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来源:华佗养生网
区域经济 | District economy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赵爱婷 雷金瑞 董 霞 高雪琴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1.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兰州市支柱产业重点方向和建设思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06C);2.兰州文理学院2018年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新时代甘肃省自助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JCQN002)。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两大产业之间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等不断渗透和交叉,原有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化,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两大产业密不可分。基于此,本文在对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和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通过资源融合、产品融合、运营融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2019)26-0101-05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综合性、融合性很强的产业,它们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渗透与融合。近年来,许多地方的文化旅游机构开始调整与合并,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正是基于管理内容日益交叉重叠的现实。同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会议批准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此外,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与旅游需求从根本上提供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市场基础,而数字化技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又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两大产业之间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和业务运营等不断地相互渗透、交叉,原有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化,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呼之欲出。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支撑下,深入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以兰州市为例,探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及路径。

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融合机理、融合模式、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策略、区域应用等几个方面。

在融合模式的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延伸型、重构型和渗透型三种融合模式的是学者杨娇(2008),此外学者李洋洋(2010)、赵磊(2012)、邓莹璐(2014)、尹华光等(2015)在后期的研究中也沿用了此种研究方式。在融合路径的研究方面,大都才用了经济学中的产业边界融合理论,学者杨卫武、朱佳(2012)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会经历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三个过程;学者桑彬彬(2012)提出产业融合会经历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企业融合四个过程;学者赵小龙(2015)提出融合路径为:资源融合、产品融合、产业资本融合;学者职雪菲(2017)提出融合路径为:资源规划与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

纵观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文献,学者们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对于普适性的融合模式及路径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笔者将采用产业边界融合理论,系统研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过程、模式及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基础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现象分析较早,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N·尼古路庞特关于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此外,根据弗里曼(1997)对产业创新的研究,国内学者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

国内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早期采用了“整合”、“结合”、“互动”、“一体化”等表述,属于现象分析与实例研究。可搜索到的最早出现文化旅游结合概念的是刊登于江苏省《视听界》1992年03期的一篇文章《影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新尝试》。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融合概念的是刊登于《中国文化报》2004年3月4日的一篇文章《切入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名城》;而较为系统的论述文化旅游融合的是学者苏林忠(2007),明确提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内学者对文化旅

三、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

为了准确把握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及问题,以更加准确的构建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及模式,笔者通过文案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针对游客、居民、管理人员、企业人员及行业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获得了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

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文主要依靠调查本地居民和到访游客,以及分析他们的感知和态度来判断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依据。为真实反映社会认知和需求基础,采用旅游地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两类群体,抽样调查的比例为4:6,对本地居民样本的抽样标准是居住一年以上,对兰州市有基本的了解;对外来游客样本则进行随机抽样。本文的调查于2017 年7月至11月期间进行,针对居民、游客、管理人员开展了问卷及访谈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3%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01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表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类别频数百分比类别频数百分比性

女士14451.4受教初中及以下238.2别

男士

138.6育程高中5720.4本科17562.518岁以下2910.4度

研究生及以上258.918-3011741.81500元以下8831.4年

31-457727.51501-30005118.2龄

46-605118.2收入

3001-600010336.860岁以上62.1水平

6001-100003211.4初中及以下238.210001元以上62.1出行参团来4215方式自助游23885总计

280

(二)样本统计

从表1统计结果看,41.8%的受访者年龄介于18岁~30岁之间,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 62.5%。从月收入来看,36.8%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1元~6000元之间,6001元~10000元和10001元以上的累计比重为13.5%。旅行方式方面,自助游占85%。调查样本显示,大多数的受访游客为高学历的年轻人,且为旅游旺季期间的调查数据,基本上能够代表游客对兰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感知结果,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其认知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调研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总体信度达到0.8上,指标的可靠性较为理想。统计时只利用均值分析来测量受访者对具体问题的认知情况。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类别

评价指标

均值标准偏差A1浓郁的文化氛围3.460.992A2文化互动体验课题1.241.6A3自然风光秀美3.210.987旅游地

A4旅游商品有文化特色2.450.876文化感知

A5文化特色建筑群3.310.968A6广告媒体宣传到位1.870.947A7旅游表演体现文化精髓1.980.1A8特色饮食文化3.630.853整体均值2.B1兰州有鲜明的文化特色2.540.877总体B2兰州的文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3.710.887满意度

