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K12
第四框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2
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意味着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4.生活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5.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2
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识记·探究层级]
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要求的提出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要求的内容
在工商经营方面 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 在市场方面 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要求提出的意义
要求的提出,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陈云在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理解·应用层级]
❶1956年,我们党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意味着( )
A.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具有必然性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D.我们党对发展商品经济持积极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正确理解。本题属于“意味”类题目,从题干内容看其中包含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故应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提出背景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
2.的正确主张
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❷在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上,与列宁、斯大林相比( ) A.都坚持商品生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B.都认为发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C.都坚持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D.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解析:A项的观点迷惑性最大,他们虽然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但仍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兼容的,发展商品经济只是权宜之计,故D项可选。
答案:D
[识记·探究层级]
1.原因
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2.范围
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理解·应用层级]
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的异同 的观点 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不同点 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斯大林的观点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没有认识到商品生产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同点
❸1958年,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中,最终决定商品生产命运的因素是( )
A.全民所有制与集体经济的存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的权力大小 D.价值规律的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最终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故应选B项;A、C两项符合的观点,但不是最终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较易排除。
答案:B
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识记·探究层级]
1.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2.对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总的看法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理解·应用层级]
比较斯大林与在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1)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2)赞同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在苏联不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在这方面起作用的是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即认为价值规律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但他还认为价值规律不仅存在于公社内部,也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之间,生产资料部门之间也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要求所小初高学习+K12
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商品生产,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原因 小初高学习+K12
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
————————————————————————————————————
误区:对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警示:“对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不是的观点。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存在,尽管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但他把价值规律视为一所伟大的学校,主张在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来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
❹“价值法则、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公社内部,也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之间,实际上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也有价值法则起作用。”“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这段话表明的观点是( )
A.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B.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C.要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D.要发挥价值规律的基础性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这段话说明已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但并非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而是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故选C项。
答案:C
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4
[命题点一 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
[例1] 下列观点属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的是( )
①应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 ③主要应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④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A.①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主张在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因此,③的观点不合题意,应排除。其他观点都属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可入选。
[答案] B
[命题点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例2] 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
根据材料回答: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解析] 在材料中提到:只有……,只有……,只要……,这些都说明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必要性,与斯大林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解答本题要从与斯大林观点的比较以及自己的观点两个角度分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析。
[答案]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赞同斯大林的观点,即承认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2)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因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这就从生产力这一最终根源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80
一、选择题
1.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的认识突破了斯大林的观点,认为( ) A.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 B.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C.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D.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不是商品
解析:A项为斯大林的观点,C、D两项不符合对商品经济存在范围的认识。 答案:B
2.关于商品生产,认为要( ) A.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B.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C.“价格第一,计划第二” D.发展商品生产就是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A、C、D均不是的观点,不符合题干要求;应选B。 答案:B
3.在三大改造过程中,最终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造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我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通过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故选B项。
答案:B 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4.在我国出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时期是( )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出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故选D项。
答案:D
5.“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了“以俄为师”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D.三大改造不彻底
解析:注意题干词“根本原因”,只有C项属于根本原因。 答案:C
6.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上,的认识比斯大林更为科学,表现在( )
A.看到了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B.认识到了商品生产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 C.反对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分析 D.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密切联系
解析:A项属二人的共同主张,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7.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给全党各级领导发出《关于读书的建议》,在1958~1960年期间带头读书,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其中重要理论之一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论述。
(1)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与突破是什么? (2)这一论述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启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其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领域局限,既看到了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在生产领域中的作用,但是没有看到其基础性作用。设问二属于启示类试题,既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阐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发展商品经济,一定要充分小初高学习+K12
小初高学习+K12
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答案:(1)内容: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突破:既看到了在商品流通领域价值规律的作用,也看到了其在生产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只要生产资料与商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就存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需要科学的宏观。
8.“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主义。”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
答案:(1)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这说明认识到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他主张在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有道理的。
(2)认为,在我国,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在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按照今天的现实情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国家的宏观要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看,的认识具有历史局限性。
小初高学习+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