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大纲卷)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坚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命题科学、严谨、规范,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具备较好的考核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功能。
试题考查范围依据考试大纲,基本能够覆盖相应学科的主体内容,注意反映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素材选取跳出教材,以自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等重大问题为背景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科间综合试题设计自然流畅,考查考生综合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赋分合理,评分的参考说明清楚,有利于控制评分误差。
试题为原创性作品,表述方式科学、准确而富有个性,考查目标明确。试卷的整体难度、各种难度试题的比例适当,试卷总难度为0.5。
Ⅱ.试题分析 2013年试题分析 地理部分
一、试题述评
全卷的地理试题在测评目标、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及分数设置方面均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要求。试题很好地体现了向高考课标卷过渡,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在考查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考核考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显示了在平实之中不失鲜活的特点。试题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高。 1.选择题:取材丰富,突出主干,注重思辨
试题选取了反映地理学科核心内容的5组现实性材料,创设入题情境。从而设计出具有不同难度梯度的系列问题,力求思考现实,明辨事理。第l~2题,依托“某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考查工业企业布局的目的与影响因素;第3~4题,依托“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的甲、乙水库”,考查河流补给和影响水库水量大小的原因;第5~6题,依托“温州人到海南种植西瓜的话题”,考查农业的区位选择;第7~9题,依托“赤潮概念”,考查了赤潮的成因和分布;第l0~11题,依托“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述试题的设计既能够多角度地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基本认识与判断,如分布与比较、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原理运用、地理时空转换、地理图像判读等,又能够区分出考生地理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2.非选择题:联系实际,基于区域,探讨问题
第36题以轮台地区小白杏林果产业与浙江义乌区际合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区域产业的区位条件和区际协作的问题。
第39题以金砖国家中国与巴西钢铁企业合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工业区位条件和国际合作带来的影响。
这两道地理题分别为学科内综合题和学科间的综合题,其设计基本上是基于主题与区域背景的问题探讨和分析说明,突显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题目不仅很好地考核了考生对问题的论证能力,同时,也引导了考生学会用地理的视角与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二、试题分析
图1示意某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读图1,完成l~2题。
1
图1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 )
A.扩大市场份额 B.分散投资风险 C.建立营销网络 D.利用廉价原料 2.该公司研发中心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交通 B.人才 C.市场 D.资金 【答案】1.A 2.B
【分析】本组试题以公司区位选择为例,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对公司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区位选择条件差异的分析判断等能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伴随着世界制造业全球性转移,本土企业的成长以及公司地区总部迁移,中国逐步成为吸纳制造业企业较多的区域,由此,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代表的特大城市成为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区位选择的首选地;以原材料丰富、劳动力廉价的中西部等地区成为制造企业区位选择的聚焦地。公司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的区位差异,实现不同功能空间分离以及相同功能的空间集聚,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最大利润。基于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考虑,公司在华布局的生产功能最多,也相对分散,并由沿海向内陆延伸。如电子信息行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医药、化工行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研发功能相对集中在高素质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北京和上海,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区域性总部整体上趋向于向特大城市或大都市聚集,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具备总部正常运营的各种区位环境,如金融、信息、技术、市场、人才等各种条件,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商务中心、科技园区、工业区、空港或港口等。
第1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目的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市场份额、分散投资风险、建立营销网络、利用廉价原料四个选项中进行判断。图示信息显示制造企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有少量分布。从公司的根本目的来看,其根本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
本小题难度值为0.425。
第2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公司研发中心区位选择的理解。给出了交通、人才、市场、资金四个选项,图示信息显示研发中心仅在北京、上海分布,可判断首选为人才。
本小题难度值为0.693。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3.C 4.D
【分析】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就体现在对国土整治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出谋划策方面。国土整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流域的综合治理。认识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该组题目就是选择了我国华北地区河流流域的调查实例,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掌握的程度,以及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判断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产生了什么样影响的能力。
