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散文写作中的“造境”与意义拓展

散文写作中的“造境”与意义拓展

来源:华佗养生网
教学・作文教学 Il ll攀 3.写作是一种语境生成形式 一个完 整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历两个时期,即前 发生期和后完成期。前一阶段是人们在现 实生活中积累感情.孕育思想的时期.它是 后~阶段正式写作的必要准备.但不是所 散文写作【;】的“造境”与意义拓展 画刘 祥 有的积累都能写出作文.前一阶段的生活 体验只有借助一定的时机.遇有成熟的语 境才能最终写出作文。因此,写作又是在特 定的语境中完成的.是一种语境生成形式 所谓语境.是写作赖以发生的内部和外部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散 环境的总和 既指文本内邦的上下文关系. 文是极富张力的一种文体 这 又指影响写作发生的外部环境和背景 它 种文体.一方面因为其形式的 是引发现实写作活动的工作系统.一般包 自由灵活、少有规矩而呈现出 括:表现文本意义的所有事情:写作发生时 创作技法上的无限丰富性:男 所有与之有关联的事情:可以作为写作发 一方面又因为其内容的无限 生原因或结果的所有事件及其所需要的条 宽泛、无所不及而表现出主旨 件。成熟的语境犹如一个巨大的共时器,不 意义的无比复杂性 正因为如 但能吸引现实发生的所有事件.而且能够 此。有人认为散文特别好写. 借助因果关联把历史上发生的与本次写作 只要是来自生活的任何感悟. 有关的所有事件调集到一起.将其置于同 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随心所 一时间断面来观审.文章的构思立意就在 欲地表达出来:有人认为散文 这一时刻爆发生成 共时效应是语境作用 特别难写.面对如此浩瀚繁复 的突出特征。因此,语境对写作有着重大影 的社会生活画卷.要用有限的 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制 文字表达出心灵深处的无限 约或加快写作进程.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 感触,总会感到无从落笔。 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写出作文.如果 其实.散文的好写与难 遇到成熟的语境就能加快写作的进程.促 写,并无一个固定的标准。与 使写作早日完成.反之如果缺乏适宜的语 其他文本的写作一样.散文写 境,就会延缓写作的完成.甚至根本写不出 作除去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 作文:(2)决定文本最终的形式和面貌,文 技巧外,更需要的.同样是生 章是以记叙文、议论文,或是诗歌、散文的 活的积累 只是散文对生活的 形式出现,选择什么样的语词来表达.具有 依附性更强 因为散文的 什么样的风貌都与写作时的语境有关。 “散”,倘若没有了相对丰富的 教学意义下的语境.包括学生写作活 生活积淀为依托.也就必然失 动的内、外部环境。前者如学生的生活积 去了放飞思维的翅膀。 累、思维品质.写作习惯等:届者像作文课 写作散文.首先需要“造 堂、考场,题设、引发写作的各种情境等。如 境”。也就是要善于在纷繁复 何优化语境,提高作文教学和考试的质量. 杂的社会表象中.筛选出最适 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目前无论是 宜于表达自己思想的生活素 命题作文形式,还是话题作文形式.都还不 材.使其成为自身思想的最 是最好的写作环境.可以预言语境研究将 佳载体。这种“造境”,不但需 是未来写作研究的热点 要遴选出最有价值的生活物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一中] 象.更需要将这些物象进行思 维的深加工与再创造.使客观 的事物因作者主观情感的灌 注而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色。 下面.笔者将从散文写作 中“‘意’的提炼与‘境’的营 造”等六个角度.谈一谈散文 写作中的“造境”与意义拓展 问题 一、“意”的提炼与“境”的 营造 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都 是“意”与“境”和谐统一的产 物。散文中的“意”,指的是作 者试图表达的某种意义 这种 意义.客观存在于作者的思想 中.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自 然体现。散文中的“境”。指的 是文章借助一定的文字营造 出的某种氛围。这种氛围.或 是以景物描绘为主.或是以故 事叙述为主.或是以事理阐释 为主。 “意”与“境”的关系中. “意”是主观的、内在的.“境” 是客观的、外在的 “境”为 “意”的表达,提供物质保障: “意”为“境”的营造.提供灵魂 与方向。 “意”与“境”通常情况下 总是相互交融的。苏教版高中 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 读》收录的26篇散文,每一篇 都可以看成“意”“境”交融的 典范。比如刘亮程的《寒风吹 33 譬lffl 教学.作文教学 彻》,其“意”在于表达特殊生存状态下的生命意义及人 生感悟.其“境”就是贫寒落后的西北乡村生活图景 唯 有这样的乡村,这样的生存环境.才会有这样的人生体 验。倘若置换了这样的背景画面,那么,也就必然丧失 了这样的意义思考 再比如下面这段我们特别熟悉的文字: 我看见他载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道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 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 朱自清先生的这段经典描述.之所以能数十年来 打动一代代读者.其最大的成功.同样来自“意…‘境”的 交融。