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概念阐释]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
第 1 页 共 6 页
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对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
对主义君权和官吏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轻巧识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 2 页 共 6 页
研习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覆,天必田材,而况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专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做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
(2)史料二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的“私天下”。
(3)史料三中“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第 3 页 共 6 页
[提示] 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提示] 反对君主,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特别提醒]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反传统、反教条 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带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提倡“经世致用”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会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
第 4 页 共 6 页
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 B.时代的 C.科举的没落 【答案】 D
【解析】 明人讲学呈现的现状与政治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明朝人讲学并未呈现具体的时间(明朝整体是稳定和统一,明朝末年),故B项错误;明人讲学“不以《六经》为根柢”,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所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可知反映的是空谈的学风,故D项正确。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C.格物致知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 B
【解析】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
B.天人感应 D.经世致用 D.学风的转变
第 5 页 共 6 页
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者和清的不同的认知,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则是缓和,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