在获取题目所给出的信息后,要结合已经掌握的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才能构成解题的基础知识背景。从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方面看,首先考生必须掌握太行山的大体位置,即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其南段位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同时,在分析问题方面,除了占有题目给出的信息外,还要具备基本的对地理事物的判别能力。具体地说,学过地理的学生就应该明白在一个雨季中,入库水量900万立方米的水库是属于怎样规模的水库。如果拿黄河作为比较的“标尺”,应该明白黄河的年径流量约为500亿立方米。水库的库容量若达到1亿立
2
方米以上,就是大型的水库了。一般地说,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是小型水库。两者之间为中型水库。
在水利部门的标准中,有更具体的规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的水库为大(1)型;库容1~10亿立方米的水库为大(2)型;库容0.1~1亿立方米的水库为中型;库容100万~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为小(1)型;库容10万~1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为小(2)型。
如果蓄水量不足10万立方米,一般就不再称为水库,而叫水塘、积水洼地等。
在该组题目中的水库应该属于中型水库中偏小的水库。这样规模又相邻的两个水库,它们的总流域面积是不大的,或者说它们的流域范围内的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3题 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果考生能准确地掌握太行山以东是华北平原,完成该题就易如反掌了。华北平原,甚至整个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降雨都是集中在7、8月份。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本小题难度值为0.527。
第4题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判断地理问题的能力。首先与该小题相关的地理信息就非常耐人寻味。在太行山东麓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修建了两座中型水库。为什么要修这样的水库?
这要从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说起。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的年变率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从长期的气象观测记录看,华北地区有连续丰水超过20年以上的记录,也有连续枯水超过30年的历史记录。最近的一次枯水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在持续的30多年间,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黄河也有连续26年的春、夏季断流的记录,实际上是当了20多年的“间歇性河流”。 具体到题目中提及的甲、乙两座水库,它们在修建时,其河流是否为间歇性河流?可以合理推断,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华北地区降水较丰富的年代,太行山东麓普遍水量较丰富,有许多山间溪流汇集成山地河流,流出太行山后,汇入海河水系。在“彻底根治海河”的年代,在这些山地河流上,修建若干以拦蓄山洪为主,兼有灌溉之利的中型水库是很正常的。 太行山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没有得到很好治理,有些地方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粮为纲”的时期,过度扩大耕地面积,加剧了山区的水土流失,使得植被日益稀疏,山地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日益加大,最终常年有水的河流转变成间歇性河流。 作为间歇性河流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在每年的雨季,河道必定有一定的流量。而在该题目给出的信息中.整个雨季,甲水库的入库处几乎处于“断流”的状态。任何自然原因都不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可以判断出现题目信息中的状况原因只能是人为的。即该题的可选项是D。 本小题难度值为0.466。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5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5~6题。 5.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6.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期间( ) 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 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 【答案】5.C 6.D
【分析】本组试题以浙江温州瓜农到海南岛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例,重点考查考生对于人文地理中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市场条件变化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读、推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第5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农业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变化的理解。各地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域和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但随着农业区位因素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地域也会发生变化。温州瓜农之所以选择外出种植,有许多客观原因。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适合种植的田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突出,加上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得温州一部分农民被迫离家。另一方面,从热量条件分析,海南岛气候资源优越,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1月、2月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
3
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能够保障作物生长期内对于热量的需求,作物生长期长。海南岛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节干旱常常发生。海南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因此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独特的气候资源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的“果篮子”。从春节前后开始,温州的水果摊上就可以买到西瓜,这些西瓜绝大多数是温州瓜农在海南和云南种植的。目前,温州瓜农主要在海南省的海口、琼海、万宁等地种植。因海南可以承包种瓜的土地日趋减少,不少人转向云南。温州瓜农正是抓住市场需求,利用反季节生产的优势,每年到海南岛种9个月西瓜,春节、五一时销往全国各地,种植利润高是正确选项。
本小题难度值为0.168。