这里,“肥胖”的父亲这一特殊“象”,经过作者细 致生动的描绘而转换成凝聚了丰富情感的“境”。在这 个“境”里.“肥胖”所带来的行动的艰难.成为了最能体 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的一个情感聚合点 因为这一特 殊的“境”的营造.讴歌父亲的“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 表达。 现在.如果我们将这段文字改动为如下内容.再品 味其中的情感.就会明了“境”的营造对于“意”的提炼 的重要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棉袍.一阵风般跑到铁道边.然后轻捷地跃过两轨窄窄 的铁轨,一个助跑,便跳到那边的月台上;他肥胖的身 子丝毫不显累赘.显得充满了力量。这时我看见他的背 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此改动后.衣着还是那样的衣着、肥胖还是那样 的肥胖.但因为增值失了“行动艰难”这一特殊的“境”, 作品中撼动心灵的那份情感也就必然随之消失。此时, 我们再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就会觉得这泪来得毫无道理。“境”的改变,直接影 响了“意”的确立与提炼。 由此可见.一篇散文要想表达出某种有价值的 “意”,离不开“境”的营造。这“境”的取舍,又必须以 “意”的提炼为线索。“意 ‘境”和谐.则写出来的一定是 好文章:“意 ‘境”脱节,则一定是坏文章。 二、情的渲染与理的表述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 观察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作者的酸甜苫辣.品味作者 个性化的思考 同样.当我们从事散文写作时.要想让读者通过我 34 们的文字来了解我们的内心.唯一的路径。就是把我们 的情感、我们对生活对事物的看法倾注到我们的笔端 也就是说,我们在散文中表达出来的每一件事、每一份 情,都应该也必须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用巴金先生的 话来说.就是“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散文中渲染情感、铺陈事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重 要的,莫过于景(事)、情、理的有机交融。任何优秀的散 文,都是这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反之,如果三者各自 存在于作品中.无法实现相互间的渗透融合.那 么.文章注定失败 下面,我们看几段文字: 其一 啊,家乡,我的家乡!你虽然贫穷,但你却以你那瘦 弱的身躯哺育了我.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要为你立 一座丰碑.你无私的奉献.使我们这些远居他乡的人永 远怀念你。啊,家乡,我什么时候能回到你的怀抱。 其二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 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 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 “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睛 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镜面了,镜面模糊了。我有 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其三 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回响 饥饿中 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 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 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 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 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 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第一段文字,以直抒胸臆为主。作者试图通过标语 口号式的文字.实现讴歌赞美家乡的目的。然而。这样 的文字.并不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只让人感到矫揉 造作、夸大其辞。 第二段文字.前三个短句也是直抒胸臆,后面则立 足于景的描绘.在纯客观的景象描述中。蕴藏着远离祖 国的巨大悲哀 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便有了身临其境的 感受.也就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事理了。 第三段文字.在现象的列举与叙述中不但表明了 作者的观点.也将作者因这些现象的存在而生发的情 感融入到冷峻的介绍中。表面上看,找不到一个直接抒 发情感的句子。细细品读,却又句句含情字字说理。读 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 引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思考 这三个例子.将这样的一种信息传达给我们:散文 写作中,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最好的方法,都是要将 情与理隐藏到写景或叙事之中。这样的隐藏.给读者留 下了体察品味的空间.