B3我对兰州之旅感到满意3.620.943整体均值3.29C1兰州之旅能更好的满足我的旅游需求3.520.2地方C2本景区的文化氛围是其他景区难以比拟的2.630.942认同感

C3相比其他景区,我更喜欢在本景区游览2.580.872整体均值2.91由表2所示,居民和旅游者对兰州的整体满意度要高于对文化旅游地的整体感知,达到“比较认同”的层级,这说明大部分游客非常认同兰州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他们对兰州的整体文化印象、满意程度和重游意愿这三部分题项得分的标准差也不大,表明所有调查对象对这些题目的认同是比较一致的。从游客及居民对兰州文化旅游业的感知来看,主要体现在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文化旅游严重滞后于科技支撑,文化体验产品不足,缺乏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等方面。

(四)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诊断

根据居民及游客感知调查结果,同时结合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得出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102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兰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存在实际应用和理论相脱节的情况,特别是对像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现有历史内涵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没能有效地把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进行扩展和包装。旅游产品在文化内涵的深度、广度方面挖掘明显不足,如兰州的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资源,以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文创产品,吸引力不足。

2.发展基础薄弱,资源整合不足。兰州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邻近的西安、西宁、银川等与省会城市相比,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深度上、力度上、范围上都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兰州市沿黄河两岸的雕塑及主题公园形式单一,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营销,除黄河母亲像、中山桥之外,没有形成能够代表该城市厚重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3.产品形态单一,急需深度体验产品。兰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在内容及数量上比较丰富,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内涵”型产品不足。很多游客对兰州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一本书、一碗面、一条线上,而对其他旅游产品没有印象。同时,从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来看,其产品形式与消费水平不能适应,全市静态观光旅游产品较多,而缺乏深度体验性产品,尤其在景区规划、产品项目设计、开发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游客体验性较差,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4.与科技结合不紧密,缺乏创意。兰州市虽有“丝路花雨”

的文化演出,但未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知名产品相比,差距甚远。从文化演艺的舞台设计、技术运用方面,缺乏文化实景演艺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体验馆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创新来实现,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将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特色融入到科技旅游、全域旅游当中,从而寻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科技产业的融合点。

5.营销借力不够,知名度低。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资源、地缘优势,但由于整体投入相对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旅游推广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兰州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相比西安、成都等网红城市,兰州市文化旅游业无论是从宣传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与媒体的合作不够密切、广泛,没有及时地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使得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力度薄弱,导致景区景点知名度较低。

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研究

产业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所有生产都会融合,融合只发生于不同产业在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所形成的交集部分。从经济系统角度,产业边界可分为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和企业边界四种类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有各自的产业边界,对两者的产业边界进行研究与分析是研究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此为基础,同时结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本文将产业边界界定为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和运营边界,并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依次进行产业边界分析。

(一)旅游产业边界分析

2015年7月,国家统计局在《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

中,将旅游及相关产业定义为: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不同类型的资源在规划开发中的技术应用各不相同,此时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的资源边界。旅游企业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将由资源开发形成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按一定的标准向游客展示,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此时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产品边界。同时,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其特殊性,产品和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消费者必须到达旅游目的地才能实现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旅游企业的功能贯穿于市场交换的始终。因此,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在市场上的各级营销渠道实现了产品的现实交换,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达成旅游消费。此时,在市场上会经历业务合作、管理和被监督,因此形成了旅游产业的运营边界。

(二)文化产业边界分析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修订了2004年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源种类众多,对保护和开发技术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此时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资源边界。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开发技术被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此时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产品边界。文化资源在经过创意、构思、设计、制作等环节后,形成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各种运营渠道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市场交换,文化企业的功能贯穿于市场交换的始终,和旅游产业一样,在市场上会经历业务合作、管理和被监督,此时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运营边界。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分析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有各自相应的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和运营边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和的发展都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中,早已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现象。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两大产业间的资源边界、产品边界、运营边界不断模糊,最终通过资源融合、产品融合、运营融合而融为一体,逐渐形成兼具两大产业特征的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

五、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构想

经过以上对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的边界及融合过程分析,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分为三个过程: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运营融合。

