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

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

来源:华佗养生网


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

摘要:目前中国出现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伦理学界学者对个体道德态度的极大关注。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人类追求“善”的天性、互惠原则、群体影响,这些都决定着积极道德态度存在的可能性。又由于积极道德态度对道德原则的反影响力和对行为的指引力能提高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并能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这从必要性上决定了培养积极道德态度的可能性。个体正确的道德认知、学校持续的道德教育、社会坚强的道德守卫这三种基于道德态度发展特征的培养方法,为积极道德态度的培养提供了途径上的可能性。

关键词:积极道德态度;道德;道德态度

积极的道德态度有如暗夜之火种,可以将人们引向光明的彼岸,而消极的道德态度则是宇宙的黑洞,会将整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引向毁灭。道德的黑洞就像宇宙的黑洞一样,是个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绝的无底的深渊,是个封闭的世界。所有的物质都被无情地吸入、扭曲并粉碎。①人们应该摆脱道德黑洞,培养积极的道德态度,以面对充满挑战的社会。

一、积极道德态度存在的可能性

“积极”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源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近期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注重“积极”所表现的个体现在或是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提出的。Seligman在1997年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他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在心理学界催化一种将只关注修复生活中坏的事情向同时关注建立最好的品质的转变。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是指积极的主观经验,包括满意(曾经的)、欢喜、感观愉悦、高兴(正在经历的),对于未来的构造性认知(如乐观、希望、信念);在个人层面是指积极的个人特点,如勇气、人际技能、宽恕等;在集体层面则是指促使个人成为更好的公民身份的公民道德和机构,如责任、教育、利他等。②希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品质的一种科学。③可见,积极心理学的性质是指带着更具希望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人的心理世界,这一点不同于过去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更开放、向上、欣赏的观点来看待与研究人们的潜能和动机,如研究仁爱、信任、利他,而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冷漠、欺骗、自利。

那么,“何为积极道德态度?”或更进一步的追问,“人为什么要追求积极的道德态度?”这是每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也是关于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问题。“何为积极道德态度”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前提: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道德态度,二是客观存在着积极与消极的两种道德态度。从积极心理学方面来说,积极的道德态度就是乐观向上、勇敢、信任的道德态度,包括道德仁爱、道德利他、道德诚信等。用功利主义的话说,积极道德态度就是能在最大程度、最大范围上对最大多数的人有益的道德态度。“人为什么要追求积极的道德态度?”或者反问,“我们可否用消极的道德态度面对生活?”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道德的形上学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我们“应该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