给作品带来了含蓄蕴藉的美.因 而也就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反之任何自作聪明的直 接抒情、直接说明.都只能使文字走向虚空。 三、实处落笔与虚处延伸 优秀散文与平庸作品的主要差异.在于“神聚”基 础上的“形散”。好文章总是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 挖“境”的意义.使有限的文字.呈现出最大的思维张 力。而蹩脚的文字.通常只是就事论事。思维始终局限 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之内 如何突破就事论事的思维障碍.使我们的作文“逸 兴遄飞”、“思接干载.视通万里”呢?我们就必须学会 “实处落笔。虚处延伸” 且欣赏下面这段文字: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 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 晴夜,却使人想起雨帚。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 望 垫 壅生 壅 垫 ,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 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 银 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 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这段文字,节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晚秋初冬》 第一节。文段中的划线句.属于眼中所见的实际景物. 其余内容,都是由眼前实景而生发出的联想想象 如果 我们只把划线的句子连接起来朗读.其段落基本意义 大体也可以表达出来。但倘若如此.这段文字就少了无 穷的意味,作者由自然景物变化而生出的独特情感.也 因之而无从表现 如何在“实处落笔”的基础上实现“虚处延伸”呢7 方法并不复杂。一是联想想象.二是运用修辞 比如上例中,由眼前的红叶、银杏叶的飞舞,联想 到它们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情状,再用“鸟影”的比喻、 “扑打”的比拟,使原本抽象的叶落景象变得具体可感 这就使落笔处实写的具体落叶景观.走向了虚写中的 内容延伸和意义拓展 这样的由实而虚.显然不能只满足于迈出的第一 步。接下来,作者又由“扑打着屋檐”的比拟出发.进一 步联想到画景。这一联想.又使‘‘丰 打”这个动作涉及的 对象由一片落叶而转为数不清的落叶 经过这样的两步“虚处延伸”.实写中抽象的“飞 教学・作文教学 II ll攀 舞”.就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幅有声有色、 有点有面、有意有境的立体画面。于是,诵读这段文字 时.我们的眼前就会有各种姿态的叶子在半空中曼妙 地飞舞着.我们就可以听到片片落叶叩击屋顶上的瓦 片的扑扑声响。这样一来。原本只作为“物”而存在的落 叶,也因为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了“境”。 除了语句的“实处落笔、虚处延伸”外.散文的整体 内容安排也遵循这样的规则。bgtn余秋雨的系列文化 散文.大体上都是由某一实际景观的游览落笔.然后开 始放飞思绪追忆古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的“虚处延伸”是有一定 限度的。文章不但要能延伸出去,更要能聚拢回来。这 种收拢的方法,同样并不复杂。依旧以《晚秋初冬》第一 节为例.“雨景”的联想之后.只要把话题回归到飞舞的 落叶上.自然就有了“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的景物实 写。 当然,也可以在“虚处延伸”之后,采用另起一段、 回归话题的方式收拢文字。关于如何收拢这一问题.下 面将专门阐述 四、文字的隐显与意义的张弛 当代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怎样写好散文》中,说过 这样一段话:“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 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贾平凹 认为,散文写作中如果处理好了“空白”.就既可以使散 文“散”起来.显现出散文的神妙:又可以使散文含蓄起 来,意在笔先,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 贾平凹的这段文字。为我们揭示了散文选材中的 一个重要道理。这个道理,简而言之,就是“留白”.精当 的留白,着文字的隐与显、意义的张与弛.使散文 因之而具备参差披拂之美 优秀的散文,都是留白的典范。史铁生《想念地坛》 中,随处可见留白: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下园中的一棵 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 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 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 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 这段文字,倘若将所写景物一一展开描述.至少可 以拓展成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然而.史铁生只将 每种景物浓缩为一个简单的句子,使不同时间不同气 候下的四幅图画组合成一组概括力极强的排比句 这 就使文字之外的无穷意义被隐藏到了有限的意象背 后,给读者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联想想象空间。