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 • 巴格斯
摘 要:20世纪30年代价格通缩严重,德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受大萧条打击最大的国家。由于
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银行信贷紧缩,对这段时期的分析将为阐明银行信贷紧缩的理论提供实例。本文关注银行信贷紧缩或价格通缩是否加剧了德国大萧条,认为通缩可能导致所有权的急剧变化,却并没有扰乱生产或干扰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福利国家 不良投资 国际分工 通货紧缩
Abstract: Due to the severity of the price deflation in the 1930s, Germany was, next to the U.S., the
country hit hardest by the Great Depression. As bank credit deflation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rice deflation in Germany at that time, this analysis provides a practical example for bank credit deflation theori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whether bank credit deflation or price deflation intensified Germany’s Great Depressio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 policy of tighter bank credits and Prime Minister Brüning’s deflation policy made the depression much more serious than it might have been. However,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assumption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Deflation may have resulted in a drastic change in ownership, but it did not disrupt production or interfere with adjustment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Welfare State, Non-performing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eflation
经济不景气及其原因
经济不景气
大萧条之所以被称作“大”是因为它非常严峻,而德国的情
作者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系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经济学教授。金言编译。
122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况比其他大部分国家都要严重。德国占世界生产的比重从1928年的11.6%降低到1932年中期的8.9%。①1929-1932年,社会生产总值②降低了35.7%。在清盘过程中,许多不盈利的投资项目被淘汰,资源重新配置给可盈利的项目。1932-1933年,社会生产总值已有了些许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在后面的几年里,经济复苏速度加快。德国从严峻萧条中的复苏相对他国更快更强。③
工业生产图表(图2)更好地描述了经济不景气的过程。德国经济萧条比其他国家更严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巨额的信贷扩张,在此基础
上,德国继续累积信贷。
为何如此严峻劳动力市场的
1918年之后,德国工会要求。工会的要求包括8小时工作制以及通过互相承认的劳资谈判决定工资。1923年稳定之后,企业家试图修正这些规则,抑制工资增长,但是没有成功。
当谈判双方(即工会和雇主联盟)没有达成一致,就出面仲裁,设定标准工资。由于政客们不想失去工人们的投票,通常会制定较高的工资。企业家称这种强制制定高工资的过程为“工资专断”。④过高的工资拉低了存款