第6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农业市场条件变化和市场竞争力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从题中资料可知,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是因为此时等地品质较优的西瓜上市,海南岛西瓜的竞争力下降。趁这个时间,温州瓜农返回温州休息3个月。温州正值农忙季节、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两个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本小题难度值为0.15。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题。
7.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8.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9.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答案】7.B 8.C 9.C
【分析】本组试题通过预先提供必要的信息的方法,考查考生对人类活动所诱发的海洋环境灾害——赤潮的基本知识要点和相关内容的掌握、理解和分析能力。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所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因为其颜色多为红色,故又称“红潮\"。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有60多种,主要有腰鞭毛虫、裸甲藻、短裸甲藻、原甲藻等。赤潮发生时,腰鞭毛虫、甲藻等大量快速繁殖。1947年在加利福尼亚沿海观测到的赤潮灾害,主要由小裸甲藻引起,每升水体中有裸甲藻数量达到5000万个,导致大量的近岸鱼类死亡;1968年在英国诺森伯兰海岸也发生了赤潮,大量的海鸟死亡。赤潮发生过程中,赤潮生物所代谢的毒素释放到海水中,同时赤潮生物还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危及海洋鱼类、虾类、贝类生存,因此赤潮也是海水养殖过程中突发性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赤潮是重要的海洋环境灾害之一,其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氮、磷营养物质入海有关,造成海水水体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灾害的重要环境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沿海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面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海洋,近岸海域的养殖业存在高密度养殖、大量投放饵料等污染源。在我国的主要海湾、河口海岸与近海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在扩大,对我国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沿海海洋鱼类资源的快速衰退,除了过度捕捞之外,类似人类活动造成的赤潮灾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7题 本题直接考查考生关于赤潮成因的认识,引发赤潮的主要物质是氮、磷营养物,这是赤潮形成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营养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B。将本题题干给出的提示“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与A、B、C、D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可以逐一排除“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泄漏的石油\"。固体废弃物多指城市、农村和工厂的污染物,跟海洋没有关系,“重金属盐”是一个活性强的化合物,对浮游生物可能有毒害作用,遏制其生长,因此,也是不合理的答案。“泄漏的石油\"多指原油,具有黏稠、强烈吸附的特点,一般会遏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存,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4
也是不合理的答案。总体上看,本题的难度不大。
本小题难度值为0.763。
第8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赤潮形成物理海洋环境的正确认识。根据前述资料,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浮游生物爆发造成的,对生物的生长而言,温度偏高会有利于生物的代谢和吸收营养物质;风力大了,海水的物理扰动加强,会将海洋深部的冷水带上来混合上层暖水,起到一个降温的作用,不利于生物的代谢和生长。因此,温度高和风力小是有利于赤潮发生的环境。在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水温偏高、风力偏小”是正确答案。本题的推断基于科学常识,难度不算大。考生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对涉及其他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应该顺藤摸瓜,弄清楚相关的知识、原理,这对于完成好地理试卷是非常重要的。
本小题难度值为0.613。
第9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海洋环境下赤潮发生地域的认识。题干给出的“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示。在四个答案中B项“大洋中部”错误明显,大洋中部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小,污染很小,不符合题干的提示;D项“高纬近海”也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因为高纬度的人口少、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少;而且高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小、气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爆发性生长。四个选项之一的A项“赤道附近”,值得推敲,赤道附近气温高,但赤道地区湿热、不利于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繁衍生息,当前全球人口分布在赤道附近也不多,带来的污染物不严重;因此,只有“中、低纬近海”是一个准确的答案,地球表层中低纬度沿海人口多、人口大量排放的氮、磷营养物质是赤潮生物的重要条件。
本小题难度值为0.798。
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2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
图2
10.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H、R B.Q、R C.Q、H D.H、K
11.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答案】10.A 11.B
【分析】本组试题以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等值线图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本题属于难度较大的试题。
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某种生物种密度等值线图反映该种生物个体的空间分布状况。某种生物种密度调查是生物学专业,特别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调查对象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如鸟类、野生动物、稀有树种、细菌、病毒等。生物种密度调查工作量大,特别是区域尺度较大时,常常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图2中的某动物种密度调查工作覆盖北美洲大部分区域,是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得的。
