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溯寻与误读——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溯寻与误读——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来源:华佗养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唐都学刊 Mar.2006 第22卷第2期 Tangdu Joum ̄ Vol_22 No.2 【东亚汉学研究】 溯寻与误读 ——芥川龙之介的近代中国之行 杜文倩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1921年3月到7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试图以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获得的印象为参 照,寻找对应物,追溯“中国情趣”。但当亲眼目睹到落后停滞的现实状况,原本满怀期待的芥川感到极大的失落,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误读,甚至轻视、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中 具有一定普遍性。 关键词:溯寻;误读;芥川龙之介;中国情趣 中图分类号:I313.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6)02—0145—04 1921年3月下旬,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从日本 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随笔 九州乘“筑后丸”前往上海,开始了为期3个多月的 《芥川君和我》一文中谈到:“当时西洋文学正热,至 中国之行,历经上海、南京、汉口、长沙、北京、天津等 少在青年作家中很少有人关心日本或者中国的古典 地。他是以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观察员”身份受 文学。要是有谁对此感兴趣,就会被认为是思想老 命前往中国考察文化、民情等,在刚刚抵达上海的第 朽的凭证。而芥川君和我则很早就反其道而行,两 2天,日本国内的《大阪每日新闻》就以《芥川龙之介 个人在爱好中国古典方面称得上趣味相投。”[1](P49) 支那印象记——新人眼中的新支那近日将于本报刊 日本近代文学馆收藏的“芥川龙之介文库”有 载》为题,揭开了芥川海外之行的报道序幕。“芥川 188种1 777册中国古典书籍,除了汗牛充栋的可观 氏在现代文坛首屈一指,是新兴文艺的代表作家,同 数量之外,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既有正统的诗文 时也是人所共知的支那趣味的爱好者。氏今携笔墨 词册、思想经典,又有描写“怪力乱神”的稗官野史、 赴上海,猎尽江南美景之后,将北上探访北京春色, 奇闻逸事,芥川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程度令很多中国 寄途中所感于自然风光,同时结交彼地新人,竭力观 学者都自叹弗如。这决定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必然 察年轻支那的风貌”。这段话揭示了芥川中国之行 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芥川的作 的实质:在“江南美景”、“北京春色”之中体会观察 品,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游记、评论,都可以看到大 “年轻支那的风貌”,以文字的形式给日本民众提供 量的中国典故、诗歌以及内化于作品之中的中国古 一种重新解读中国文化的文本依据和参考。后来的 典灵魂。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他提供了一幅 事实证明,芥川在中国之行基础上写成的《中国游 美妙的画卷,地域辽阔、山河壮美,才子辈出、人物风 记》在日本国内乃至中国读者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 流、神秘悠远、浪漫迷离,这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中 响,并且波及到中国文学界对他的认知和接受。 国。 芥川龙之介有着深厚的汉学造诣和“支那趣 对于芥川而言,中国是一个将古代文化冷冻保 味”,文人家庭的良好氛围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存着的国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具有极强的观赏 收稿日期:2005—12一l8 作者简介:杜文倩(1981一),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 ・1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性。他不满足于从“四书”“五经”中获得认知,渴望 亲身体味中国的风土人情,这就促成了其中国之行。 启程之前,他所期待于这个古老国度的,是能够满足 他强烈好奇心的景象,是一种非现实的美丽的梦幻 世界,或者是神秘的异国情调。才情横溢的诗人、侠 肝义胆的英雄、优雅美丽的女子,这是芥川想象和回 味了无数次的经典中国,浪漫、唯美所构成的“支那 趣味”,是他在进行求证之前的基本概念。在前往中 国时,芥川的期待和向往中凝结着一种情结,一种近 似于乡愁的情结。日本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受益匪 浅,对于芥川而言,中国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中国之 行是灵魂回归的历程,他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走 近它。 在《江南游记》中,芥川的这种溯寻情怀和回归 意念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释放。江南一带历来是中 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汇集地。草长莺飞、红翠沾衣的 柔美风情开启了他们的灵感源泉,描绘江南景致的 作品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维。在熟稔中国古典 文学的芥川脑海中,江南一带是优雅、秀丽、有着深 厚文化积淀、氤氲着浪漫与灵气的魅力之地,因而, 在江南的数日里,与其说芥川是在游览,不如说是试 图藉所见所闻印证自己所编织的理想中国,他不似 初往,反倒像是故地重游的熟客。 初到杭州,尚在前往旅馆的路上,路边的白色邸 宅就引发了他对中国小说中鬼狐故事的联想,漆黑 的夜晚因此带上了“梦幻般的美”。偶然看到写有 “陇西李宅”的门牌,又令他想起牡丹花下玉盏频倾 的李白,甚至幻想能够超越时空与其把酒论诗。初 见西湖,虽然与白居易相隔了千年,却对他的“半醉 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玲珑。