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1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1

来源:华佗养生网
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曙光乡坐拱小学 张青才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善于利用学具操作,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观察、比较,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设宽松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效果,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提高 教学效益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的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寻求有效教法。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益、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

一、要善于利用学具操作,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摆放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在获取感性认识和经念的基础上,学生会逐步探讨,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在教学小学第一册数学教材时,如“数”的组成一节,通过学具的操作,懂得将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左边一根小棒,右边一根小棒。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2”的分发的表象后,学生很快地熟识2的分解组成。后面教学3、4的分解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通过学具操作,很快地掌握这些知识。通过简当的动手,便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在“3”的分解组成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把3个圆片任意分成几份?” 反馈时出现了2和1、1和2两部分,1、1、1三部分。在利用它们之间整体部分的关系,学生能列出算式“1+2=3 2+1=3 1+1+1=3 3-1=2 3-2=1 3-1-1=1”。在此基础上,在教学后面的数的分解与组成时候,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就会摆出与别人不同的部分,因此也会列出许多与别人不同的算式。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要善于抓住一些典型事例,通过观察、比较,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在教学小学第一册数学教材10的认识时,我出示主题挂图后,提问:“认真观察图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图上有10各各族儿童在跳舞;有5个穿裙子,5各没有穿裙子;有4个

男生,有6个女生;有3个护长发,有7个没护长发;2个带腰鼓,8个没有带腰鼓;有1个穿靴子,有9个没有穿靴子。”等等。通过观察,使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便于从实物中抽出数10;培养从小应该团结各个民族的意识;并渗透了10的分解与组成,为后面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奠定了基础。提出一个宽松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思维空间,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无需教师多说便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又如:教学数学第一册看一幅图写四道算式(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学生在初步掌握他们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后,我出这样一组练习题:

有母鸡3只,小鸡7只,一共多少只?

母鸡和小鸡一共10只,其中有7只小鸡,有多少只母鸡? 母鸡和小鸡一共10只,其中有3只母鸡,有多少只小鸡? 请同学们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得出: 相同点是:

(1)数字相同都有3、7和10 三个数;

(2)数量关系相同,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同点是:

(1)其中一个条件和所求问题不同; (2)列式不同,一个是3+7=10(只),另一个是10—3=7(只)10-7=3(只)。我又问: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计算方法不同?减法的列式也不同?

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出:因为第一题知道两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去计算;第二题和第三题虽然都是知道整体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都用减法计算,但是一题求的是小鸡部分,另一题求的是母鸡部分,所以列算式也不同。

再出示:10、8、2请同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这3个数编有关系的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文字题并列式计算,同学们很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后,出示10、1、9;10、6、4几个数字,请同们说说它们之间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并用有关的三个数编有关系的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文字题并列式计算,同学也很顺利地找出了10、1、9以及10、6、4之间的整体部分关系,完成了编题任务,而且每组题意也都不同,训练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益。

通过了上三步思维训练,使同学们对数学更感兴趣 ,更喜欢思考了,都希望能够同中求异,力求有所创新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宽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学习了“20以内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20、21、22、23、24、25”这一组数,请学生做小老师,看看学生想提什么问题?并且由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们很快提出“24的前边是几?后边是几?20和22中间是几?和24同样多的是几?比25小的数是几?和

21相邻的数是几?比20大的数是几?比25大的数是几呢”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提问和指名回答,同学们兴趣昂然,一个个把小手举的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回答。关于“24前边是几”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23,有人认为是 22,有人一句话总结出“24前边是0——23,或23-----0这些数都对使同学们很受启发,关于“比20大的数是几?”这个问题,更是各不相同“21、22、23、 24、 25等等”,一名同学说出:“比20大的数不关有21、22、23、24、25„„这些数,”还有很多很多的数呢,数也数不完。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解决,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渗透 、迁移,并向纵深方向的扩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元、角、分”的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组织学生进行“购买商品”的活动情境。让每个学生摆出想购买商品所需的人民币。由组员检查,并反馈。在活动中,仅一支一元五角的圆珠笔就有多种付钱的方法。如一张一元和一个五角硬币;三张五角;两张五角、两张两角和一张一角;七张两角和一个一角硬币;一个一元硬币和十个五分硬币;一张两元纸币;一张十元纸币等等,付钱、找钱都出现了。最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几种付钱的方式都能买走这支圆珠笔呢?总结出:“只要凑够十五角也就是一元五角或超过一元五角一些就能买走这支圆珠笔。” 这样,学生玩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知道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用到生活中去,体念自己知识不够,还需要努力地学习。同时,既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古算能力,让学生灵活地掌握估算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估算的正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联系实际,进行估算。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进行估算的一种方法。如:一张从南昌到北京的硬座火车票的价钱是133元,买9张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一题目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133是估成130还是140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尝试体悟到把133估成130,是估小了,钱不够,根据这个实际问题估数还需要大。又如:把12立方米的水,放在容积是2.4立方米的容器里,需要几个?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2.4估成2, 12÷2=6(个),把2.4估成3, 12÷3=4(个),可见需要的个数是4----6个之间。这样估算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自我检验的能力。

2、综合推理,进行估算。就是根据题目要求,联系问题的结构特征,进行推理的估算方法。如:一个敬老院有老爷爷18人,又有老奶奶22人,

平均年龄82岁,这个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多少岁?对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估算到这个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的平均年龄在78---82之间,这就避免(82+78)÷(22+18)=4(岁)错误结论。这样使课堂教学效益有所提高。

3、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并尽量把估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要经常性地开展小型多样的估算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估算积极性。

总之,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尽量让学生从多方面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效益。

课 题: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数学>>第一册 认识物体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导入(做房子游戏)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看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在做一栋,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建筑师。

二、动手操作

1取出自己的积木,设计你自己的房屋 2 介绍自己的作品

3 小组合作建造房子,比赛,看看谁的房子最漂亮。 三、动手摸索:搭积木。分一分。识形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四、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五、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六、小结。

2、巩固认识:

一、想想,做做:1—3题。

教学反思: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充分认识物体。 2、 要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09年秋季学期

实例 解方程18-4ⅹ=2ⅹ-6学生解这个方程整个过程中,多数学生都难以解正确。老师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还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于是作出以下反思 。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道题的讲解、评价、示范,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解方程的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

讲授。

2、加强培养学生对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加强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并正确解答,能自觉进行检验。

实例 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男职工:————ⅹ人

多18人

————————————|——————700人 这是一道测试题。教师讲解时,先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过后,作出如下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

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实例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发给几朵大红花,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

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的演示出现了错误,课堂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一位老师赶紧站起来,轻声指出错误。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愉快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学生跟着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学生,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新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

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教学的交互性,使课程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新教法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