2312362112269121671513112:362:372:382:392:3:2:412:422:432:442:452:462:472:372:382:392:3:2:412:422:432:442:452:462:47:69686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1972,第260页)。图1 德国社会生产总值指数(1925=100)资料来源:德意志联邦银行(1976,第7页)。图2 德国工业生产指数(1928=100)①参见瓦根弗尔(Wagenfuehr)(1933,第42页)。玻恩认为大萧条在德国和美国最严重(1967,第34页)。② 社会生产总值对于经济活动的衡量是不充分的。如果能将生产的所有阶段都包括进来或许会更好。③ 参见许尔斯曼(2013,第104页)。
④ 参见博尔夏特(Borchardt)(1979,第107页)。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23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和企业家的投资,导致许多公司失去了竞争力。
高工资使德国企业丧失竞争力,企业家只好用资本代替劳动力,从而增加了信贷需求。①另外,由于工资(和税收)占据成本中很大一部分,一些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小于其他产品。②于是,工资刚性溢出到其他的商品价格。
1931年,米塞斯这样描述高工资、无盈利和危机的严重性:
许多生产部门没有盈利,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这些都不能只归结于商业活动放缓。现在,无盈利和失业因为“大萧条”而变得更加严重了。然而,在战后这段时间,无盈利和失业已是一种“常态”,虽然经历了经济复苏,也没有完全消失。
衰退如此严重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工资水平无法自由下降,工会几乎可以强制制定工资。工资是有粘性的,因此很难让失业工人在衰退中找到新工作。他们无法向潜在雇主提供低工资的劳动。
福利国家
民主德国——魏玛共和国——成立,德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福利国家。这个理想的国家还很弱小,需要人们支持。政客需要选票以赢得选举,维持权力。这意味着他们要通过经济和政治收买选票。
因此,开始扩张,其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斯托尔伯(Stolper)估计支出(含公共企业)占GDP的比重接近50%(1966,第144页)。支出的人均值(以黄金计
衰退如此严重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工资水平无法自由下降,工会几乎可以强制制定工资。工资是有粘性的,因此很难让失业工人在衰退中找到新工作。他们无法向潜在雇主提供低工资的劳动。
新的法令和工会权利导致1924年的高工资,高工资又导致了过高的失业率。1925年,失业人数为6 000人,创下德国历史最高纪录。③1926年,失业人数激增到2 011 000人,1927、1928年,失业人数仍然高达1 353 000人。衰退时期,失业人数从1930年的1 2 000人增加到1931年的3 076 000人,1932年达到4 520 000人,1933年达到顶峰,年均为5 575 000人。④
① 参见斯图肯(Stucken)(1953,第74页)。关于过高工资的效应分析,还可参见熊彼特(Schumpeter)(1929)。
② 参见米塞斯(Mises)(1931,第21页)。③ 参见博尔夏特(1979,第104页)。
④ 参见瓦格曼(Wagemann)(1935,第16页)。
124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价)从1913年的1.072亿帝国马克增加到1925年的1.617亿帝国马克,1928年增加到2.136亿帝国马克。①
对生产征收的新税也不断增加②,导致生产积极性受挫。詹姆斯•安格尔(James Angell)描写了这些负担的严重性:“……德国税收将会成为当今世界最重的税收负担,而且可能也是历史上最重的税收负担。”(1929,第318页)由于缺乏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存款,危机产生了,税收负担则破坏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此外,福利国家其他一些特点也加重了危机的破坏力。比如启用失业保险和失业津贴,这维护了工会强制增加工资的,导致了长期失业。③如果没有失业津贴,工会和福利国家的兴起就会遭到更多的抵制。
同样,财政再分配和补贴也增加了,其中农业补贴增加最大。这些农业补贴通常能够拯救效率十分低下的农场,使之不至于破产。因此,稀缺资源不断堆砌到农业和其他得到补贴的行业,而其他部门只能“望洋兴叹”。更糟的是,新的福利国
家无法完全通过税收得到资金,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财政赤字。
同样,财政再分配和补贴也增加了,其中农业补贴增加最大。这些农业补贴通常能够拯救效率十分低下的农场,使之不至于破产。因此,稀缺资源不断堆砌到农业和其他得到补贴的行业,而其他部门只能“望洋兴叹”。
担心健康的预算会激起法国和其他战争国更多的赔偿要求,这种担心部分导致了财政赤字的放任。④新的福利国家需要部分依靠外国贷款获得资金,魏玛共和国已入不敷出。⑤