如下图所示,第一阶段的融合模式是资源融合。旅游和文化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资源融合提升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旅游和文化产品的融合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的融合模式是产品融合。资源融合发生后,要求在创新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协调和整合,使旅游和文化产业共同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加速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第三阶段的融合模式是运营融合。通过资源融合和产品融合之后,两大产业在市场业务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边界也开始

区域经济 | District economy不断模糊,走向产业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边界逐步模糊甚至消失,产生新的产业业态,文化旅游产业。

图 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路径结构图

六、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一)资源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融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通过旅游和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活跃市场,打好产业融合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原本较为的两大产业在资源的开发及产品的设计中,逐渐趋于融合,两大产业的资源边界也逐渐趋于模糊,形成共同的资源开发基础。由于在此阶段产生了共同的资源开发技术和载体,两大产业的融合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资源融合阶段。

兰州市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其较高的旅游属性和地域属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通过一定的资源开发手段和技术的整合,即可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基于兰州市的资源基础,结合国内外融合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兰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及路径开展。

1.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兰州是甘肃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空间地理独特。但是,在兰州的大街小巷,能看到的历史遗存和数千年的历史相比,少之又少。只是偶尔能在一些街口巷尾见到一座并不起眼的石碑,曾经雄伟完整的兰州城墙、城楼,在城市建设中消失殆尽。基于兰州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下,应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手段,充分挖掘兰州市历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实现兰州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2.乡村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提炼结合。兰州市许多村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兰州周边也出现了不少农家乐和休闲山庄,但数量和规模有限、产品单一、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笔者认为,兰州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做好乡村“土气”、“老气”、“生气”、“朝气”的文章,合理开发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产品,突显乡村旅游的原生态发展。在具体操作时,应该从依托非遗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优化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品牌节庆等几个方面入手,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03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3.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与旅游开发融合。兰州市榆中县的青城镇、金崖镇,永登县连城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登县红城镇、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落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塑造鲜明的古镇古村形象,通过产品设计与开发强化文化特征,将其文化内涵蕴藏在旅游产品中,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此外,还需要通过保护民风民俗,加强居民的文化自信,以此来加深游客的文化感知。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再现兰州的古村古镇风貌。

(二)产品融合

受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旅游和文化产品的融合模式具有一定差异性,但都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中产生新产品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资源、产品层面已经形成融合态势,为运营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融合过程及模式,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渗透式融合、重组式融合、延伸式融合,兰州市应结合已有的资源和产品基础,选择适合自身的融合模式开展文化旅游产品的融合。

1.渗透式融合。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度假村、文化博物馆等均属于该模式下的产品融合。渗透式模式的产品融合可以使文化旅游资源高度整合、旅游产品规模化开发、旅游功能更为合理。在此种模式之下,兰州市可通过旅游产业的主动渗透与文化产业的主动渗透两个方向来实现产品融合。比如,对原有的旅游产品来讲,可融入兰州特有的文化特色,并把地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去;而对文化产品来,可以对兰州市的文化创意园区进行主题化发掘,以现代艺术为依托,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

2.重组式融合。节庆旅游产品、会展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体验项目等文化旅游产品是重组式融合模式下的产品形态。在此种模式之下,兰州市可采用节庆会展旅游与文化影视基地旅游两种不同的产品塑造路径加以实现。兰州地域文化底蕴丰厚,“丝绸之路旅游节”、“黄河文化旅游节”、“什川梨花节”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事会展产品较多,可依托剧院、会展中心、城市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重要的文化类场馆,开展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同时与旅游线路产品相融合,增强旅游产品的时效性与文化性,推进兰州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发展。此外,对于文化影视旅游的发展,可依托长城影视城,挖掘地域影视作品,深度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将资源基础、影视文化渊源与旅游产品整合在一起,延伸影视旅游的产业链。

3.延伸式融合。延伸式融合模式主要是以“创意”为手段,以开发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兰州市可以通过有效运用这种模式,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延伸融合,利用多种手法将旅游资源“活态化”、“动态化”,创新产品开发模式,拓展产品类型。在此种模式之下,兰州市可通过文化创意融入旅游商品和演艺产品市场化两种子模式来促进产品融合。如将兰州代表性的歌舞剧目《丝路花雨》、《箜篌引》、《飞天》、《大梦敦煌》、《西出阳关》等,针对游客常态化开放,通过文化产品的旅游化运作,既满足了游客想要体验当地文化的需求,又增强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此外,兰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104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样的土特产资源和众多传统手工技艺,可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文化创意”植入原有的旅游商品中,为消费者增添一份关于兰州的深刻记忆。