在这样的 35 譬IIIl 教学・作文教学 空间中,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可以感受 到不同的情感。隐与显、张与弛。尽在读者心中 散文中留白的方法,并不难掌握。首先.杜绝哕嗦 其次,相信读者能看懂自己的文章.千万不要把方方面 面都交代个遍。第三,是追求诗意,注意在作品中通过 精当的选材、精彩的细节实现“造境”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散文写作中的留白.只适宜于略去 读者熟知的那些内容。对于读者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 内容,则需要详写。如果把这些内容也省略了.读者就 无法很好感受文毒的情感与意义。比如《想念地坛》中 关于“写作的零度”的相关阐述.史铁生就写得十分细 腻。如果这一部分不详细交代,读者就无法理解 五、素材的取舍与线索的收放 散文的写作素材来自生活本身.但并非生活中的 一切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范畴。理论上说.散文是心 灵的产物,什么内容可以写,什么内容应该写,应该完 全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然而,实际写作中.散文的 选材总要受到读者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学生的散 文.更是不但要受到时代与社会对中学生道德品质要 求的制约.而且要受到来自自己的老师以及考试时评 判自己的文章的老师的共性价值取向的制约 在这多 重制约下.中学生散文写作势必要在选材上注意避开 一些“雷区”.要尽量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健康向上的 情感意志价值观来 哪些素材应该在写作中毫不吝惜地舍弃呢7首先 是那种宣泄仇恨表示不满类的:其次是极端个人主义.一 切以自我为中心类的:第三是心理灰暗.格调低下类的。 另外.个人情感纠葛类的材料.也是需要尽量避开 的“雷区” 男女生之间朦胧的情感固然很美好.但它的 美.就美在朦胧 一旦把这朦胧的东西放到文章中展 现.那么.也就打破了它的价值。 当然.有所弃则有所取,写作素材中.也有一些内 容,是特别容易博得读者喜爱的。最能给读者以好感的 素材.莫过于感恩之心。当我们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写作 时.我们笔下的人、事、物就都会附加上我们的情感,而 这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确立了理想的写作素材后,自然需要在谋篇布局 上下功夫了 这一环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线索的收 与放 可以充当散文线索的内容很多,常规情况下,至 少有以下六种:①感情线索,②事物线索,③人物线索, ④思绪线索,⑤景物线索,⑥行动线索。无论我们用哪 一种线索来贯穿材料.都必须既保证这条线始终操控 在我们的手中.又能够通过适当的“放”来获取尽可能 36 丰富的文本意义。 线索的“放”可以通过引申、对比、引用、联想、想象 等手法展开。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围绕着 “不平静”这条情感线索和月色下的行踪这条叙事线. 时而抒写心情.时而描绘景色:时而将思绪放飞到古 代,时而将目光锁定在现实。如此纵横跌宕.文章的内 涵自然就远非单纯的景色描绘可以比拟 线索的“放”,生成的“形”的“散”:线索的“收”,决 定了“神”的“聚” 正是这线索的收与放.才诞生了散文 作品的摇曳多姿 我们要想写出挥洒自如的优秀散文. 又怎么能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呢’ 六、细节的铺陈与框架的简约 优秀的散文作品.必然是一个“活”的整体 这个整 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分解的。散文整体框架的 “活”,一方面体现为内容的鲜活、意义的灵活,另一方 面表现为有限的文字之外活跃着的无限意义。 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字数的,中学生散文,尤其 是考场中的散文.其“境”的营造、线索的“放”和意义的 拓展.都只能在有限的800字空间内完成。这种螺蛳壳 里的道场.要想做得像模像样儿,就必须在保证整体框 架十分简约的基础上.用尽可能清晰的线索.将足以打 动人心的细节串联起来。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可读性。 散文是需要细节的。散文的情,要通过细节来呈 现:散文的理,要借助细节来阐释。散文的细节,不但是 对生活的再现与思考,更是对生活的提纯与深加工。 2007年江苏省高考高分作文中.成功的细节铺陈 案例很多,下面两段文字,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一 爷爷已将半导体打开.“咿咿呀呀”就哼着淮剧.手 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浓茶 妈妈一边在灶膛里塞木柴.一边用家乡话轻怨: “浸草(潮),扫(烧)呸嚓!” 我轻轻推开蒙着纱网的木门。新鲜的豆浆味就越 过湿滑苔藓跌跌撞撞地涌了进来。 老屋顶上的天空就是这样展开卷轴 其二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 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 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 他脸上很多 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 垄.再吃……” 这两段文字中.