国际劳动分工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30年代,国际劳动分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⑥国际贸易崩溃⑦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许多国家直接控制外汇。在德国,引入外汇管制是为了防止资金转移出境。过去的平衡依然得到维持,因为外汇必须进入德国国家银行。⑧德国国家银行决定谁应该得到外汇,以及外汇的用途。⑨进口遭到,出口因而崩溃。
① 参见努斯鲍姆(Nussbaum)(1978,第166页)引用的DWI-Forschungshefte,Nr.3/1968,第10页。② 参见米塞斯(1931,第27页)。③ 参见米塞斯(1931,第18页)。
④ 参见帕尔义(Palyi)(1972,第166页)。⑤ 参见博尔夏特(1979,第106页)。
⑥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克里斯托弗•布海姆(Christoph Buchheim)认为“缺少自由贸易体系”是问题的根源(2002,第113页)。⑦ 参见国际联盟(1935,第92页)。⑧ 参见斯图肯(1953,第93页)。⑨ 参见斯图肯(1953,第94页)。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25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也导致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为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有效需求的崩溃导致了大萧条。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的崩溃引致大萧条。有时候,人们也说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生产过度,加上忧心忡忡的消费者在股市崩盘后囤积资金,导致了螺旋式下跌。
了补贴大型低效率的农场,德国惩罚农业进口。英国也征收关税,其试图通过英镑贬值来增加出口竞争力。③关税保持了保护品价格不下降。④
国家间贸易的下降降低了生产率,也几乎使德国进入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状态。许多出口商要么解雇员工、要么破
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有两种支付德国出口的方式。一是通过信用支付。这一种行不通,因为德国人不会给外国人提供信用,德国不可能出口资本。二是通过德国进口而得到的外汇或者黄金来支付。①但是德国进口也被了。出口(或者资本的进口)用于进口支付,进口萎缩,出口也随之萎缩。德国走在闭关锁国的道路上,放弃了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的生产力优势,这加剧了危机。其次,新关税开始征收。美国在1930年对20 000个产品征收霍利-斯穆特关税(Hawley-Smoot Tariff)。②这让欧洲人很难把产品卖到美国,以换取偿债所需的资金。关税同样
产。这种情况对高度依赖进出口的德国伤害很大。在提出杨格计划三天后,美国就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这实在荒唐。⑤
关于价格通缩的解释
传统解释
对德国大萧条的传统解释要么是凯恩斯主义的视角,要么是货币主义的视角。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有效需求的崩溃导致了大萧条。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的崩溃引致大萧条。有时候,人们也说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生产过度⑦,加上忧心忡忡的消费者在股市崩盘后囤积资
①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用累积的黄金账户来支付进口。但是这种可能性受到黄金余额的,而且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② 关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则,参见安德森(1979,第229页)。关税可能导致1929年的交易所破产。(詹姆斯2002,第xi页)
③ 参见斯图肯(1953,第页)。④ 参见米塞斯(1931,第21页)。⑤ 参见安德森(1979,第230页)。
⑥ 参见博尔夏特(1979,第88页)对传统解释的批评,以及Korsch(1981)对德国萧条的传统解释。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71)批评了央行的失败,特别是联储增加货币供给的做法。阿尔德克罗夫特(Aldcroft)(1978,229-331页)同意说联储性的货币导致了严重的危机。⑦ 参见科尔施(Korsch)(1981,p.16)作出的凯恩斯主释。
