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

《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

来源:华佗养生网
《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其义:一是指有道德的人;二是指统治者或地位高的人。“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其义:一是指无道德的人;二是指老百姓或地位低的人。《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语句19个,其中有16个分别讲述了有德之君子和无德之小人的区别。现摘录部分于下且做简析,以资今用。

1 义利取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讲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以省书名,只写篇名)、“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把义作为根本和最高原则,视义为当然之则,故“君子喻于义”;小人以追求私利为目标,以利为先,故“小人喻于利、小人下达”(《宪问》),小人总是“怀土”“怀惠”(《里仁》)。对义与利的不同取舍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当然,孔子也不反对取利,甚至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但要“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义然后取”(《宪问》)。在“义”的前提下,当取则取。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就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他不赞成用不正当的手段脱贫致富,干禄谋贵。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他鄙弃违背道义所得的富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 胸怀心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仁”“知”“勇”是君子的三种品格。君子具有“仁”的品格,就能克己利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穷通困达,自然也就无忧了;具有“知”的品格,就能明察天地万物之性,洞悉世间人事之理,立身行事随物性依天理,凡事看得透想得通,也就无惑了;君子具有“勇”的品格,就会敢做敢为,勇于担当责任,即使蹈死亦不顾,无所畏惧。不过,君子的“勇”要服从于义,孔子说“君子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而且君子“内省不疚”(《颜渊》)。

可见君子做人光明磊落,做事问心无愧,因此,“君子坦荡荡”。小人囿于私利,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为一己之利损害他人,问心有愧。所以,小人内心忧戚不安。君子和小人,心境迥异,胸怀有别。

3 待人态度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义疏》注云:“君子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慢也;小人性好轻凌,而心恒戚戚,是骄而不泰也。”这就是说君子心底坦荡,内心和悦安定,表现于仪态则是安详舒泰谦和,无骄纵凌人之气。小人性情轻凌,内心忧戚不安,故外显为骄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可见,君子和小人的胸怀心态性情有别,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也不同。“泰而不骄”是君子的五种美德之一,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尧曰》)君子待人接物“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矜不伐,不偏不倚”[1]“始终保持非常得体的状态”。[2]小人“喻于利”,计较名利得失,心地褊狭,内心处于失衡状态,待人或傲慢无礼或谄媚逢迎,不能一视同仁。君子与小人待人态度不同,是因为品德修养有高下。

4 处世原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史伯首次明确提出“和”与“同”这两个概念,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晏婴将“和”与“同”引入君臣关系之中,他说:“臣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2]他还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如是。”[2]由此可见,“和”与“同”的价值不同。“和”即和谐、调和、协调;“同”相同、附和。孔子继承了重和去同的思想,且丰富了其内涵,用“和”与“同”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以“和”为行为准则,善于分析然否,用正确意见补正他人的错误,以求恰到好处而成事。小人则不辨可否,盲目附合,乃至刻意迎合,不能或不愿提不同意见,抑或阳奉阴违,别有用心,于事无补甚至贻害无穷。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之区别不限于此。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合,此处指合群,在道义上善于团结人。“比”:并列、挨着,此处指为暂时的共同厉害相互勾结,拉帮结派。不论古今,人人都想要与他人搞好关系,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便实现其自

身价值。但人的价值观各有不同,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手段也就不同。君子为实现其行仁道的目的,不会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在道义上真正团结人,是“群而不党”(《卫灵公》);小人为满足私利而苟合,采用拉拢勾结的手段,形成小宗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牟取私利。其实质还是义利之别。“周”“和”与“比”“同”是二种不同的处世原则,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把重要标尺。

5 担当与否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修己以敬”(《宪问》),一方面修身;另一方面认真做事。修身是为把事做得更好。若做事受挫或出现差错,“不怨天,不尤人”(《宪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可见君子能反躬内求,自省自律,厚责己薄责人,勇于承担责任,这就是“求诸己”的意思。小人做事不顺往往从外部找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向外不向内,便归因于人,迁怒于人,责人不责己,推脱责任,即“求诸人”。担当责任与推卸责任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6 赞善成恶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不违仁,不去仁”,始终坚守“仁”。仁者,“爱人”(《颜渊》)。既然“爱人”,就会时时为他人着想,处处先人后己。“不违仁、不去仁”的君子,就能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缺乏仁德,从私情私利出发,“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只想自己立身而不要别人立身于社会,只想自己事事通达而不愿别人通达,因此,“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赞善体现的是一种阔大的胸襟,一种成人立己的善举;成恶表现的是一种狭小的气量,一种有损人格的恶行。

7 守易节操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带领弟子将前往楚国,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被楚国重用对己不利,便派兵包围了孔子师徒,断绝了粮食,“七日不尝食”[4],弟子们饿得站不起身,可“孔子讲诵弦歌不衰”[4],于是出现了这一幕。子路生气

的来见孔子,质问道:“君子也会困厄吗?”孔子答道:“君子在困厄时能固守(节操),小人在困厄时就会无所不为。”

平时君子和小人似难区别,但在面临进退、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时,孰是君子孰是小人,便一目了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讲的正是此理。“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是真君子,“临大节”而易操守者是小人。临“穷”能否守节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一条标准。

《论语》中孔子还讲道:“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些语句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事实上,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一种人格理想。孔子的君子与小人之辨对于每个公民修养品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生境界不无警示和鞭策作用,这便是它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的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白平.论语详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