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价值工程2006年第1 1期 大规模定制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 To Discuss on Requirements of the Mass Customiza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汤向东Tang Xiangdong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州511450) (Management Department,Guangdong Women’S Professional Teehnie',d College,Guangzhou 5 1 1 450,China) 摘要:为了快速响应顾客的个性化产品需要,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大规模定制需要有快速相应的 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因此.有必要将柔性技术用于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中去。 Abstract:The mass customization need quick respond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o satisfy diverse demand of the customs.So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flexible technique be applied in the reform of company organization stuctrure. 关键词:柔性技束;柔性组织;大规模定制 Key wor ̄:fleXl‘ble technique;fiexible organization;mass customization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l1(2006)11-0084—03 0引言 2l l_}{=纪的主要生产模式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这是为了快速响应顾客的个性化产品需要,以大规模 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大规模定制需 要有快速响应的组织结构作为保障。否则.无法发挥大 规模定制的优势 因此,有必要将柔性技术用于大规模 者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能生产的产品品种越多、起动 时间越短,则柔性越强。 ②创新柔性:表示能够快速改变产品主要设计,用 新产品替代现存产品的能力.柔性的强弱由可允许的 主要设计变化程度和推出新产品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定制生产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中去。 ③修改柔性:表示生产过程对一个给定产品设计 进行小的改变的能力.满足用户对产品的特殊要求。 ④批量柔性:表示允许总生产水平的增减能力,有 利于企业保持或增加市场占有率。 ⑤流程柔性:表示允许改变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 的能力 可改变流程的零部件种类越多,一种零件流程 可变动程度越大,那么流程柔性也就越高。在生产设备 1柔性技术 1.1柔性技术的含义 (1)柔性技术是指能快速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的技术的总称。柔性技术给 企业提供了对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即柔性) 出现故障或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可能会产生机器停 机的情况。为了及时交货。企业需要流程柔性。 (2)这种柔性的强弱程度可以从范围、时间和成本 三方面来衡量 范围方面是指技术可适应的变化可能 性的程度.时间方面是指作出这种适应性改变的时间 长短.成本方面是指提供柔性所需要附加的费用。 ⑥物料柔性:表示允许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原材料 或半成品变化的能力 当原材料供应商或者一个企业 的前道活动的加工材料和半成品供应上发生意外变 化.物料柔性是必需的,否则就会影响产品质量。 1.3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必要性 (3)柔性技术的目的是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强 对市场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或增强企业在市场 中的竞争力 1.2柔性技术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柔性 柔性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柔性是多方面的.如产品 采用柔性技术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提高 技术经济效果的手段 但是在重视技术方面研究的同 混合柔性、创新柔性、修改柔性、批量柔性、流程柔性、 物料柔性等 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要发挥柔性技术的潜力不仅 仅取决于技术本身.它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现代化的 管理与之相结合 企业采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改变了生产技术.有效的组织结构也应随之调整。以便 新技术发挥其潜在的效能。 ①产品混合柔性:表示以很短的起动时间能生产 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特征、材料特征、工艺特征的产品 或者具有相近特征的一类产品的能力,从而满足消费 一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决不可能是机械的或固定不 作者简介:汤向东(1972一),硕士,讲师。 一84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变的 从国内外柔性技术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传统的 组织结构严重影响柔性技术的应用 阻碍柔性技术提 高企业应变能力的潜力发挥.在这种组织结构F企业 很难从昂贵的投资中获得充分的效益 因此,为保证大 规模定制生产的正常进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对充分 实现柔性技:术的潜力非常必要 2大规模定制对组织管理的要求 (1)组织结构形态扁平化。 