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结果: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9例,动脉狭窄4例(右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双侧大脑后动脉1例),先天发育异常(胎胚性大脑后动脉)11例,40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并且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同时清晰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cta)具有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变;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4-0041-03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具有无创伤性、扫描层厚薄、多方位及任意角度显示以及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在诊断脑血管病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9月-2012年7月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4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学资料,结合文献,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脑出血病变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7~73岁,平均(45.2±12.3)岁。22例以脑出血就诊,1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临床表现:头昏、头痛、恶心、视物模糊、肢体乏力,动眼神经麻痹、突发意识障碍、癫痫等症状。 1.2 cta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iemens 16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取0m线先常规对颅脑进行平扫,范围自颅底至颅顶部,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75 mm,螺距0.6 mm。扫描条件为130 kv,200 ma,fov为40,扫描时间为12.4 s,矩阵512×512。增强扫描时,从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为碘帕醇,碘含量370 mg,剂量为1.5~2 ml/kg,总量约为80~100 ml,速率为3.5~4.0 ml/s,采用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法,即先注射线20 ml造影剂进行预扫描,选取靶血管为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测定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延时扫描时间,制定个性化延时扫描方案,第一期动脉扫描后,立即行第二期静脉扫描。然后把cta检查容积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40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40例脑血管病变中动脉瘤16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右侧大脑前动脉瘤2例,右侧颈内动脉瘤3例,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瘤1例,瘤体呈圆形或类圆形囊状改变,最大直径为15 mm,最小直径约4 mm,利用vr技术将图像进行多角度、任意方向旋转观察,对动脉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位置显示清晰,并可以获得完整的形态及与邻近血管、颅骨的空间解剖关系(图1)。动静脉畸形9例,左侧颞额叶4例,右侧顶叶3例,左枕叶2例,均能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图2)。动脉狭窄4例,位于右侧大脑前动脉3例,双侧大脑后动脉1例。先天性变异:胚胎性大脑后动脉11例(图3),其中单侧8例,双侧3例。 图1 右侧颈内动脉囊状动脉瘤 图2 动静脉畸形
注:a图显示右侧额顶叶迂曲扩张,呈乱麻状的畸形血管团;b图显示供血动脉;c图显示引流静脉粗大 图3 先天性变异右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 3 讨论
3.1 16层螺旋ct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
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螺旋ct在患者靶血管内进行原始数据采集,然后利用计算机后处理软件重建三维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1],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cta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浓度及扫描时间选择。扫描太早血管内造影剂浓度不足难以显示,太晚可能因静脉回流太多,静脉血管重叠不利于动脉及病变的显示,选择造影剂在血管内达到最大峰值是扫描成功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西门子siemens 16层螺旋ct具有造影剂跟踪技术,本组病例的检查方法是采用预试验时间-密度曲线法扫描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先行小剂量注射造影对比剂20 ml,速率4 ml/s,进行扫描,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造影剂充盈峰值最高时并开始下降时结束,选择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造影剂充盈峰值最高的层面,测量造影剂到达大脑中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对比剂在动脉内达峰值的时间,根据峰值时间加经验值8秒计算出延迟扫描时间,这种方法准确可靠,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高,其缺点是试注造影剂会加大造影剂的用量。也可用延迟扫描时间估算法,延迟扫描时间为16~18 s,笔者所在医院刚刚开始进行脑血管成像检查时,采用此法,在开始注射造影剂后18 s,开始扫描第一期(动脉期)后,立即扫描第二期(静脉期),但由于受个体差异、年龄、心输出量的影响,扫描时间或早,或晚、过早扫描,出现图像动脉显示效果差,太迟扫描,则图像静脉显示过多,影响观察动脉,因此,成功率低,此法检查受到一定。
3.2 cta对脑底动脉环形态走行及血管先天变异及狭窄性病变显示价值
本组40例患者行cta检查后,经三维重建后处理后,能够清晰
显示willins环的形态及走行及三级以上的细小血管,其显示的效果可与dsa图像相似,正常人的willis环存在多种形态的变异,胚胎性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是一种颅底willis环的先天性变异,指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后交通动脉(pcoa)直接延续为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且pcoa血管外径大于同侧起源于基底动脉的大脑后动脉(pca)的p1段。本组40病例中,胚胎性大脑后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通过vr和mrp技术进行多角度,任意平面观察血管的走向,把病变血管显示清晰,做出明确诊断,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3 脑血管成像(cta)对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avm)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诸多报导认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检查[2],或可以为脑动脉瘤的筛选的首选方法,本组40脑血管病变中,动脉瘤16例,检出动脉瘤最小直径约4 mm,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功能,特别是vr、mrp技术的应用可以任意旋转图像,多角度观察,不但可以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体的关系,而且可以获得完整的形态及与邻近血管、颅骨的空间解剖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cta作为无创性,费用低,准确性高的脑血管的成像方法,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也很高,动静脉畸形在cta表现为正常或提前显影的静脉,静脉期可显示异常血管的走行方向,数目、粗细及迂曲情况,
本组9例动静畸形(avm)不仅清晰显示avm的畸形血管,还清晰地显示了供血动脉,主要引流静脉以及和颅骨之间的空间关系。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脑血管病变的方法,具有安全、快速、方便、无创、准确性高的特点,可成为临床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殿波,宋金国,徐兵,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的mr杂志,2010,8(5):15-17. [2]matsumoto m, sato m, nakano m,et al.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guided surgery of acutely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j].j neurosurg,2001,94(5):718-727.
(收稿日期:2013-01-23) (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