(三)运营融合

“互联网+”是实现“旅游+文化”运营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信息,能够让文化旅游产品精准的匹配顾客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经历了资源融合和产品融合后,建立了共同的技术平台,两大产业也将在产品的市场运营中进入交叉和渗透的状态,此时,产业融合进入到了运营融合阶段。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运营融合贯穿于文化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始终,两大产业间通过运营融合增强了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如上图所示,运营融合过程将以“互联网+”为关键着力点,经历市场融合、业务融合、企业融合和运营管理融合四个阶段,完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运营融合。

1.市场融合。在市场融合阶段,根据游客需求情况,相关企业可通过准确把握市场,及时调整营销组合方案,整合资源和产品,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形态。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推进兰州全域文化旅游来促进市场融合。全域化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以让“旅游+”、“文化+”、“互联网+”的融合效应更加鲜明。如在兰州市原有的“兰州智慧旅游”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设抖音、快手等段视频官方平台,同时不断充实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使形象宣传和营销有机结合。

2.业务融合。文化旅游产品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选择细分目标市场,通过一定的营销渠道,才能最终进入消费领域。因此,业务融合即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营销渠道的融合。一方面,当产品融合发生后,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产品需要通过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进行产品策划、包装和推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宣传渠道进行多种方式的市场营销,让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被形象生动的展示在消费者面前。兰州市则可通过以上这种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的融合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

3.企业融合。在运营融合中,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都需要通过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执行和实施,才能得到最终的落实。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融合模式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和地方为融合主体。对兰州市旅游企业来讲,需要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环节,主动寻求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和支持,拓展文化类业务。文化企业也需要主动寻求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和支持,拓展旅游类业务。以读者出版集团为例,除传统的出版业务外,经营范围还涵盖制作及发布城市宣传片、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方面。地方为融合主体时,需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业务拓展,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比如,兰州市在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或会展活动中,可着力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文化旅游企业间的融合。

4.运营管理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在运营融合中,必须重视来自及公众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鼓励融合和创新,为两大产业的融合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还要防范可能诱发的新业态行业领域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因此,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的组织融合,以及公众社会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的融合,

区域经济 | District economy基于OLS的科技创新支持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研究

刘忠秀

临沂大学 山东临沂 276000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支持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研究”(2018RKB14)

摘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增长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持。基于2013年~2017年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科技创新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分析资本、劳动力、发明专利数、资金吸附能力、科技研发投入等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稳健标准误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拟合优度为0.9742,能够很好地解释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2)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最大;(3)资本、劳动力等对山东省实体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影响。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增长;OLS;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73.1;F12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2019)26-0105-03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1]。中国实体经济未来在哪里?科技创新最关键。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山东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需要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

[4]

经济协调发展是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8]。实现山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9]。山东财政科技投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10]。李元霞等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山东省1980年~2005年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实证研究[11]。陈景帅等利用2007年~2016年山东17地市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12]。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如何明确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科技创新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引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改革浪潮,仍需要系列建议的推演。为此,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探讨实体经济与资本、劳动力、财政支出、资金吸附能力、集聚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数量的同时,如

何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是山东省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新增长理论考察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技术创新视为内生变量,是与知识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5]。就目前而言,知识生产函数是研究知识生产和区域创新及其决定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型。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科技与

[6]

[7]

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建立针对文化旅游运营监督管理的领导小组,制定出促进融合发展的激励和惩戒措施,推动市场的规划化运转。再如,逐步建立文化旅游企业的合同、票据、产品与服务的监管制度,推进文化旅游部门官网对于文化旅游企业信用信息模块的建设,增强信用监管等,通过一系列的运营管理手段,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6]朱海艳.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14.[7]厉敏萍,卢平,胡峤.江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8]孔永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

[9]刘宁.浅谈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4).

[10]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J].学习论坛,2011(9).

作者简介:

1.赵爱婷,兰州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产业及市场研究。

2.雷金瑞,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3.董霞,兰州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

4.高雪琴,兰州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桑彬彬.从产业边界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思想战线,2012(6).

[2]黎洁,李垣.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思想战线,2001(1).

[3]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1).

[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

[5]李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