126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金,导致了螺旋式下跌。消费者和投资者更少消费,他们预期价格会持续下降。因此,抨击布吕宁没实施有效阻止危机发生的。他提出的降低支出、平衡预算以及拒绝增加货币供给的遭到攻击。
事实上,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都要求更多的干预以走出或阻止危机。①凯恩斯主义者的方案就是赤字性
支出。这种支出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融资。②由这样的通货膨胀支撑起的金融体系正是货币主义者所开的药方。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布吕宁是失败的,认为通缩加剧了萧条。③
博尔夏特的修正主义
布吕宁是否有机会采用另外的,又是一个争论的焦点。④博尔夏特说⑤:1931-1932年之前,衰退等闲视之为平常
252321975312:352:362:372:382:392:3:2:412:422:432:442:452:462:47料来源:德意志联邦银行(1976,第7页)。图3 德国对外贸易(单位:十亿帝国马克)① 事实上,凯恩斯自己推荐同时进行货币扩张和扩张性的财政来走出萧条。参见斯基德尔斯基(Skidelsky)(2002,第99页)。
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安德里亚斯•科尔施(Andreas Korsch)在德国大萧条期间对经济的讨论认为,应当在信用受到时参与扩张性的货币(1981,第35页)。同样,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认为,国家银行应当扮演最终借款人的角色,救助Danatbank(1987,294-295页)。
③ 参见波姆(Bombach)(1976);哥特弗雷德•波姆(Gottfried Bombach)的:“Man ist sich einig in Bru¨nings Versagen”(1976,第6页)[翻译:布吕宁被公认为是失败的。]科尔施(Korsch)写到,布吕宁的经济让衰退更加严重(1981,第13页)。维尔纳•约赫曼(Werner Jochmann)认为,通缩的后果是毁灭性的的(1978,第111页)。金德尔伯格写到:“通缩实行的两年是决定性的两年,尽管它的不足很快就显示了出来。”(1987,131-132页),他还写到“一致的结论就是,布吕宁失败了”(第174页)。
④ 关于博尔夏特争论,参见博尔夏特(1979 和 1982,165-224页)或者巴尔奇(Bartsch)和艾斯曼(Eismann)(2005)。⑤ 参见博尔夏特(1979)。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27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导致另外一场价格通胀。人们对1923年
违反杨格计划可能会对外国债权人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外资流出。此外,如果德国表现出无力赔付,最后这些赔偿可能就会作废。但是,德国借款为一些连协约国也无力建设的性项目融资,也会使这一计划破产。
的恶性通胀记忆犹新。因此,工会、社会民主党和贸易联盟反对这一选择。
第二个选择是通过在国内出售债券来为赤字性支出融资。在德国出售债券可能会推高利率,挤占寻找贷款的私营投资。第三个选择就是从协约国获得贷款。这一选择也存在问题。首先,协约国也身
情况。因此,没有考虑新的紧急措施,比如大幅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支出等。博尔夏特还说,即使觉察到了1931-1932年间的衰退恶化,但通过赤字性支出来增加公共支出的方法仍行不通。为赤字提供资金有三个基本的途径:通过向国家银行融资、向居民以及外国投资者出售债券。
首先,高赤字不能通过德国国家银行融资,即使后者同意也不行,因为按照杨格计划,国家银行必须是的。违反杨格计划可能会对外国债权人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外资流出。此外,如果德国表现出无力赔付,最后这些赔偿可能就会作废。但是,德国借款为一些连协约国也无力建设的性项目融资,也会使这一计划破产。此外,人们担心通过银行印刷纸币进行融资可能会
陷困境。第二,德国和协约国之间存在政治冲突。与奥地利之间所谓的关税同盟打击了法国。然而法国虽然同意提供帮助,但是条件是政治让步和布吕宁绝不能接受的保证,比如回绝《德国-奥地利的关税同盟计划》以及军备等。另一方面,、反对党和公众都不同意这样的妥协,德国总统兴登堡威胁说,如果接受法国的条件,他就辞职,因此这个选择也行不通。
最后,博尔夏特质疑了支出增加的有效性。在他看来,支出项目并不足以改变衰退进程进而避免希特勒掌权。①
另一种解释
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和德国央行人为降低了利率,当时德国银行、企业和公共实体都有在美国的贷款,金额不断叠加,仅次于美国贷款。因此,我们