虽然本题图文信息提供生物种密度的概念及其分布等值线,但考生在回答本组试题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熟悉的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的阅读分析方法来思考,可以不受生物种密度概念的干扰。
第10题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按照地形图等高线阅读方法,准确确定给定点位种密度值的范围,可以很快找到本题的正确选项。
5
本题的难点在于H点位和K点位种密度值范围的确定。由图2可以很快确定,R点的种密度值范围在160~180之间。Q点的种密度值范围在180~200之间。K点位种密度值范围需分两种情形来考虑。K点位外围的闭合小圈表示的种密度值分别可以是160或180。当其取值为160时,则K点位种密度值范围只能在140~160之间;当其取值为180时,则K点位种密度值范围在180~200之间。H点位种密度值范围也同样需要分两种情形来考虑。H点位外围的闭合种密度线附近有一个同样闭合的种密度线,其值为200。因此,H点位外围的闭合种密度线的值可以取180或200。当其取值为180时,则H点位种密度值范围只能在160~180之间;当其取值为200时,则H点位种密度值范围只能在200~220之间。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H点位外围的闭合种密度线取值为180时,H点位种密度值范围在160~180之间,与R点位种密度值范围相同。因此,本小题诈确诜项为A。
本小题难度值为0.152。
第11题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范围。考生只需仔细阅读分析图2中对应点位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变化与年均温变化趋势的关系,就可以顺利完成本题的作答。本题的难点在于考生容易混淆点位间的变化关系,以及正负相关关系。
Q、R两点的纬度位置接近。两点间的动物种密度变化非常不规则。考生可以根据这点就可以很快排除Q、R两点间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很难与其呈正相关。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考生如果再具备北美洲大致的地形分布轮廓基础知识的话,从Q、R两点间的种密度线分布趋势看,随着西部地形海拔增高,种密度值是趋向增大的,但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这样,就更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不成立的。当然,后面的分析和知识对于考生完成本选项的判断不是必要的。
S、R之间该种动物种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而年均温则逐渐减小,所以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在S、R之间呈负相关。这样就可以判断C为错误选项。
S、K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空间分布变化剧烈,但由于二者纬度接近,年均温变化不会太大,这样就可以排除D选项是错误的。
N、M之间该种动物种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N、M之间区域位于沿海,尺度范围较小,地形影响引起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N、M之间年均温随着纬度升高也逐渐降低。因此,在N、M之间的地区,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B为正确选项。
本小题难度值为0.46。
3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轮台(位置见图3)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图3
(1)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2)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说明义乌瓜子商把杏核从轮台运到义乌加工的原因。 (3)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 【答案要点】
(1)地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水源(宝贵)是
6
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
(2)杏核(晒干后)便于保存和运输,炒制(加工)后的杏核能尽快运往市场;义乌加工瓜子(炒制杏核)的相关产业联系(协作)密切;工人素质高(有经验、有孳术),可以保证产品(炒制杏核)的质量。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3)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裕,市场意识强(发展经济的经验丰富)。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广大的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因自然、经济、社会等原因,资源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农业为例,西部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没有东部地区优越,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耕作业,并形成了一大批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由于距离东部市场较远,运输时间长,而多数农产品不宜长期储存,致使西部地区的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瓜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要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就需加强其特色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的对接,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东西部地区需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农业的区际协作,以实现经济双赢,这也是本大题的立意所在。
本大题选择的切入点来自一个生动的事例。浙江义乌一瓜子商在轮台收购瓜子时,发现到处都是人们随手扔掉的杏核。原来,轮台盛产小白杏,但是没有对小白杏作产业化开发,而且杏核竟一直无人问津。该瓜子商收集了一些杏核,专程到北京向专家咨询,得知杏仁的营养价值很高以及杏核的商业开发方式。回到义乌,他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炒制杏核的办法,并将产品出口至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每年出口额达数百万美元。作为原料(杏核)供应地的轮台,小白杏身价倍增,在促进小白杏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本大题将上述事例提炼为材料,辅以反映轮台自然环境特点的地图,按梯级设计的思路逐级设计问题,引导考生逐步探讨该事例中蕴含的地理学原理,从而思考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协作的意义和途径。
审题和解题过程需要考生综合运用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区域协作与区域的比较优势等知识,从而考查考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论证和评价能力等。