扁平化: 指企业的结构由按照递阶层次构造逐级 下达命令的金字塔模式转变为扁平的、多元的结构。扁 平化使企业的中间管理设置变得简单并侧重向两头发 展.由“橄榄型”变成“哑铃型”,如矩阵结构、团队工作 方式。 (2)组织规模小型化。 自工业:以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数 量来追求经济效益的“规模经济”观念长期为人们所推 崇.事业部制结构的设计.其根本动机就是为了发展 “规模经济”. 然而.:大规模定制生产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 小。同时,在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内外的 延伸与扩展.以及信息库被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共享,使 生产的社会化和经营的国际化不再强求企业单位的大 型化和职能完整化,信息技术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 消了单个企业规模经济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只要加入社 会信息网.或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从企业外获 得足够的信息与技术支持也可以成就不凡。 (3)组织结构分权化。 事业部制包含着很重要的分权思想.但是.这种分 权由于是 集中控制为前提的。在传统事业部制结构 中.企业的信息处理是集中式的.企业管理的权力也是 高度集中的。基层工作人员仅创造或经手信息,极少有 行使管理权限的机会 但是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要求,同时计算机被日趋 普遍地用于企业的各个岗位.基层工作人员也开始有 条件直接处理信息,通过电脑终端,各种初始信息可以 直接快速而真实地传递出来.而无需全部通过上级集 中处理后再加以传播 这种情形下,一线工人和接近市场的营销人员、开 发与设计人员不仅承担了更大责任.而且也应该拥有 适当的决策权,以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要求。这样, 突破原有的权力格局.采用比事业部制结构分权程度 更高的组织模式就变得很重要的了 (4)组织结构性质柔性化。 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刚性强.适合于外部环 境稳定的情况。在今天新的环境下,面对需求多变、竞 争激烈的市场.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要求企业的组织 价值工程2OO6年第11期 结构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要求组织具有变革与创新 能力.能对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应变反应 可以借助“工作团队”或“项目小组”来实现组织的 柔性化。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发挥协同优势.缩短产品开 发时间,迅速、准确地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从而实 现产品的敏捷开发 (5)组织结构形式网络化。 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时代.一个企业不可能完全具 备市场竞争所必需的全部条件和资源.能自行开发和 研制定制产品的企业也无法长期与市场保持同步 企 业问只有竞争的时代正在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共享 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以合作协同为主导的企业战略联 盟。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成员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 享,每个企业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成员企业内部也形 成网络结构,组建由设计、生产、营销、财务、服务等多 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产 品与服务 3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柔性生产组织形式 (1)跨部门多功能“学习型”工作团队。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企业内部原来的组织形式将 会由缺少应变性而被工作团队取代 工作团队是按客 户的定制要求组建的.它是由多个专业背景的人参加, 即它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这就是“跨部 门”的含义 所谓的“多功能”是指由不同职能部门人员 参加的工作团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满足不同顾客 的特殊需求.这样.企业的员工以工作团队的组织形式 参与工作.而企业则成为许多个工作团队的联合体。各 充分自治的工作团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工作团队相互之间的协调和联系以及对外信息的 交流和获得。均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实现.Intemet 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基础。通过网络各个工作团队 密切而灵活的集合在一起.能够完成紧急复杂的任务。 同时.网络为企业内部组织各工作团队提供直接进行 信息沟通的条件.使得中问管理层消失,实现组织的扁 平化 在以工作团队为基本组织单元的企业中,也存在 上级 但不同于一般企业中的只是发号施令和进行监 督的上级.它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工作团队之间以及 工作团队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制定各工作团队的工作 任务以及工作团队运作机制等等 工作团队的有效运作需要成员间的技能互补,需 要团队成员拥有专业技术知识、运作方面的知识等。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技术的老的老化速 度加快.个人仅凭在学校里、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已不足 以应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更,只有在工作过程中不断 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所 以.对于每个组织成员来说都面临着终生学习的课题, 一8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工作团队也就理所当然地直陔成为一种“学习型”团 队。