万株松树青山上,十 里沙堤明月中”感同身受,并非西湖景致亘古不变, 而是芥川的心境还神游在盛唐中国。在苏州城街头 偶遇卖艺人,觉得他们就是《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 化身。在古城扬州,他四处寻觅杜牧诗中“二十四桥 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风物与“青山隐隐水迢 迢”的意境。一路行来,诗情画意的浪漫,光怪陆离 的氛围,慷慨激昂的豪迈,这些共同构成了芥川的 “中国情结”,他深深地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而这种 情结在他到了南京时发展到极致,这位异国作家执 拗地找寻才子佳人小说与诗词书赋中描绘的秦淮风 光,渴望现实观感能够契合于自己的期待视野,实现 精神回归的初衷。 然而,现实情况到底怎样?芥JtI的愿望得以实 现了吗?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连年战乱, 早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落后、贫困、荒凉、破 ・ 】46・ 败,这些词汇似乎更切合这个混乱的半殖民地国家 的状况,人们终日在生存底线上苦苦挣扎,温饱尚不 可得,已经再无闲情逸致关注风花雪月。芥川要探 寻的东方神韵不能说荡然无存,却也所剩无几,巨大 的反差令他倍感失落。 上海是芥川中国之行的第一站,除了交通路线 的考虑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希望从这个中国 最大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身上获得一种超越国界 的印象,捕捉到当时中国最鲜明的表征。然而,刚跨 上码头,还未等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心目中那个 唯美的经典中国形象就被一群“肮脏”的黄包车夫扰 乱了。目光所及之处,“一张张丑陋不堪的脑袋一起 向我们伸过来,且大声地喊叫着”,[2](v616)无礼、落 后、肮脏,这就是芥川对中国的最初感觉。如果说这 种感觉还处在一种懵懂、模糊的状态中,那么当天晚 上去酒吧的见闻使之变得清晰起来:“厚脸皮的老太 婆以及白天乘坐的马车车夫,是上海给我的第一印 象。遗憾的是,它确确实实是中国给我的最初印 象。”[2](m16)在这个各方面一直领先于日本民族的 邻邦大国,芥川看到的是与心目中的经典印象相差 万里的不堪现实,他开始感到失落与困惑。真正的 游览开始后,上海,这个融汇了当时中国所有最先进 因子的城市,在芥川笔下一度成了荒诞的代名词。 “一间耸立在阴沉沉天空里的中国式破旧亭子,一泓 布满病态绿色的池水,一大泡斜斜摄人池中的小便 ……这不仅是一幅爱好忧郁的作家所追求的风景 画,同时也是对这又老又大的国家可怕且具有辛辣 讽刺意味的象征。”[2](v625)这是对湖心亭景色的描 绘,更是对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中国轮廓的初始描 摹。几天的上海之旅,给芥川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 击,但终究还抵不过多年的耳濡目染,没能从根本上 动摇在他心中存在了近30年的中国情结。他愿意 相信上海的古老底蕴没有消失,只是被“不合时宜、 过分花哨”的西方化遮盖住罢了。他仍旧在心底深 处怀着世外桃源般的憧憬,执拗地期待一个诗情画 意的纯净中国,期待着能在下一站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就在他认为最富于“中国情结”的江南,他所 景仰的那个经典文本的中国,被彻底打碎了。从杭 州到苏州再到扬州,芥川始终在现实与梦境之中辗 转挣扎,他看到了太多负面的东西,却又因为偶尔出 现的一抹传统文化的余晖而心怀侥幸,亦喜亦忧中 来到一路魂牵梦萦的秦淮河畔,他的梦想最终幻灭 了。在那里,映入眼帘的不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朦胧美景,而是大相径庭的萧索景象:“自桥上眺望, 秦淮乃平凡之河沟也。河宽与本所之竖川相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见有三四艘无人的画舫,系在暮霭沉沉之中。 古人云:烟笼寒水月笼沙。这般风景已不可见。说 来,今日之秦淮,乃俗臭纷纷之柳桥也。”[ ](P729)也 不见《秦淮画舫录》和《李香君》中描绘的姝丽佳人, “即便遍历四百余州,亦恐无一人矣”。[ ]( 。。)中国 就这样用憔悴苍白的真实面目一次次否定了芥川从 古典作品中获得的印象。 在江南之行结束以后,芥川终于难以压制内心 的失望与愤懑,发出了情绪极端的诘问:“现代中国 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全在堕落吗? 特别是,要说到文学艺术,嘉庆、道光以来,有一部可 以引以自豪的作品吗?而且,国民不分老少,尽在讴 歌太平……我已经不爱中国。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 成了。”[ ](P736)在接下来的《长江游记》、《北京日记 抄》中,芥川开始毫无保留地对近代中国否定批判, 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带有肯定意义的描写。庐山一 游尚不如“爬一下箱根的古道”,树上悬挂的猪的尸 体、江中船上随意大小便的船家,让芥川得出了这样 的结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无聊的 了。’’[2](P74o) 作为近代中国象征的北京,历史悠久、名胜众 多,芥川在简单参观之后,甚至不愿耗费太多笔墨, 用寥寥几笔一一带过,嘲讽的意味却丝毫不轻。最 后,用对紫禁城的评价结束了他的北京之行,也结束 了他的中国之行:“完全是一场噩梦,一场比北京的 夜空还要巨大的多的噩梦。”[ ]( )是的,中国之行 对芥川而言确实是一场噩梦,无可回避的现实彻底 打破了在他的“中国情趣”,但是这种打破又使他走 上了另一个极端。如果说之前他对中国的理想化是 脱离了现实的,那么此时的态度又显得相当不客观。 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产生了误读,近代中国在他眼 里变作了“一个猥亵的、残酷的、贪婪的世 界”。[ ](1'629)芥川的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材自 中国古典文学或设定古代中国为舞台展开,然而自 中国之行后,他对中国素材的兴趣大大减少,只写作 了为数不多的几篇中国题材小说,《湖南的扇子》是 其中之一。这篇作品以纪实性手法记述了作家在长 沙的见闻和感受,他毫不掩饰地说道,“我对当时长 江沿岸的一般城市都已有希望破灭之感”,“(长沙) 这座破烂的城市仍然让我有了近乎失望的感 觉”。[0](P574)因此,岳麓山、橘子洲等标志性景观没 有给芥川留下多少的印象,再美的景色也只是一掠 而过,反倒是土匪被砍头和人血饼干引起了他的浓 厚兴趣,对丑恶事物的猎奇倾向令人错愕。 芥川追溯古典中国而不可得,寻觅“中国情趣” 而未如愿,随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文化误读,失落感 衍生出了极端片面的认识。