运用R&D投入 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技术开发人员 的投入、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等定量指标.以及企业的 整体技术水平、国家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等定性指 标.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_14]。黄鲁 成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包括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3个最基本的部分。周明、 李宗植从创新产出、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源投入、 知识溢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5个方面研 究了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l5 J。本 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环境、研发、产 出等方面选取普遍被学者们认可的12个指标如下, T :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比重; :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比 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T :专利 申请量占产业总量的比例; :专利拥有量占产业总 量的比例: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T :科技活动经费 第1期(2012年1 f1) 中国科技论坛 表1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结果 一25一 投入强度;B: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Tq:新 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T 新产品劳动 生产率;T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重;T ::微电子设 I一级指标 2:二级指标 备比重。 1.2指标数据的收集 ’ If产 Cl市场竞争力 x市场占有率 10:总就业人数 争 x1:产业总产值 X 固定资产投资额 x3: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 在指标体系确定后.通过查阅《中国高技术产业 统计年鉴》(2004--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f2004--2010)收集2003--2009年7年问评价指标 的原始数据.由于2010年的年鉴指标与之前相比部 分指标统计名称和1:1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予以剔 除,此外、青海、存在数据缺失的现象,因此 本文仅选取28个省市(、青海、除外) 2003--2008年6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3因子分析 3成 兄 /J X :产品外向度 C2效益竞争力 x5:产业劳动生产率 力 x :产品销售率 x9:产品外销率 x6:产值增长率 X8:销售利润率 能力公因子命名为创新直接产出能力因子、创新研 发能力因子、创新间接产出能力因子和创新环境支 指标数据收集后.为消除量纲的影响。运用 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由于产业 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均涉及较多指标,因此对 2003--2008年6年的样本的标准化指标值分别进 持力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2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整个区域经 济竞争力的强弱,主要由其产业竞争力决定的。选取 GDP表示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产业竞争力综 合指数表示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水平。由于篇幅有限, 选择2007和2008年的数据作为代表进行趋势分析 (见图1和图2)。 行因子分析.探求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基 本结构。 (1)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结果。 由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 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较强(Correlation>0.3),分别对 2003--2008年的指标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发 现KMO统计量分别均大于0.590.Bartlett球型检验 均达到P<0.001.整个指标体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原始数据中萃取了3个公共 从图中我们发现.2007年和2008年我国各地 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走势基本一致.这 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和均衡性。高技术 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广 东、江苏、上海等地表现最为突出。 因子(见表1).各年所提取的公共因子累计解释的 方差比例均达到80%以上。说明公共因子能充分表 达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根据因 3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 表2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结果 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产业竞争力 的综合得分.即产业竞争力综合指 数。 (2)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结 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I1创新直接产出能力 T4:专利申请量占产业总量的比例 T5:专利拥有量占产业总量的比例 技 I2创新研发能力 创 能 力 T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T,: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T8: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T9: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Tl0: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由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相 术 关矩阵可以看出.除了T (金融机 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 的比重)外.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均 新 I3创新间接产出能力 T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 较强(Correlation>0,3),因此剔除T, 这个指标.对剩余指标进行因子分 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技术创新 I 创新环境支持力 Tl: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的比重 T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重 T12:微电子设备比重 一26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1月1第1期 板数据为样本,采用Levin,Lin,Chu (简称LLC)和PP—Fisher两种方法进 行面板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 显示各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 同阶单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平稳性. 可进行回归分析 3.2技术创新能力各因子对产业竞 争力各因子影响的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能力对 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区域GDP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2003--2008年 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C 、C2,C 对I 、 I 、I 、I 的多元回归分析。面板数据的 估计方法包括混合效应、固定效应和 随机效应模型等多种形式.本文对这 三种模型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比 较。 图1 2oo7年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图 (1)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市场 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①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 型 由于无法准确判断个体时间序列 上和不同界面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 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州 一区域GDP 异.