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姬小蜂危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 本文介绍刺桐姬小蜂寄主及危害特性,提出刺桐姬小蜂防治方法,为刺桐姬小蜂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刺桐姬小蜂 危害 防治
1,刺桐姬小蜂寄主和危害
1.1,分类地位:刺桐姬小蜂属于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1.2,寄主: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Erythrinaindica、杂色刺桐E.variegata、金脉刺桐E.variegatavar.orientalis、珊瑚刺桐E.coralloides、鸡冠刺桐E.cristagalli、E.fusca、E.sandwicensis。
1.3, 危害症状: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1.4,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前胸背板黑褐色。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前胸
1
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1.4,生物学特性;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2,预防和防治
2.1,严格检验检疫。
植物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检疫措施。严禁从疫区
调入刺桐属植物,一旦发现刺桐属植物或运载过刺桐属植物运输工具,应立即作销毁或检疫除害处理。加强对疫情发生区的检疫封锁,暂停刺桐属植物调运移植,防止该虫扩散到尚末分布地区。对末发现疫情的刺桐属植物,需隔离种植一年,如一年内末发现该虫,方可栽培种植。
2.2,人工剪除
对发现有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剪除,并清理干净落在地面的虫瘿及枝叶(或截枝前在地面铺上薄膜布);对较矮小的树木可采取先喷药后剪枝叶的做法;将叶片、嫩枝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防止蔓延。之后每隔20天-30天再将长出的新叶片、嫩枝进行
2
剪除、集中焚烧或挖坑填埋,持续时间一年左右,可逐步缩少刺桐姬小蜂繁衍寄主的生存环境,有效减轻刺桐姬小蜂危害。
2.3,化学防治
在对发生刺桐姬小蜂林木的叶片、嫩枝进行人工剪除后,再采用氧化乐果按1:500倍液或赤粉剂1:2000倍液、敌敌畏1:1000倍液、水铵硫磷1:500倍液、“虫线清”乳油100-200倍药液等內吸及渗透性较强、杀虫效率高的杀虫剂对刚萌发的新芽进行喷雾防治,喷洒量至树枝、树叶表面湿润为止;将喷洒杀虫剂后的枝叶集中烧毁或用塑料薄膜袋封装,集中偏僻处堆放让其腐烂。之后每隔七天左右时间连续防治2-3次,同时,采用敌敌畏1:100倍液或甲基异栁磷1:500倍液浇灌,可有效减轻叶片、嫩枝受刺桐姬小蜂危害。。对于刺桐种植较分散、发生株数较少的发生区或新发生的孤立疫点,以及危害严重的植株,采取伐除同一地块全部植株并就地销毁(可采用喷药熏蒸处理)的办法进行,并对发生区周围的刺桐属植物进行喷药预防。
2.4,农业防治措施。
目前刺桐属植物主要做为绿化树种,在种植前,采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主要通过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创造不利于害虫生长发育的条件。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对过密的树冠要适当整枝、疏伐,提高通风透光度,也可选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利排水。或清除被害严重植株、集中烧毁,避免成虫羽化后产卵扩散。同时不要连片栽植、采用混交式栽植,可减少“刺桐姬小蜂”的繁衍空间。
参考文献
3
1、傅立国等编著。中国高等植物第七卷。青岛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195-197页。
2、焦懿等起草资料。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inae Kim风险分析报告。2005年8月21日。第7-12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