① 参见博尔夏特(1979,第99页)。布吕宁和希特勒之间有两任总理,弗朗茨•冯•帕彭(Franz von Papen)和库尔特•冯•施莱谢尔(Kurt von Schleicher),他们没有对经济做出大幅调整。但是弗朗茨•冯•帕彭(Franz von Papen)在1932年7月之后采取了一些信用扩张的措施。参见努斯鲍姆(1978,第375页)。他开建了一项小型公共工程和一个税收凭证项目。后者是对未来税收的减免措施,应用于赋税时,期望未来税收收入会下降。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建立了另外一项小型公共工程项目。
128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面对着一个典型的商业周期。20世纪20年代是繁荣阶段;1930年开始,银行的安全性下降,贷款流失,民众对银行充满了不信任,萧条阶段因此出现。①
当时信用扩张和不良投资的规模很大,未续贷的外国信贷严重了信用的延展。工会和国家强制制定工资,导致高失业率。新的失业保险和津贴则让失业持续的时间更长。此外,20年代的福利水平高得惊人。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处在困境中的私人经济部门更难抵住因必要清盘所带来的阵痛。事实上,私人经济部门在整个20年代都处于危机当中,许多公司没有破产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国内或者国外信用扩张的支持。国际劳动分工因为关税壁垒的增加而遭到遏止,故国际贸易萎缩,生产效率低下。在此基础上,一些应对危机的让衰退变得更加严重。
德国没有采用自由放任减少对私人部门的干预,反而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②布吕宁的确实在很多方面有失偏颇,比如税收增加、外汇管制、削减长期合约利率、征收农业关税、救援银行体系以及之后对农场和企业的补贴等。但是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
主义者对布吕宁的批评是不对的,他的“通缩”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恢复。当然,最好是能够把工会彻底取消,而不是用紧急条令来降低工资。自由工资设定不仅会降低工资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降低自由市场的失业率。③商人们在其提出的改革计划中指出,强制要求的成本下降可能还不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竞争力和降低失业率。他们认为福利国家是危机背后的原因,要求“降低行政成本、废除失业保险、对市政支出进行管控,以及允许面临破产的雇主自由降低集体劳动合约里规定的工资水平。”④
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处在困境中的私人经济部门更难抵住因必要清盘所带来的阵痛。事实上,私人经济部门在整个20年代都处于危机当中,许多公司没有破产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国内或者国外信用扩张的支持。可是,通缩确实加快了经济复苏。帕尔义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粘性’工资和价格加剧了衰退。事实上,取消了这些障碍才促进了德国在
① 参见米塞斯(1931)对此的解释。
② 关于衰退中的,参见罗斯巴德(2000,23-29页)。③ 参见米塞斯(1931,第20页)。
④ 帕奇(Patch)1998,第177页;关于德国工业,还可参见库尔特•戈斯维勒(Kurt Gossweiler)的论点,即危机是因为名义工资过高,税收过高,社会保险贡献过大(1971,第356页)。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29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缘企业破产,给予其竞争者喘息的空间。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布吕宁的通缩是错误的;博尔夏特虽然认为他的不好,但也没有其他选择。事实上,布吕宁的通缩还不够强,他的错误是对经济作出过多干预。他的通缩持续时间不长。30年代后期的繁荣。”①
因为布吕宁的,1930年之后,德国贸易出现顺差,得以支付赔偿,减少外债。布吕宁平衡预算的计划对恢复德国的信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与奥地利关税联盟的计划也让两国的工业得到复苏。
此外,布吕宁至少让价格通缩和不良投资的清盘进行到了1931年10月。③他认为紧缩将继续存在,除非全球市场的价格再次上升。④在1931年7月之前,德国国家银行比其他任何一个央行的银根都紧。⑤边
