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
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声速与回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
2016
1 / 5
精品文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2016
2 / 5
精品文档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方案3:让学生在小鼓鼓面撒一些纸屑,然后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纸屑的跳动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 的物体 发声 时现象 无声 时现象 结论
钢尺 振动 不振动 钢尺的振动产生声音
2016
3 / 5
精品文档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小鼓鼓面 振动 不振动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典例解读
【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解析】 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有声音,物体在振动。所以可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
2016
4 / 5
精品文档
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小振动放大。
【答案】 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2016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