因此先将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 图2 2o08年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图 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混合 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同时对数据进 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得到固定效应 实证结果 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而高技 术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发 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 2003--2008年技术创新能力各 因子和产业竞争力各因子的面 板数据.运用EViews6.0进行回 技术创新能力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 ②接下来用F检验,确定是应该建立混合回归 模型,还是固定效应回归模型。F检验得到: 产业竞争力 归分析.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竞 争力的影响情况。本文对于技术 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研 究假设关系如图3所示 3.1单位根检验 经 济 可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在回归 分析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持 续 增 长 即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以 2003--2008年产业竞争力各因 子和技术创新能力各因子的面 图3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假设关系图 第1期f2012年1月1 中国科技论坛 表3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一27一 混合效应模型 变量 Constant I1 固定效应模型 P值 1.0000 0.0000 估计系数 8.29E.13 标准差 0.041266. T检验值 2.01E.1 1 20.3 1275 估计系数 标准差 0.O1 1020 0.219640 T检验值 P值 1.0000 .2.80E.13 0.028283 .9.89E 12 0.85414O・¨ O.042049 0.050171 0.9601 I2 I 3 I4 .O.115653・ .0.039658 .0.023200 0.056012 0.O4203 1 0.078388 .2.064781 .0.94353 1 -0.295960 O.O4O5 0.3468 0.7676 0.016352 0.087706 0.053195 0.071947 0.186445 0.8524 0.739354 0.4610 .0.00783 1 0.082349 .0.095093 0.9244 R2 Adjusted 0.720768 0.713916 0.890558 0.86561 1 F检验 105.1860"** 35.69877*** 注: 、 、 ¥分别代表10%、5%和l%的显著性水平。 一一(SSE-SSEu)/(N-1) SSEJ(NT—N一1、 1 27689/288. ( x6-28-1 ) =7.986863‘ 拟合优度检验 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R = 0.890558.调整后的R2=0.86561 1.一般认为R 越接 近1.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越高.调整好的R:越大越 好.因此可以判定技术创新各因子对产业市场竞争 力的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非常好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 显著性检验一般采用F检验.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进行。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估计得 标准误差S=0.366591,F=35.69877,临界值F 一1.6, F>F ,相伴概率值P=O.000<0.0。1,说明回归方程显 著。 = F=7.986863>Fno5(27,139)=1.65,因此应建立固 定效应模型.不应建立混合效应模型.且固定效应模 型的拟合度(R2=0.890558)较混合模型拟合度(R = 0.720768)有较大提高。 ③随机效应模型和Haus1TIan检验。 对数据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得到随机效应 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并通过Hausman检验可 以判定是否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统计量H=15.864507>Xool (4)=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I 系数的ltI= 0.011020,临界值t =1.96,Itt<t ,相伴概率值P= 13.277.P=0.0032<0.01拒绝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 应模型,不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0.9601,P>0.05,这说明I 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 异,即I 与市场竞争力C 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 系。 ④结果讨论。 实证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变 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R:和调整后的 Rz都在0.8以上.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拟合度 比较高。 表4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同理可知,I 、I 、I 与市场竞争力C 之间也不存 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2)技术创新对产业效益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 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同理,进行效益竞争力C 、成长竞争力C 变量 Constant Il 估计系数 .7.68E.13 0758461}・ .标准差 T检验值 P值 1.0000 0.0000 对技术创新能力I 、I 、I,、I 的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 和成 O.08l187 .9.46E.12 0.077707 9.760580 长竞争力C,对技术创新能力各因子I 、I:、I 、I 均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模型估计结果的拟合 度和显著性都比较高,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 即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能够产生产业竞争力 中效益和成长竞争力的变化.回归方程显著 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效益竞争力和成长竞争 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具体关系表现 I2 I3 —0.080066 003596 1 .0.065975 .1.213590 0.055763 O.644888 0.2267 O.5199 l4 .O.O21505 0.0751o4 .0.286339 0.7750 R2 0.354348 AdjustedR2 F检验 注: 、 、 0.338503 22.36445*** 分别代表10%、5%和l%的显著性水平。 一28一 中国科技论坛 f2012年1 f1)第1期 为: 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具体关系表现为: 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之间.在1%水平上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成长竞争力C 之间,在10% 水平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创新直接产出能力I 与效益竞争力C,和成长 竞争力C 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创新直接产出能I,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之 间.在5%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成长竞争 力C 之间。在1%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创新间接产出能力I 与效益竞争力C,之间.在 5%水平上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成长竞争力C 之 T7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 之间,在5%水平上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成长竞争力C 之间不存在显 著的线性关系: T8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 之间,在5%水平上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成长竞争力C 之间不存在显 著的线性关系: 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创新环境支持能力I 与效益竞争力C,和成长 竞争力C 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可得到本文研究假设的实 证关系图(见图4)。其中实线表示二者间具有相关 关系,虚线表示二者间相关关系未得到实证验证 1r3、Tq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 之间不存在显著 的线性关系: T 。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C 之间。