资本从一些行业流出到另外一些需求更高的行业。生产结构能够自己适应。这样,布吕宁的通缩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繁荣期对不良投资清盘,加快了成本下降。1932年,经济开始复苏。⑥总而言之,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布吕宁的通缩是错误的;博尔夏特虽然认为他的不好,但也没有其他选择。事实上,布吕宁的通缩还不够强,他的错误是对经济作出过多干预。他的通缩持续时间不长。⑦1931年8月底,德国国家银行放松了信用。信用扩张对大企业有利,利率得以下降。⑧
价格通缩的反对声音
每一次通胀中,总有人受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会反对通缩。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也一样。但是德国经历过恶性通胀,
① 帕尔义(1972,第293页);与德国经济复苏和接下来的人为繁荣相关,帕尔义这样评价布吕宁的通缩:“事实上,外汇和一系列琐碎的规章背后,德国已经通过布吕宁的成本通缩做好了迎接复苏的准备,而德国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在30年代后期设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家,这要得益于‘反周期’,即战争的资源调动”(1972,第34页)帕尔义之后说:“布吕宁拯救马克的英雄般的努力付诸东流,因为他无法对通缩进行逻辑上的总结”(第339页)。帕尔义认为,布吕宁的通缩至少为复苏铺设好的道路。努斯鲍姆也指出,布吕宁在1932年5月30日下台之后,危机也即将结束(1978,第373页)。
② 许尔斯曼(2013,第105页)认为,由于缺少类似于布吕宁通缩这样的,法国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落后于德国。希特勒利用布吕宁给德国带来的经济优势,在1940年侵占了法国六周。③ 之后,救助了企业,公共经济部门得到了发展。参见努斯鲍姆(1978,第329页)。④ 参见帕奇(1998,第176页)。
⑤ 参见帕尔义(1972,第259页)。从1931年秋天开始,货币供给小幅扩张,折现率从九月初的10%下降到了1932年3月的6%。参见帕奇(1998,第205页)。
⑥ 参见费舍尔(1968,第46页)。斯托尔怕称,危机被公认为在1932年夏天达到顶峰。(1966,第139页)。⑦ 因此,资本货物市场在1932年仍然过分扩张。参见尊佩(Zumpe)(1980)。⑧ 参见帕尔义(1972,第263页)。
130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并担心这种状况会再次出现,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反对价格通缩。德国工业联邦联盟在1931年仍然反对通胀,当时德国许多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周刊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德国经济学人》等。中小企业非常担心通胀,也强烈反对。①对价格通缩最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大企业和容克们。大企业和债台高筑的容克希望能够通过信用扩张得到救助。
保罗•西尔弗贝格(Paul Silverberg)在1931年9月提出一个大胆方案,那就是增加20亿帝国马克的货币供给。不出意料,这些实业家希望能够通过通胀的手段得到救助。大企业家处在负债中,而且经常进行不良投资。他们没有把这些不良投资清盘,而是希望通过一些不被承认的通胀性措施得到救助,希望通过生产的方式避开所有权变动。特别是钢铁业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贷款增加了产能,但是产能过高,导致在1931年的产能利用率跌到了36%。③学界也开始支持通胀性,身为实业家和经济学家的海因里希•德尔格(Heinrich Dräger)呼吁用信用扩张来为公
②
共工程提供资金。④为了帮助企业,经济学家格哈德•科鲁姆(Gerhard Colm)提出强制把债券转换成股票来拯救公司。这在政治上是可行的,因为债务人和利益相关的工人比债权人的组织性要好。之后,颁布条令降低了现有的信用合约利率,确实帮助到了债务人。⑤
德国经历过恶性通胀,并担心这种状况会再次出现,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反对价格通缩。德国工业联邦联盟在1931年仍然反对通胀,当时德国许多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周刊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德国经济学人》等。但是,一些特殊的利益群体却强烈反对。党的成员几乎都是小商人,通常没有大企业的负债高,因此反对通胀化的方案。另外,工会组织也反对通胀措施。大通胀时期,工人的损失最大,惨痛记忆犹新。唯一支持“补充性货币”的党派是纳粹党。所以,中间派的媒体发起了一项活动,谴责纳粹通过的战略是在恶性通胀条件下大企业为了摆脱负债而采取的花招。⑥