前者通过三幅精选的画面,展现了 一种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图景。三个画面,全部属于细 节描绘.但又决不拖泥带水,舍弃了所有的前因后果, 只用最精彩的片段彰显鲜明的主题意义。后者则将 “我”的一系列动作用最精炼的文字叙述出来,腾出空 间用来描绘父亲的汗珠、衣服和朴实的话语。如此,也 就将父亲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此两例可以发现,散文中的细节铺陈,是十分注 重材料取舍的。散文的细节描绘,大多舍弃了无关紧要 的铺垫照应.只直接选取最能体现主旨意义的那一段 来展开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否则在无关紧要 处大肆铺陈.就不但使重点无法突出,而且使全文不够 简约。 『作者通联:江苏仪征中学1 日寸文标题有妙用 拟写作文标题的教学尝试 画王万忠 毋庸讳言.许多版式的语文教材中关于写作的内 容.有关指导学生拟写作文标题的专项知识与训练竟 多为空白:在基础年级的语文文本教学中.也常常注重 文本内容的分析探究.而忽视对标题与文本内容关系 的审视 同时.学生在写作时.拟写作文标题的意识普 遍薄弱.敷衍了事的现象并不鲜见。于是到了备考阶 段.不少老师便给学生从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中 总结一些拟题技巧.临阵磨.以图速效.结果仓促应 战.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拟写作文标题是学生写作能力体现的 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文章的中心内容与行文思路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学生拟题能力的形成则非一日之 功.需要我们长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 让学生在阅 读时文中学习拟写标题.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途径 人们在读书看报时首先注意的就是文章标题 俗 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读者垒起书报,扫一眼文题, 如果题目不吸引人,构思再精巧、文辞再精彩、内容再 新颖,常常也会被忽略;若标题新鲜、有灵气.一下子就 会把人紧紧抓住,因为好标题总是明眸善睐、顾盼生辉 的。毋庸置疑,人们之所以能把时文读下去,标题往往 教学・作文教学 II Il攀 是功不可没的。 时文是中学生涉猎较多的.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联系紧密.它在日常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因此,可 以让学生从这些取用方便、时新人目、特色各异的时文 标题中汲取营养,进而学会拟题。同时,时文标题,贴近 生活.语言表达灵活,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富有新意, 而又不乏“典雅之作” 笔者在拟写作文标题方面作了此探索.下面谈谈 具体做法: 其一,明确“淘宝”目的与标准。在此项活动中,教 师除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白“标题 淘宝”的重要性外.还要帮助他们总结出好标题的一般 特征:“简、新、雅、美”。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此活动 中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时文的标题, 大多不落俗套.但也有不少“鱼目”杂混其中,它们会给 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淘”,而不 是全盘“拿来”。只要学生在阅读中做有心人,有主见, 独具慧眼.心中有一把尺.那些亮入眼目的标题就会尽 入“囊中” 其二.形成自主收集与分类的良好习惯和方法。这 一过程就像集邮一样.是持久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的 过程 收集选录标题是为了备忘.也便于曰后品赏借 鉴、创新运用。这就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日积月累,积 累多了。拟好题的感觉也就有了 同时还应给学生科学 的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总结灵活的收集方法。如阅读中 “淘宝”、报刊目录中“淘宝”、网上搜索“淘宝”等;即便 学生没有阅读正文具体内容.浏览一下刊物目录.也会 获得意外的惊喜 有些刊物还有全年的目录总汇.浏览 它们.显然是进入标题的“大观园”享受一次标题“盛 宴”。其实.现在收集时文目录还有更为快捷的方法.如 网上搜索目录.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收集记录了一定量的文章标题后.可以将它们进 行合理分类。按其文体特色分类可分为记叙、议论、抒 情等类别;也可按其艺术特色进行分类,如:平中见奇、 真情告白、推陈出新、语出反常、哲理思辨、幽默风趣等 等。 其三,注意品味赏析与交流讨论。收集标题的初始 阶段大多是收集者的~见钟情”.收集者对标题的理 解往往还是浅层次的.对标题的精妙之处领悟还不够 透彻全面。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要给自己喜欢这个标 题的充分理由.让他们对所收集的标题进行细细地品 味赏析,由起初感性的赏识提升至理性的思考。该过程 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进行.不能避开文章具体内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