在1%水平上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结论与启示 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 基于2003--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 研究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 一) /二二 二一 一 力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技术产 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竞争力提高乃至 经 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 体有以下几点结论: 济 可 持 续 增 长 (1)创新直接产出对产业竞争力的 影响不显著 实证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 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拥有量对产业竞争 力各因子的作用均不显著.这表明目前 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够.原 图4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关系图 因包括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未能很好的 转化为生产力.还包括当前的创新成果 3.3创新研发能力、创新间接产出能力对产业竞争 力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科研院所.而这部分创新成果 转化较难。创新成果未能及时进入市场,严重阻碍了 表5 C2、C3对12,I3回归分析结果 C2 C3 .1.77E.07 C2 COnstant .3.52E.O8 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对I 的二级指标 与C 、C 进行回归分析,对I 的二级指标与 C 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产业 竞争力的具体技术创新因素.回归结果(见 表5)。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R 和调整后的Rz 都在0.7以上.说明模型整体解释力较强.拟 Constant 8.45E.O8 (1.0000) (1.0000) (1.00oo) T6 0.158856*** (O.0084) 0.103951・・ 0.379474* (0.O64O) 0.0050 12 T3 T9 .0.067916 (0.3064) .0.0121 1O (0.0901) (0.9809) (0.8084) 合度和显著性都比较高 即技术创新研发能 力I,和间接产出能力I 的变化能够产生产 业竞争力中效益竞争力C 和成长竞争力C。 的变化。回归方程显著。技术创新研发能力 和间接产出能力与产业效益竞争力和成长 1rB 0.107515 ・ (0.0375) .0.150948 (O.39O4) Tto 0.295615 ・ (0.0023) R2 O.945527 0.761 728 R2 0.943246 Adjusted R2 0.933599 模型 固定效应 O.721960 固定效应 0.930819 固定效应 注: 、 、 ¥分别代表10%、5%和l%的显著性水平。 第1期(2012年1月1 中国科技论坛 一29一 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应鼓 入均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要素.其 励并加大对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向高技术产业现实 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提升 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技术创新产出对高技术产业竞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大对科研人员和 争力作用的发挥。 科研经费的投入 (2)创新研发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显 (3)创新间接产出能力显著促进产业竞争力提 著的促进作用。只有创新投入才有创新产出,创新研 高 实证结果显示创新间接产出能力中的新产品劳 发投入的增加.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动生产率与产业竞争力的效益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正 的增强。实证结果显示创新研发能力对产业的效益 相关关系.这表明新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推 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 创新 动高技术产业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产品外向度、产 研发能力中的指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 业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产品外销率等产业效益 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均对产 方面指标的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业的效益竞争力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其中研发经 (4)创新环境支持力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显 费投入强度与产业的效益竞争力之间表现出了强相 著 实证结果显示.对创新的投入对产业竞争力 关的关系。创新研发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仅 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在区域开展技术创新 表现在产业效益方面.实证结果还表明.创新研发能 工作的支持作用并不突出.未起到推动作用.而金融 力与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创新 机构对创新的投入力度更是显著不足.企业自身对 研发能力中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产业竞争力的成 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强创 长竞争力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验证.而科技 新环境建设,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包括、金 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融机构、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努力提 对产业成长和发展方面能力的作用不明显.这表明 升产业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形成有利于高 科技活动经费中用于研发的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 技术产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投入尚显不足。可见.技术创新研发人员和经费的投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协调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14—20. [2]王章豹,李垒.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38—42. [3]Jian Cheng Guan,Richard Yam,Chiu Kam Mok,Ning Ma.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0(3):971—986. [4]Fulvio Castellacci.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Comparing the mainstream and the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8,75(7):984—1006. [5]Mike Raco.Competition,collaboration and the new industrial districts:examining the institutional turn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 ment[J].Urban Studies,1999,36(5/6):951—968. [6]Michael Porter.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dy,1991,14(1):15-35. [7]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130—142. [8]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9(11):54—62. [9]龚奇峰,彭炜,于英川.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10(9):108—112. [10]谢章澍,朱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01,22(3):1-6. [11]王建刚,于英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01):92—95. [12]潘雄锋,刘风朝,杨玲.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学[J].科学学研究,2009,27(01):52—58 [13]Derek Braddorn and Keith Hartley.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K aerospace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2007,3(6):715- 726. [14]吴友军.对我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4)105—111. [15]周明,李宗植.基于产业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5—21. (责任编辑张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