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与人体健康
摘要 蜂蜜营养成分全面且丰富,蜂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蜂蜜的主要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食用等方面介绍蜂蜜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蜂蜜 化学成分 人体健康 核黄素 矿物质
蜂蜜是昆虫蜜蜂将采集的植物花蜜混以其唾液腺的分泌物,经充分酿制并贮藏在蜂巢中的甜性物质,根据采集的花型可分为荔枝蜜、洋槐蜜、桂花蜜、枸杞蜜等。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酶、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易为人体吸收。《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都记载了蜂蜜具有清热、养颜、解毒、止痛的功效,因此蜂蜜被人们称为“健康之友”。
1 蜂蜜中的化学成分
各种成熟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其总含糖量达65%~75%,糖分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蜂蜜中还含有丰富的酶类,水溶性维生素B2、VC和钙、铁、锌、硒、钾、磷等矿物质[1]。蜂蜜中所含物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影响着蜂蜜的物化特性和生物功能。
1.1 糖类
成熟蜂蜜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一般品种的蜂蜜中葡萄糖含量占总糖分的40%以上,果糖占47%以上,蔗糖占4%左右。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曲二糖、松三糖、棉籽糖等。
1.2 维生素
蜂蜜中维生素的含量与蜂蜜的来源和所含花粉量有关。其所含维生素以维生素PP最多,其次是维生素B2。维生素PP又名尼克酸、烟酸等,是吡啶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由核糖基与异咯嗪组成的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物质。
核黄素
烟酸
1.3 矿物质
蜂蜜中的矿物质含量为0.03%~0.9%,种类多达18种,主要为铁、铜、钾、钠、镁、钙、锌、硒、锰、磷、碘、硅、硫、铅、铬、镍等,深色蜜比浅色蜜含的矿物质多。蜂蜜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花蜜,与植物生长的土壤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同地域的蜂蜜或不同植物的蜂蜜,其矿物质含量差异很大。
1.4 其他物质
蜂蜜中含有少量的乙酰胆碱,每100 g蜂蜜中含有1200~1500 μg乙酰胆碱,0.l%~0.4%的抑菌素,还含有松属素类黄酮物质、色素、抗菌物质、蜡类、戊聚糖类等物质,其中蜡类、戊聚糖类和矿物质等物质决定着蜂蜜的混浊度、起泡性和颜色。
乙酰胆碱
在自然界中,乙酰胆碱多以胆碱的状态存在于蛋、鱼、肉、大豆等食物中,这些胆碱必须在人体内起生化反应后,才能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乙酰胆碱。
2 蜂蜜的生产工艺
蜂蜜是一种最常食用且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保存了蜂蜜的自然风味和各种营养成分。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
图1 蜂蜜生产工艺流程
3 各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1 糖类
蜂蜜中的单糖是营养学家公认的最佳能源食物,极易被人体吸收,不会在体内停留,所以不会导致发胖。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的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它能迅速提供人体所需能量,提高肌体的耐力,可用于血糖过低、感冒发烧、头晕虚脱、四肢无力等症状。果糖是葡萄糖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果糖可直接被心肌细胞吸收,为心脏提供能量,但果糖浓度过高会引起肠胃道不适,一般来说,果糖浓度应保持在3.5%以下。蜂蜜中的寡糖则可以降低血脂、抑制沙门氏菌和菌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3]。
3.2 维生素
维生素B2是一种辅酶组成成分,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细胞再生;帮助消除口腔、唇、舌的炎症;促进皮肤、指甲、毛发的正常生长;改善视力,减轻眼睛疲劳。近年最新研究认为核黄素还有利尿消肿、防治肿瘤、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功效。维生素PP主要用于补充
营养,防止因烟酸缺乏引起的疾病,如糙皮病、口炎、舌炎;有较强的扩张血管作用,可用于血管扩张,治疗高血脂;还可以降低血胆固醇,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临床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耳鸣、内耳眩晕症等[2]。
3.3 矿物质
钙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无机元素之一,其99%集中在牙齿和骨骼中,主要以羟磷灰石结晶[3Ca3(PO4)2•(OH)2]的形式存在。它可以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构成骨骼和牙齿。钾离子是人体重要的阳离子之一,其中98%在细胞内,其余的在细胞外,能维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保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降低血压及维持细胞内外的酸碱和离子平衡。
3.4 其他物质
蜂蜜中含有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为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分布较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激活脑神经传导功能,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增强大脑记忆能力,改善脑功能。但乙酰胆碱的性质不稳定,在组织内会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此外蜂蜜中含有的1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衰老作用;蜂蜜中还有大量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对革兰氏阴性菌如肺炎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 科学食用蜂蜜
不恰当的食用方法,不合理的食用量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因此,科学合理地食用蜂蜜,对于促进营养均衡吸收、提高人体机能、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食用方法
新鲜成熟的蜂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将其配成水溶液,但绝对不可以用开水冲或用高温蒸煮。因为高温会使蜂蜜中的营养物质严重破坏——蜂蜜中的酶失去活性、颜色变深、香味挥发、滋味改变。因此蜂蜜最好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中稀释食用。蜂蜜的食用时间也大有讲究,一般在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食用比较适宜。但对有肠胃道疾病的患者,则应根据病情确定食用时间,以利于蜂蜜的医疗保健作用。
4.2 食用剂量
虽然蜂蜜是一种老幼皆宜的纯天然营养保健品,但“过则成灾”,因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等糖类,食用过多会造成摄入的糖超出肌体的耐糖量,造成血糖过分升高,干扰胰岛的功能,故过量食用是不健康的。一般而言,蜂蜜食用的剂量为:成人每天
100 g较适宜,但最多不要超过200 g,分早、中、晚3次食用,早晨30~60 g,中午40~80 g,晚上30~60 g,儿童每天
30 g较为适宜。
参 考 文 献
[1] 宾冬梅.特产研究,2004,(1),5761
[2] 蔡东联.实用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102
[3] 郭振楚.糖类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7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