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来源:华佗养生网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

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库克 (1998) 。 1996 年,

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

魏格 (Wiig ,

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

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 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域,存在着一群相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

的制度和协会” 。“产业集群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

速度,使企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4 探讨了多样化的区域创新模式。西方学者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视为是三种基本的技术创新模式。而在区域创新模式中,提出区域合作创新模式,即一定区域

内的企业、 研发机构与其他区域进行合作的创新模式。

凯文 ?

摩根 (2003)还指示了交互式创新模式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5 提出了有区别的区域创新战略和。

Todlling 和

Tippl(2004) 分析了中心区、边缘区和老工业区之类区域创新 系统的创新先决条件、创新活动和过程、网络及创新障碍,

提出并讨论了基于该分类的不同选择和发展战略问题。

(二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国外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主要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

后,而且是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这里主要简 述几个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案例。

1 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纽约区域创新体系。

2l 世纪,

纽约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其区域创新 体系发育最为完善,主要由私营部门

(企业 )、机构、大

学/实验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非盈利组织以及各种中介

机构组成,创新体系中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关联异常精妙,形成了一个组织松散、协作上严密的网络体系。例如,

纽约有 18 个国家级研究所、 65 个州立研究中心、 300 多所大学,大企业均设有的研发机构以及大量的技术创新型

企业,有 52 个孵化器、 22 个科技园区,有 380 家本国或主要国家银行、 证券交易所, 以及资本、 信息服务、 法律援助、成果转化等中介组织,各类机构等。它把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微光电技术及其产业作为实现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十分重视集群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使犹他州后来居上。犹他州是一个

在美国处于落后地位的内陆州。从 1990 年开始,该州经济以 7%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美国 1.5%的增速, 10 年时间

建成一座高科技重镇――世界软件工业谷。它的奇迹主要归功于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特征是: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州内教育体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发展高科技

和基础设施;把信息技术及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2l 世纪

初犹他州有工业园区 80 个,大学科技工业园 2 个;形成了教育、科技、资金、和企业保障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了在合作基础上竞争的犹他州区域文化;等等。

2 巴塞罗那都市创新体系案例研究。巴塞罗那是西班 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中心。 1996 年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欧盟处于中等。巴塞罗那都市创新体系主要由生

产部门、生产者服务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公共机构组成。

1990 年代中期,巴塞罗那的创新体系虽落后于欧洲发达国

家,但仍有自己的特色。如强调创新体系的国际化,研发活动中私人参与程度等,多数生产部门以研发水平低的中小规模公司为特征,在商业研发方面处于西班牙领先地位,创新过程呈渐进式的,创新体系的参与者首先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建立综合性的知识库,然后产生根本性的发明。从创新体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看:公司自身的研发实践和生产经验积累是创新的最重要来源, 接近 80%的生产企业参与了外部合作网络;生产公司的合 -作活动更多地是建立在垂直关系 (消费者、供应商 )而非水平关系 (生产者网络和科学――工业关系 ) 的基础上;合作方的地域分布集中在都市区域内部;最富创

新性的生产者服务部门是计算机软件部门;巴塞罗那创新体系的研究机构的作用依然很弱,对生产企业和生产者供应商而言,附近的研究机构并不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区域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现状

(一 )国内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内在 1990 年代后期才兴起了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

到 2000 年后,先后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问世。这里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陈述如下:

1 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 的内涵。顾新 (2001) 认为:区域

创新系统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

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人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

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

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

业结构升级,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柳卸林 (2003) 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

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

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

化。

邹再进 (2006)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是指在特定的行

政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彼此密切联系,依靠

各种创新资

源(如资本、 人才等 ),借助各种创新条件 (如基础设施、 、法律等 ),利用各种创新手段 (如制度、组织、管理等 ),建立起来的有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

用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

2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胡志坚和苏靖 (1999) 认为,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要素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

素。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机制、或法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

3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谭清美 (2002) 认为,区域创新

网络中的各节点的直接功能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体

制创新、机制创新、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

创新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为科学技术进步、产

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顾新 (2005)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有三:推动区域

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4 区域创新的模式。刘曙光和田丽琴

(2001) 认为,区域

创新发展具有自己创新、模仿创新发展和合作创新三种模 式,美国硅谷、日本、欧盟的创新发展分别是这三种模式的

代表。

顾新 (2005) 认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之

间结成了互动关系,形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七环结构”

这种结构决定了 7 种不同创新模式:企业、大学、科研院所

合作创新; 企业与大学合作创新; 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

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企业与企业合作创新、大学与大

学合作创新;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

5 区域创新战略。方创琳 (2002) 认为:“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区域内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化是区域创新的标志,区域内部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

学与科研机构是区域 展的技 新 略模式得以 施的

重要依托。⋯⋯技 新模式在一切 略模式中居核心地

位。”

6 区域 新 境。王 慈 (1999) ,区域 新 境是指地方行 主体 (企 、大学、 科研院所、 地方等 及其个人 )之 在 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

上所形成的相 定的系 。区域 新 境是一种网 系 ,从狭 上 ,是指企 性地与其他企 或机构所

成的持久的 定关系, 如 略 盟、 合 企 以及和供 商、客商的垂直 系等。广 的区域 新网 包括地方行 主

体在 期交易中所 生的非正式交流和接触, 些关系也是相 定的。

(二 )国内区域 新体系建 践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国内的区域 新体系建 的 践,在