除自身的不断学习外,一方面要向其他企业学习, 可以通过透视他人的优点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另 一方面向顾客学习.顾客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真正“专 家”、是企业的老师,向顾客学习就是要吸收顾客的意 见和建议.并用这些反馈信息推进各个环节的改进。 (2)原子式组织。 这是一种高度分权化了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 结构中.企业的生产活动由许多小型的自治工作单元 (10~20人)来完成 每一个单元在经济和管理上对其 目标进行控制.各个单元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进行 相互交流.这种小型的自治单元使每个成员具有生产 活动组织者的角色 在这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完 成复杂任务的机会将成为动力的湖泊 在原子式组织 中工作.强烈的文化纽带和“无老板的工作状态”,成为 原子式组织的重要特征 随着大量的机器人工厂的出现.对人员的需求将 会越来越少.技术的进步会使组织结构单元变得越来 越小。经理人员必须拓宽视野.他们需要新的管理原子 式组织的指导模式 麦当劳快餐店的经验就提供了这 样一种指导模式.这一指导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质量、服 务、方便和价值观等文化纽带.时刻激励着公司的员 工 麦当劳模式使人相信原子式组织为企业适应客户 需求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3)柔性组织 柔性组织.亦被称为“双形式”结构。面对集权与分 权、稳定与变化等相互矛盾的管理环境.柔性组织同时 兼具集权化与分权化的特性。集权是在最高管理层.制 定战略方向:分权是在一线工人自由决定如何处理他 们面临的突性性事件。对于稳定和变化这对矛盾.柔性 组织可以通过项目组织、微型组织、虚拟组织等的支持 来应付动态与发展的格局.还可以利用临时工、专门供 应商、顾问和合作者等来增进组织的柔性。 一般柔性组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为保证完 成企业固有战略任务而组建的结构.这部分比较稳定. 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部分:另一部分是企业柔性化 的具体体现部分.它为完成所面临的新任务而形成的 组织保证。应该说.这是稳定基础上的柔性.是稳定性 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同时.柔性组织要求领导者与生 产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企业对内外环境变化的 应变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基于网络的信息型组织。 根据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观点.“一旦组织尝试 着从数据处理转向信息处理问题,其决策过程、管理结 构甚至工作方法都将发生变化.信息型组织即将到 来。”信息型组织比我们习惯了的命令控制型的组织. 要求更多的专家 这些专家都在生产第一线而不是在 指挥总部。生产组织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的一 一86一 价值工程2006年第l 1期 个组织 信息型组织的中心管理机构主要从事战略规 划、经营决策、资本运营、理财、法律、公共关系、劳资等 各项工作,而对职能管理人员的需求则大大减少 在传统组织里,知识型人才大多都集中在高层.其 余的人只是进行接受性重复性劳动 在信息型组织中. 组织底层需要更多的知识型人才.住负有具体使命的 工作团队中.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到开拓市场.都是专家 们组成的工作小组来完成 信息型组织有两个显著特 征: 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并使之转化为每一成员的具 体行动。在信息型组织中,每一个“表演者”都是专家, 无须告诉他们怎么做工作 一个信息型组织必须围绕 其目标来建立机构.这一日标表达了管理者对企业及 每一部门、每一专家的期望:围绕结果与目标做出比较 反馈.以使每一成员能达到自我约束。当今以计算机和 远程通讯武装起来的信息网.正逐渐超越企业、产业和 地区的范围.已经启动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更使超 国界的“全球化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 这种变化使得 企业不仅比较容易也很有必要打破与外部环境的种种 阻隔,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二是企业的活动将越来越不受时问和空问的局 限。说企业是一个存在于某一地理位置,由人、厂房、设 备、资金等构成的实体.不如说它是一个由各种要素和 机能组成的系统。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通过现代信息 网.能够比较容易地使自己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与其它 企业系统中的某些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机能.形成 新的生产力。而这种运作从管理哲学的意义上讲.就是 要求当今的企业必须具有一种开放的、与外部环境浑 然一体的姿态.即基于“内络”的信息型组织 4结束语 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并不是要求企业无休止地 进行机构调整.没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柔性化是以实 现柔性技术充分发挥、满足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要求为 前提。 一般来说,柔性化的组织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 分是为保证完成企业固有战略任务而组建的组织结 构.这部分是比较稳定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木部 分:另一部分是企业组织柔性化的具体体现部分.它为 完成柔性技术所面临的新任务而形成的组织保证 应 该说.这是稳定基础上的柔性.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 机结合 参考文献: ①华宏鸣:《柔性拭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J];《复旦学报(社科 版)))1994(4)。 ②李哲浩:《制造领域中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IJ J;《科研管理》 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