第(1)小题旨在以轮台瓜果(小白杏属于瓜果类)生产为例,让考生分析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形成的自然条件。题目设问强调两点,其一是“评价”,要求考生能从“优”与“劣”、“有利”与“不利”两方面作辩证分析;其二是“自然条件”,即主要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对轮台瓜果生产的影响。由图示信息可知,轮台位于天山山脉南坡山麓的洪(冲)积扇上,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光照强烈,夏季气温高、日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生长和糖分积累。洪(冲)积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天山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提供灌溉水源。然而,在这样干旱的地区,水源的多少成为农业开发规模的条件。题目设问要求“评价”,即是使考生认识此类地区应该合理处理农业开发规模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尤其应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否则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绿洲萎缩等。由此更进一步,我国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开发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不可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
在认识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独特而形成优质的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本题第(2)小题继续引导考生探讨西部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可行途径。结合案例材料,本小题从东西部经济协作的角度,选择农产品深加工以获取更高附加值的途径,引导考生探讨对杏核深加工地点的选择。考生需要调动所学的工业区位选择原则的知识,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判断影响杏核加工(炒制)地选择的原料特性、市场、技术、交通运输等因素。原料(杏核)产于轮台,晒干后易储存,运输量较小;市场位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浙江运距较近,也较方便,所以在浙江炒制杏核有利于产品尽快向市场供应;义乌有瓜子炒制传统,相关产业和部门齐全(如配料供应、包装设计等),为产品生产提供便利;义乌瓜子商可将炒制瓜子的经验技术用于杏核炒制,工人素质高,并了解美国市场要求,因而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为突出本大题的立意,第(3)小题引导考生跳出具体案例,从更高层面思考东西部农业区际协作问题。第一,
7
题目设问并没有将视点放在所提供的具体案例上,以使考生能够发挥发散性思维。第二,为方便考生解答,题目要求说明“各自的优势条件”。考生在解答小题时,一方面需要从具体案例中进行高度概括,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比较而明确东西部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为经济先发地区,义乌瓜子商能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可见具有资金优势;义乌瓜子商有炒制瓜子的传统,并研制出炒制杏核的方法,所以具有技术优势;杏核在轮台被满地丢弃而当地人熟视无睹,可义乌瓜子商见到后发现商机并最终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较强的市场意识是关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的优势条件是资源(杏核)丰富;种植小白杏、收集杏核等需要劳动力,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使得杏核收购成本相对较低,才使得义乌瓜子商具有收购杏核并炒制出口的经济驱动力。
本题难度值为0.548。
学科间综合题总分
3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乒P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CS)。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图4)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2010年4月13日,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
图4
(1)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 (2)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答案要点】
(1)对中国: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拓展国际市场。
对巴西: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铁矿石的附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
(2)临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
【分析】
第(1)和(2)两小题为地理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人文地理中产业区位选择、区际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掌握。从能力角度,主要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发展。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目前,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和金砖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巴西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7.16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3%,但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2012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
8
高达68%,同时钢铁产能过剩。巴西是全球铁矿石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铁矿石储量为160亿吨,基础储量270亿吨。拥有全球3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淡水河谷公司。2008年,巴西铁矿石产量为4.09亿吨,占世界铁矿石总产量(22.8亿吨)的17.94%。
(1)考查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两国之利。对中国来讲,可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减少铁矿石价格波动和海运费用不断增加的影响,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来讲,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铁路和港口)建设相对较好,拥有世界级优质铁矿石,以及充分利用中国的技术、资金等优势,提高铁矿石的附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巴西钢铁企业和铁矿石开采企业的经营表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钢铁市场),提高钢材的自给率和工业化水平。
(2)考查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铁路和港口)、优质铁矿石、资金、技术和市场,以及与全球钢铁企业的合作关系等。近年来,由于钢铁工业原料价格和海运费用不断增加,使钢铁企业在选择新的生产基地时偏好靠近原料基地或临海。根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临近铁矿石产地、煤炭产地;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大城市(里约热内卢)附近,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
本大题难度为0.467。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