2003 年前,有少

2003

量的局部 ,如深圳、上海浦 、北京中关村等地。

年 4 月,科技部召开了全国性的区域 新体系建 研究工作研 会,此后,各省市 出台了区域 新体系建 方案或 划 要,目前正在 施中。 里 三个有代表性的 践案例和方案作些介 。

1 深圳市的区域 新体系建 案例。 2005 年 5 月,深

圳市率先提出了建 国家 新型城市的目 。深圳市的区域

创新体系建设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

体,在深圳, 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90%以上职务

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二是跨地域的产学研合作,深圳的大 学和科研院所不多,但深圳

1999 年设立了虚拟大学园,目

43 所大学,有中国

前有包括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在内的

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在内的科研院所,还有

5 所院校, 一所法国里昂大学。 三是积极推动创新,

一抓,二抓环境,三抓服务,在高科技产业发展、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科技投入、科技园区建设、虚拟大学城

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2 北京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2004 年,北京市科

委,在《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 速发展》研究成报告中,提出了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三环架

构:内环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环是、科研机构、大学与

培训机构、金融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外环包括制度

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主要措施是:一

转变: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科研向以

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科研的转变;两个加强:加

强科技创新资源向郊区县的辐射、扩散,加强科技对城市发

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撑;三个行动:以技术创

新为动力的引擎行动,以中关村创新成果向外辐射为核心的

涌泉行动,以科技助奥运为核心的“科技奥运行动” ;四大

基地建设: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

汽车城、光机电一体化、 生物医药四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3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2004 年,江西科

技厅提出,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到

2020

年,逐步建立高度开放、功能完善、内外协调、运作有效、 特色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步入中部地区前

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实施“

1368”工程。一

个核心工程:壮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并形成网络互动的核心工程;建三个经济创新体系工程:南昌都市圈、赣中南、赣西创新体系;

建六个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中介服务、 投融资、环境支持和保障等区域创新体系工程;建八个特色创新

体系工程:六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专业区、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军民融合、农业、山江湖工程等创新体系工程。主要措施为:强化管理体系、深化科技改革、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人才支撑体系、建产学研结合及国内外合作有效机制、加强科技普及等等。

三、简要的评论

总体看来,中外区域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它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现代城市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包括区域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架、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区域创新的模式,区域创新的空间载体,区域

创新的战略等等。其中,英国的库克、加拿大的

Doloremx 、

魏格等人对区域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架及运行、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库克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正是库克最早揭示了区域创新的主体是在地理上分工与关联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魏格丰富了区域创新的主体,比库克增加了机构、服务机构

等,这样的增加是符合实际的, Doloremx 则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功能,突出了各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交流和互动,突出了知识在区域创新系统内的产生、利用和传播。中国的顾新、柳卸材、邹再进、胡志坚、谭清美等则站在西方学者的肩膀上,进一步完善了库克等人的理

论:顾新 (2001) 、柳卸材 (2003) 、邹再进 (2006) 等学者完善了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的内涵,胡志坚和苏靖 (1999) 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结构, 谭清美 (2002) 、顾新 (2005) 充实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美国的波特 (1990) 对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进行

开创性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的突出

作用。美国的凯文 ?摩根 (2003) 阐发了交互式创新模式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顾新 (2005) 则具体归纳了七种合作创新模式。 Todlling 和 Tippl(2004) 注意到了中心区、边缘

区和老工业区等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和战略选择的差异

性问题,中国北大的方创琳 (2002) 则具体论述了区域技术创新战略问题。清华的王缉慈 (1999) 强调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的重大意义。中外学者的这些研究的最大优点是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城市区域创新。

正是基于西方学者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上的开创性研

究,因此,在 1990 年代起逐渐建立并形成的纽约、犹他州、

巴塞罗那三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高校、科研机构、 生产企业、、中介机构等区域创新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具特色

的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成了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而中国在 2000 年代初兴起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热潮和在沿海部分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唱主角的区域创新主体依然是生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等,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载体则基本上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城等等。中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共同点是以城市为创新的中心区域,以技术创新为区域创新的中心内容。

但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缺点亦十分明显,这些区域创

新系统理论适应范围有巨大局限,即它们主要适应于发达国

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的城市。对于城乡差距

很大、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不完全

适应。尤其是脱离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农村地区被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这是现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陷。若把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区域创新系统的视野,则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将会被赋予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在区域创新主体界定上,不仅限于大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等,农村家庭、一般教育普及机构、科技推广机构、文化传播机构等亦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架上,不仅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等等,尤其还应包括产业创新、需求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软硬环境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在区域创新的功能上,不仅是区域科技进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区域社会进步等等,更重要的是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区域永久告别贫困和区域民众福祉增加;在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上,企业、大学、科技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是重要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城乡全部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区域创新的模式也就不限于城市间的模仿创新、原始创新、合作创新,且扩展到城乡合作创新、城乡统筹创新、城乡文明互动等等;在区域创新的空间载体上,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的相关产业集群和各种工业、科技园区,而且更应包括城市向城郊和农村的产业区、生活区拓展,传统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的城市化、现代化,以及随着信息技术、生态技术而出现的

对传统城市和传统农村的超越――现代生态产业园区和生

态生活园区;在区域创新的战略上,就不仅仅是城市主导的

技术创新战略,理应包括农村主导的生物产业创新战略、生

态环境创新战略;如此等等。总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城

市区域创新系统建立和完善为标志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

实践中,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加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传统农村或半工业化农村的区域创新,一种真正的、完整的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才算真正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才

会真正深化和普及,少数人的区域创新才会变为全体人民的

伟大创新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