① 参见玻恩(1967,第44页)。
② 参见帕奇(1998,p.207)。努斯鲍姆也说,高负债的煤炭和钢铁行业支持通胀性(1978,第321页)。③ 参见帕奇(1998,第179页)。
④ 参见科尔施(1981,第31页)。德尔格(Dräger)也参与建立了“货币与信用的经济学研究协会(Studiengesellschaft für Geld- und Kreditwirtschaft)”,这一学会聚集了政客、公务员、科学家、企业家和工会成员。
⑤ 参见博尔夏特(1991,第37页)。⑥ 参见帕奇(1998,第177页)。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31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一些重工业的成员确实要求一定的通胀来摆脱债务负担,在希特勒时期建立了联盟。此外,金融部门也愈发认为,信用扩张是走出危机的一种方法。①除了党之外,社会民主党也反对纳粹党为了援助农民和大企业的通胀性措施。社会民主党清楚地看到了这些计划的游说集团及其结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容克们,他们是除大实业家和银行家之外的又一反对布吕宁通缩的群体。地主们猛烈地抨击布吕宁的,激起了政治,动摇了的根基。帕尔义这样形容1930年和1931年前7个月:“德国出现了近乎混乱的状况,这是因为地主和工业‘保
守’利益导致的”(1972,第168页)。一战之后,地主们就一直在经历危机,债台高筑。这一部分是由导致的,没有让这些亏损和负债的农场倒闭,反而对他们进行了救助。1929年恶性通胀结束后,提供给地主25.82亿帝国马克的贷款和1.44亿帝国马克的担保私人贷款。②但是地主想要更高的补贴,以及通胀。最终,容克们要为布吕宁的倒台负部分责任。③1932年的春天,布吕宁忙于一项紧急法令,试图减少或者停止援助④给德意志帝国东部、波美拉尼亚以及普鲁士东部和西部负债过高的大地主的补贴。在抵押期满后的拍卖中,会收购土地,给大批无业人员居住。容克们对兴登堡总统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他的儿子奥斯卡(Oskar)本身就是一名容克,兴登堡自己也接受了容克给他的诺伊德克(Neudeck)的地产。兴登堡受到容克的影响,宣布他不会签署任何紧急条令。布吕宁于1932年5月30日下台。
纳粹党人满足了重工业者和容克们的希望,开始参与信用扩张,为公共工程和
一些重工业的成员确实要求一定的通胀来摆脱债务负担,在希特勒时期建立了联盟。此外,金融部门也愈发认为,信用扩张是走出危机的一种方法。除了党之外,社会民主党也反对纳粹党为了援助农民和大企业的通胀性措施。
① 参见努斯鲍姆(1978,333-335页)。马克思主义者洛特•尊佩认为,大多数金融部门、煤炭和钢铁行业、海外贸易业和容克们希望希特勒掌权(1978,第11页)。她认为重整军备是希特勒得到许多希望他掌权的人支持的原因,比如银行家组成的凯普勒集团(Keppler-Kreis)、重工业者和容克们(第35页)。但是,对希特勒的支持还可能源自于对通胀措施的支持,这些措施将会给银行家、重工业者和容克们带来经济好处,而这些人就是受到了价格通缩的威胁。② 参见努斯鲍姆(1978,第224页)。③参见帕尔义(1972,第260页)。
④东部援助的目标是在价格通缩和农民负债期保持所有制的结构。农业团体不希望失去他们的产权,因此反对即将到来的再分配。参见努斯鲍姆(1978,第365页)。
132
《金融市场研究》2016.03 VOL.46
金融史话
The History of Finance
性并没有加剧衰退,他另外一些干
导致严重衰退的原因是银行信用通胀、工会下的高工资、福利状态和国际劳动分工壁垒。与美国增长型通缩期一样,德国对价格通缩最强烈的反对来自债务人和未能盈利的企业,容克们和大实业家是价格通缩最强烈的反对者。
预性却阻碍了增长,包括救助银行和企业,增加税收和农业关税、补贴,降低利率等。此外,他没有进一步推进紧缩性。导致严重衰退的原因是银行信用通胀、工会下的高工资、福利状态和国际劳动分工壁垒。与美国增长型通缩期一样,德国对价格通缩最强烈的反对来自债务人和未能盈利的企
重整军备提供资金。①德国的公共债务呈爆炸式增长。②
业,容克们和大实业家是价格通缩最强烈的反对者。
文字编辑:卢超群
结论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银行信用通胀。外国贷款进入德国,而德国的银行也在增加货币供给。1931年,证券和工业贷款亏损引起了人们对银行偿债能力的怀疑,导致奥地利和德国出现银行挤兑,信用受到了。因此,1930-1932年,银行信贷紧缩导致德国出现了价格通缩。除了银行信用紧缩之外。人们试图增加现金持有量来应对银行倒闭,从而带来了现金紧缩;要求降低工资,也导致了价格通缩;银行存款甚至被冻结了一段时间,表明没收也是通缩背后的一个原因。
与传统的解释不同,布吕宁的紧缩
① 关于第三帝国的金融,参见费舍尔(1968,66-71页)。关于纳粹的公共工程和金融,参见斯托尔帕(1966,154-156页,169-173页)。② 参见斯托尔伯(1966,第172页)。
VOL.46 2016.03《金融市场研究》
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