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期 力、網上磚
总第377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SILK ROAD_________________
历史研究®
战国钱币中的“訢”与“夺”
王槔煊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货币已经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各个诸侯国几乎都铸造自己 的货币。当畀布是魏国桥足布当中一个特殊的品种,根据铭文,它以“寻”而不是“訢”来记重。“殍”为楚国常用的质 量单位。所以当浮布可能是魏国为了与楚国交易而铸造的。
[关键词]当殍布;楚布;先秦货币;先秦衡制[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4-0123-04
―、魏国钱币中的“新”与“;”
战国时期,魏国流行一种被称作桥足布的青铜 货币。因为这种布的铭文中多有“新”字,又称之为 “新布”。訢布的面文通常是:地名+“二新”“一訢” “半新”,如“安邑二訢”“安邑一訢”“安邑半訢”等。 其中“安邑”是地名,“二”“一”“半”是币值,“訢”是 质量单位或货币单位。根据上述面文的差异,訢布 的大小、轻重不一,明显分为三等。按照货币铭文中 的地名来区分,目前已经发现的訢布约19个品种。® 图丨-3梁正(整)尚(币)
图1-4梁半尚(币)
在上述品种中,“梁”布非常特殊,这种布铭文的构 百尚(当)芬
二百尚(当捋
成与众不同,并且铭文中均包含“尚(当)殍”二字, 关于图1-1、1-2第二字,分歧颇多:吴振武在 所以又被称为“当殍布”。图1列四个品种:其中,图 1-1为二訢布,图1-2、1-3为一訢布,图1-4为半 《说梁重新布》中分别指出释其为“充”“夸”“奇”的 訢布。
症结,并认为这个字是“重”。®另外有人把这个字释 为“新”是不无道理的,新訢是对迁都前的安邑新而言的。®
图1-3、1-4第三字也困扰了钱币学界很长时 间。1980年,李家浩撰文指出,第三字旧释“尚”是错 误的,应释为“尙”,音、意同“幣”。®
当殍布中的“百”字以前被误以为“金”。直到上 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国青铜器出土,这个字 才被确认为“百”。®裘锡圭也曾撰文指出梁币“金” 为“百”之误释。®
图1-1梁新新
图1-2梁新新
根据上述释读,四种当専布的铭文解释如下: 五十尚(当)畀
百尚(当)夺
图1-1:梁国的新的新布,五十枚当一殍;图1-2:梁
THE SILK ROAI) 123
国的新的新布,一
百枚当一寻;图1-3:梁国的整 上,采纳了李家浩的观点,®释第二个字为“比”, 币
,一
百枚当一寺;图1-4:梁国的半币,二百枚
“比”就是“币”的意思。“撫比”即“模币”或“母币”, 当一每。
义为“法钱”目卩“法定货币”。从而大布上的铭文可以 那么,当殍布铭文中的“新”与“每”有什么关 释为“撫比堂訢”,意为“母币当訢”。®大布的释文有 系呢?
以上几种,相应地,小布上的铭文便有“四布当新” 訢为战国时的质量单位。尽管《说文解字》中解 “四戋当訢”“四比堂訢”等解释。®
释“新”为“剂断”,但是根据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和权 衡上的铭文来看,新用作质量单位无疑。学者们认 为,战国早期的一靳大约重30克,在战国中晚期, 各国间为了方便不同衡制单位的换算,曾经有过一 次衡制改革,一新减重为13克左右。®根据黄锡全 对战国中后期权衡的统计,魏国当时的一訢已经从 战国早期的30克左右减重到13克左右,恰好相当 于一个“一靳”訢布的质量。@由此可见,魏国桥足布 上的“訢”字代表减重后的“一新”,实际上是作为一 种货币单位使用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导在1300克左右,根据实测, 一殍大约为1260克。®这恰好与当殍布币文所体现 图2-丨殊布当靳 图2-2四布当靳
的衡制一致。由此可见,魏国当每布上的“寻”字是 虽然关于楚布的铭文解释众说纷纭,但这并不 钱币的质量单位。
影响笔者讨论本文涉及的问题。无论大布和小布上 二、楚国钱币中的“新”与“每”
的铭文采用哪一种解释,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根 楚国布币,平首、方足、周郭、通体狭长,顶部有 据货币自铭,一枚大布当~■新^四枚小布当一訢。
圆形穿孔,分大小两种(见图2)。“(其中)大布重量 楚大布的质量一般为28~35克,楚小布的质量 一般多在28~35克左右。小布一般重8.5克左右。 一般为7.5~8克。@笔者根据《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另有一种两个小布连在一起的‘连布’,重量一般在 先秦货币》@和《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中 17克左右。1个大布的币值或重量,相当于2个连 收录的数据,计算出楚布的一訢平均约32克。关于 布或4个小布。这是钱币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
