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26卷第6期Henan J Prev Med,2015,Vo1.26 No.6 .503. DOI:10.13515,j.cnki.hnjpm.1006-8414.2015.06.036 ・诊疗技术・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单纯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张杨 罗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河南罗山4642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HIV/AIDS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率。方法选取罗山县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2005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45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 期被确诊为单纯性结核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结核性 胸膜炎诊断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核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 状中发热、体重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咳嗽、胸闷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结核的CT检查为观察组患者空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纵膈淋巴结肿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O.05);观察组痰涂片抗酸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检测阳性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临床特征不明显。 HIV/AIDS合并结核 关键词:艾滋病;结核病;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12.91,R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14(2015)06—0503—03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 染病。由于HIV感染后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HIV/AIDS病人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并发结 核病患者45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被确诊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 单纯性结核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9~62岁,平均 年龄(36.8+7.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 15例;年龄l7~61岁,平均年龄(37.3±8.6)岁;两组 核菌感染最为常见…。由于HIV/AIDS并发结核病 重感染已成为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共用卫生和社 会热点问题l2]。由于HIV/AIDS合并结核病与单纯 的病死率几乎达到了100.00%,HIV与结核菌的双 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o排除入院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者, HIV/AIDS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有糖尿病病史 者。 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各有特点,分析HIV/AIDS合 并结核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 率。基于此,本研究对我中心2005年6月~2014年 6月收治并确诊为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45例 1.2诊断标准 1.2.1 H1V/AIDS诊断标准病监测诊断标准。 1.2.2结核病诊断参照CDC/WHO艾滋 与同期被确诊为单纯性结核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 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编著 菌阳型结 临床诊疗指南一结核病分册中结核病的诊断标准。 1.2.3并发HIV/AIDS的肺结核病诊断核:痰涂片查到抗酸杆菌阳性或痰结核菌培养阳 性;菌阴型结核:参照菌阴型肺结核诊断标准 。 1.2.4肺外结核诊断标准。 与单纯性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免疫学 指标间的差异,为HIV/AIDS合并结核病及早诊断、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编 著临床诊疗指南一结核病分册中肺外结核病的诊断 1.3方法统计两组患者人院时临床诊断、临床症 1.1一般资料选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 6月~2014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HIV/AIDS合并结 作者简介:张杨,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结核病防治 通讯作者:张杨,E—mail:Yxlw0371@163.com ・504・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26卷第6期Henan J Prev Med,2015,Vo1.26 N0.6 状、胸片、胸部CT、痰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素纯蛋 耐药或死亡等情况_4]。分析HIV/AIDS合并结核病 的临床特征对早发现、诊断HIV/AIDS合并结核病, 改善HIV/AID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 组研究的研究结果可发现HIV/AIDS合并结核病具 白衍生物(PPD)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结果。 1.4统计学处理学意义。 2结果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 析,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 有以下临床特征:①患者发热和体重下降等临床症 状较为突出,表明HIV/AIDS合并结核病具有鲜明 的慢性、消耗特征。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热、体重下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肺结 降等临床症状只能提示有慢性病的可能,并不能直 2.1两组临床诊断比较V/AIDS存在的可能。② 核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4.44%,66.67%;观察组患者 接提示医务工作者有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肺结核的阳性率的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核的 H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 1。 率最高,其次是淋巴结核,与Nacher等 报道的 HIV/AIDS合并结核病肺外结核中淋巴结核占的比 2.2两组临床症状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中 例最高一致。@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痰涂片抗 酸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纯结核病患者,但组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与Saravolatz L等 报道 约40.00%~6O.o0%的肺结核病人痰涂片抗酸杆菌 发热、体重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咳嗽、胸 闷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尸<O.05),见表2。 2-3 两组影像学特征比较观察组患者左肺的发 检测呈阴性的结果一致。@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 病率为64.44%,空洞发生率为13.33%分别低于对 者左肺的发病率及空洞发生率均低于单纯结核病 符 照组患者的80.00%、28.89%,纵膈淋巴结肿大率高 患者,纵膈淋巴结肿大率高于单纯结核病患者,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3。 2.4两组痰涂片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 的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率4O.00%(18/45)、31.11% (14/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05)。 2.5 两组PPD检测阳性率比较观察组患者PPD 合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纵膈淋巴结肿 。⑤ 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PPD检测阳性率较低, 但文献报道PPD阳性率明显降低对诊断结核意义 不大 8]。HIV/AIDS合并结核病临床特征不明显,在 诊断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避免出现 诊断延误、漏诊,错过治疗时机。 检测阳性率为11.54%(1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82.22%(37/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 0.01)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杨大国,杨丽贞,等.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单 3讨论 纯性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分析2010,15(6):821—822. [J].临床肺科杂志, 目前临床上对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结核 [2]宋琴,袁家麟.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其防 的诊断存在诊断时间长,确诊率低等不足,因此常 常出现诊断延误、漏诊,甚者出现治疗失败及结核 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74—2976. 表1两组临床诊断的 匕较(%)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26卷第6期Henan J Prev Med,2015,Vo1.26 No.6 ・505・ 表3两组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3]杨绍敏,樊移山,李惠琴,等.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 测在AIDS合并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2,27(6):457—460. 16j Saravolatz L D,Johnson L B,Kauffman C A.Voricona— zole:A New Triazole Antifungal Agent l J J.Clinical In— fectious Diseases,2003,36(5):630—637. [4]朱莹.艾滋病合并药物敏感性及耐多药和广泛耐药性 结核影像诊断进展941—943. [7]岳建军.HIV/AIDS合并结核病与单纯结核病临床特征 比较及变化趋势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 [8]韩晓群,殷继东,伍仕敏.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与单纯结 核病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比较2013,18(3):427—428. 收稿日期:2015—02—15 修回日期:2015—03—23 [J].临床肺科杂志, [J].放射学实践,2011,12(9): [5] Nacher M,Vantilcke V,Huber F,et a1.Increased inci- dence of mucosal candidiasis after HAART initiation:a benign form of immune reconstitution disease[J].AIDS (London,England),2007,21(18):2534—2536. 致作者 为认真落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便于读者检索,请 作者在投稿时,须于摘要下方写明“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或第五版分类)。”谢谢您的配合。 本刊编辑部 ,‘+“+。+“+ +“+”+。+ +。+” I卜“+”+。+“+“+”+”+“+ +。+。+。 。‘ ‘‘ “+ +“+ +“+“+”+”+“+ 十。+‘。 “ ” “+。+ 、 声 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 版总库》及c N K I系列数据库独家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l生给付。 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