不仅芥川龙之介有这种 心理,大正时代许多作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 种现象之所以产生,有着深层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两千余年来,中国与日本之间一直维持一种施授者 与领受者的关系,中国文化带给日本文化深刻广泛 的影响,日本文化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明治进入到大正时期,日本人 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虽然日本是个非 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对外来文化敏感而尊重,但是,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很少有人在 汉文的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芥川的汉学 造诣虽然也算深厚,但是很难跟明治时期的学者相 提并论。以森欧外、幸田露伴等为代表的一批明治 作家,接受的是一种日本化的中国古典式教养,不仅 在文学上学习汉文汉诗写作,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 接受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浸润,因此每个人的头脑中 都保存着对中国历史人物事件及风土人情的想象和 观照。在新的环境下,这些想象和观照会萌发新的 生机,活跃的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大正时代的大多数作家包括芥川与明治时代的 文学创造着不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已 大不如前人。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人文 氛围不可能感同身受,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利用中国 悠久的历史和充满东方情调的题材而已。以芥川为 例,“书斋型作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只是钻进书斋埋 头古典,用散发着霉味儿的古旧书籍来构建一种带 有想象意味的中国文化观。近代中国的封闭使得他 难以把握当时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理念式的认识 一直占据主流,并与实际状况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 沟。 随着近代交通条件的发达,日本掀起海外旅行 的热潮,去中国旅行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芥川 来到中国,切身接触到落后停滞的中国现实,现状与 头脑中的文化积淀产生了极大的反差,鲜明的分离 态势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失落感,反映在 文学创作上,就是一种轻视乃至排斥,以及由本民族 对比而生的优越感。“对于中国古典的汉文学,日本 人从少年开始就有很深的接触,但是通过这些汉文 学我们所想象描绘的中国社会,与现实的中国社会 几乎是不具任何联系的隔断。而且上千年的事实上 的飞跃,忘记这种隔断,还把它作为理解现实中国的 惟一尺度,就不断的产生错觉和误读,这是最大的问 题所在。’’[4](P8) 芥川的中国之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失败的,没 ・ 1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达到其预期目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 世的中国”。[5](丹3) 万缕的联系,芥川自幼对中国深怀景仰,他原本期望 从现代中国获得更多异国情调素材以充实创作,但 [参考文献] 欣然前往却未能遂愿,而且回国后几乎放弃了中国 [1][日]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M].汪正球译. 题材小说的创作。除了《中国游记》这样为交差而勉 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为其难的应景之作,他不愿再在任何作品中牵涉到 [2][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3卷[M].济南:山 中国,对近代中国的失望情绪成为他终生难以跨越 东文艺出版社,2005. 的一道心理障碍。他并未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真 [3][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2卷[M].济南:山 正了解其内核和实质,仍旧理想化的固守着为古代 东文艺出版社,2005. 中国保留的一方净土,“在大正文学者们的胸中,中 [4][日]尾崎秀实.现代支那论[M].东京:劲草书房,1964. [5][日]中村信太郎.日本与中国的两千年(下)[M].东京: 世的中国和近代的中国交错而过,但其本质仍是中 日本东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兰一斐] Tracing back and Misunderstanding ——On Akutagawa Riunosuke’S visit to China in 1921 DU Wen—qian (College ofLiterature&Journalism,Shandong Univesity,ji’nan 2501000,Shandong) Abstract:From March to July,1921,Akutagawa Riunosuke,a Japanese writer,made a special visit to China in attempt to trace back to what he read in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But the great disappointment at the unde— veloped raelity led to his misunderstanding,contempt and eve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a.This phenomenon is very populra among Japanese writers in Taichi period for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Key Words:trace back;misunderstnading;Akutagawa Riunosuke;interest in China ・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