楚布的铸造年代,目前钱币学界比较倾向于认为它 关于这两种布币铭文的解释,是一个老大难的 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产物。@楚布币文恰好符合当时 问题,虽有多种释读,然分歧颇多,且多不可信。以 的衡制。由此可见,楚布上的“訢”字是钱币的质量 大布为例,比较合理的有释为:“殊布当新”“殊戋当 单位。
訢”“桡布当新”“撫比堂新”。旧释“殊布当斩”,认为 而另一种质量单位“爰”(每)字则出现在楚国 “殊布”即“大布”。®朱活释大布第二字为“矣”,意为 金版上(见图3)。该字多释为“爰”,认为“爰”即 “钱”,铭文“殊戋当訢”的意思是“大钱当訢”。®何琳 “吞”,用作质量单位。
“爰”“寻”二字在金文中
仪根据《说文解字》中古文“桡”的写法而释首字为 写法虽有明显区别,但-般认为二字由同一字分 “桡”,并且认为桡有高曲之意,与楚大布的形制相 化,其意义相同。“爰金上的爰字大体上有两种写 吻合,因而读铭文为“桡布当訢”。@后来何琳仪提出 法:郢爰和陈爰作‘爰’,这应当是爰字;但专爰作 了一个新的看法,他将首字的字形与秦汉文字中的 ‘夺’,这就应当是殍字了。” ®
“无”字的字形相对照,释为从“木”“无”声的“撫” 一方面,从楚国金版出土时多被切割这个事实 字。@这个观点得到了黄锡全的支持。他在此基础
来看,金版是一种以“殍”为质量单位的称量货币。
124 THE SILK ROAD另一方面,楚国的墓葬中多出土天平和成套的砝 码,有学者以为:“当地的木衡、铜环权当是适应这 两者并不互通。
综上所述,魏国钱币中的“新”与“评”一用作货 种币制而造的。” ®
图3
楚金版郢爰
三、魏楚间的贸易
战国时的铸币主要有四种形式:布币主要流行 于韩、赵、魏三国;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 圆钱主要流行于东周、西周、秦以及赵、魏两国沿黄 河的地区;铜贝主要流行于楚国。®
在三晋地区,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方面虽然也存 在着相当程度的地区性,“若以山西境内为主体的 赵、魏、韩地区划分:则以太原一带北去之赵境内为 一组,出土尖足布和刀币为多;由临汾地区和以南 的襄汾、洪洞、侯马、闻喜、运城、夏县、永济、芮城等 市县一带的魏国区域又为一组,出土多以小型方足 布为主,平肩与圆肩的訢字弧裆布次之,圜钱又次 之;另外就是晋东南区的长治、高平、陵川、屯留、黎 城等县市的韩国范围的一组,这一区域内出土数量 较少,多为方足布,尖足布很少”®。但是在赵、魏、韩 流通的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桥裆布、圜钱等形 式的货币都是从晋空首布派生而来的,并且以“訢” 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尽管到了战国后期上
述货币铭文中逐渐不再出现“訢”字而仅仅保留记 地的传统,且多不足重®®。要之,魏国的新布与韩、 赵货币只在形制上有差异而本质上看它们是一个 体系,所以訢布在韩、赵流通不存在障碍。
在楚国的广大地区,称重金币是主要的流通货 币,其质量单位是“评”。另外还有两种形式的货 币——
即铜贝和铜布。不同于三晋地区以“訢”作为
货币单位的习惯,楚地以“訢”作为质量单位,所以
币单位
,一
用作质量单位,而楚国钱币中的“訢”与
“寻”均用作质量单位。因而,当#布铭文上同时出 现货币单位和质量单位似乎是为了适应两种不同 的结算方式,换言之,它们分别来自两个使用不同 货币系统的国家。为了保证两国间货币的正常流 通,把两种不同的结算方式写在货币铭文上才具有 它的合理性。有学者就曾指出:“吞与訢都是重量单 位,在长久固定为某种货币的重量单位后,就可能 变成该货币的货币单位……一种布钱而明记两种 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其主要用途是明显的,就是
要用它来和不同的货币及不同的货币单位的货币 交换折算。换言之,这种布钱的铸造,大概是为了便 利不同货币地区之间和不同货币单位地区之间进 行商业交换的。也就是说,这种布钱是为了方便以 訢为单位的布钱地区和以畀为单位或重量的货币 地区进行贸易而铸行的。” @当导布涉及到的两国便 是魏和楚。
看来,当每布很可能是战国中后期魏国为了与 邻国楚国贸易而铸造的一种特别的訢布。区别于一 般的訢布,当寻布铭文不用“訢”而用“导”来记重, 其目的是适应楚国的衡制。
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有很多:“那么那需要一 百枚梁正币才能兑换一寻的‘辱’是哪一种货币单 位呢?看来这种以殍为货币单位的货币,非是一种 贵金属货币不可。就已发现的古钱说,与梁地为邻 而又曾用黄金或白银铸造货币的,有楚国。楚爰金 又恰好以爰为名,而爰、每或许原是一个字。”®
“当评布的铸造也可能是由于邻国有这单位, 魏国铸造这种布来与之交易或与之对抗。魏国的邻 国是不是有用夺为单位的呢?有,就是楚国……楚 国金币是以爰(即辱)为单位的,这单位自然不是铸 造郢爰时才采用的,一定是先有这单位,后来加以 铸币化。” ®
梁为魏国后期都城,在今河南开封。梁布的铸 行年代应该在梁惠王九年(前362)魏从安邑迁都于 梁以后。“(由于魏国迁都大梁)离楚国更近了,同楚 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尤其在楚国以陈为首都的期
THE SILK ROAI) 125间,两国的首都非常接近,后来迁都寿春以后,陈仍 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
作为邻国,魏、楚之间的贸易频繁。据《史记•越 世家》记载,在楚国,从南阳盆地东出伏牛山隘口, 有一条通向中原的大道,叫作“夏路”。
往来于魏、楚之间的商人使用货币交易吗?春 秋末年以后,铜币已在民间广泛流通。农民所生产 的主要农产品粟的价格已用货币来计算。家畜、衣 服等日用品也多以货币标价。由于货币的广泛流 通,刀、布币也已和粮食一样作为储蓄财富的手段。® 《周礼•地官•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裘锡圭 认为这里的“布”指布币。*看来货币交易在当时的 商业中已经非常普遍,往来于魏、楚之间的商人应 该不会例外。但是魏、楚两国的货币各有特点,互不
相容。魏国的訢布在三晋地区流通没有障碍,而到 了楚国大概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魏人在“当导 布”在铭文上注明楚国的质量单位,大概是为了方 便互市吧。
四、结语
春秋战国期间,各个诸侯国和各个地区之间的 商品交换频繁,随之出现了一些四方商旅云集的商 业城市。《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时代,“杨、平阳 西贾秦、翟,北贾种、代”;“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 中山”;“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而在秦始皇统 一货币之前,国与国的币制迥异,那先秦货币是如 何在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流通的呢?这个有趣的 话题期待更多人涉足。
[注释]
①⑫⑬㉑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版,第375页。
振武:《灘重訢布》,《中国钱币》,199丨年第2期,第31页。
⑭何琳仪:《释无》,《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第72页。⑲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③ ⑬⑮⑬⑭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 版,第51页。
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楚爰金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 ④ ⑮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尙”与“比”》,《中国语文》, ⑳黄德馨:1980年第5期,第374页。
97页。
⑤ 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 ⑭吴振武:《释“爰”并论盱眙南窑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 《文物》,1979年第1期,第42页。
⑥ 裘锡圭:《致王毓铨先生函》,《裘锡圭学术文集•金文及 其他古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页。⑦⑨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321页。
⑧黄锡全:《新见布权试析》,《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
200丨年版,第165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51页。
®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考古》,1982年第5期,第 518 页。
㉗⑮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⑳⑬朱华:《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160 页。
®朱华:《三晋布币型制序列表》,《三晋货币》,山西人民出版 社1994年版,第160页。
㉛®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
⑩⑯黄锡全:《楚币新探》,《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203页。
⑪唐石父:《中国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 26页。
⑫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03页。⑬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年版,第 161 页。
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裘锡圭:《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裘锡圭学术文集•金 文及其他古文字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7页。
126 THE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