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经典诗词诵读
1-9课是第一学期的授课内容
10-18课是第一学期的授课内容
1
目 录
1、十五从军征【汉】无名氏 „„„„„„„„„„„„„„„„„„„„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魏】嵇康„„„„„„„„„„„„„„„„„„ 3、龟虽寿 【魏晋】 曹操„„„„„„„„„„„„„„„„„„„„„„„„ 4、从军行【唐】 王昌龄„„„„„„„„„„„„„„„„„„„„„„„„ 5、望蓟门【唐】祖咏„„„„„„„„„„„„„„„„„„„„„„„„„„ 6、月夜 【唐】 杜甫„„„„„„„„„„„„„„„„„„„„„„„„„ 7、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 8、满江红 【宋】岳飞„„„„„„„„„„„„„„„„„„„„„„„„„ 9、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10、关山月 【宋】 陆游„„„„„„„„„„„„„„„„„„„„„„„„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12、州桥【宋】范成大„„„„„„„„„„„„„„„„„„„„„„„„„ 13、渔家傲 秋思【宋】范仲淹„„„„„„„„„„„„„„„„„„„„„„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15、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6、别云间【明】夏完淳„„„„„„„„„„„„„„„„„„„„„„„„ 17、己亥杂诗 第二百二十首【清】龚自珍„„„„„„„„„„„„„„„„ 18、《春愁》【清】丘逢甲„„„„„„„„„„„„„„„„„„„„„„
2
1、十五从军征 【汉】无名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要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汉武帝时规模较大。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重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注释】
①冢:高坟。 ②累累: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雉:野鸡。
⑤梁:屋梁。 ⑥旅: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 ⑦葵:菜名,又叫冬葵,嫩叶可食。⑧饴:同饲,拿食物给人吃。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村。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这些饭菜。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鉴赏】
3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冢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古诗今用】
我能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不少于300字的故事,你也来试试吧!
4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
【魏】嵇(jí)康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作者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銍(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忌恨,终为司马氏借故杀害。嵇康诗文俱佳,散文尤为出色。有《嵇中散集》十卷行世。 【注释】
①闲:熟习。 ②繁弱:古良弓名。 ③忘归:矢名。 ④凌厉:奋行直前貌。 【译文】
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词鉴赏】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有热血、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群体。他们或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或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往往会摘下读书人的冠带,投笔从戎,自有一股凌人之气。豪情和理性共同构筑了他们幻想中的精神家园。
《赠秀才入军》诗共十九首,是诗人寄赠其兄嵇喜的。本篇原列第九。诗歌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了一位戎装骑射的武士,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最后二句则正面刻画其兄的神态: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中没有一句写及诗人的感情,但诗人把其兄入军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关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了。
5
3、龟虽寿 【魏晋】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①。 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朝丞相。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族。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 【注释】
①竟时:尽,死亡的时候。传说神龟能活三千年,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②腾蛇:传说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就是腾蛇也有化为泥土灰尘的时候。 ③骥(j ì冀):好马。枥(l ì雳):马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④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⑤盈缩:长短。盈缩之期: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但在天:不完全决定于天老爷。
⑥怡(y í 移):和悦,愉快。养怡:调养,保持乐观精神。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保持身心健康、乐观精神的好处,是可以得到长寿。 【译文】
6
神龟虽然长寿,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了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7
4、《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早年贫贱。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曾到过西北边塞。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有诗遥寄。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今存《王昌龄集》2卷,《王昌龄诗集》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新、旧《唐书》有传。 【注释】
①《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之事。本篇写久戍边关将士的思归之情。
②烽火城:筑有烽火台的边城。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古代在边防要地建筑高台,台中备置柴草狼粪,如遇敌情,则燃火以报警。楼:指戍楼。 ③海风:指从青海湖吹过来的风。
④《关山月》: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歌辞多写征戍离别之苦。《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 。”
⑤无那:无奈。金闺:华美的闺阁,此处代指闺中少妇,即征人之妻。 【译文】
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守望着西边的烽火台。秋天的西风吹来,凉意袭人。在寂寥
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这缕缕笛声,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
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
【诗词鉴赏】
8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9
5、《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还欲请长缨。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唐朝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吏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 》、《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注释】
①一去: “一望”。
②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③危旌:高扬的旗帜。
④投笔吏: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⑤:指行封。
⑥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10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11
6、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注释】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指月光。
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夜在鄜州的妻子,大概正孤零零的望著月亮吧。我在离鄜州如此遥远的地方,忍不住心疼起我的孩子们,他们的年纪小得还不知道该思念长安的我呢。久久望著月,妻子的如云鬓鬟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许也感到一丝寒意了。不知要到什麼时候,我们才能并肩倚在门帷旁,而我们今夜所流的泪,在那时的月光下应该都已经乾了吧。 【诗词鉴赏】
杜甫的诗一向以社会写实著称,但从此诗看来,他也是一个深情爱家的好男
12
人呢。这首诗是杜甫被叛军俘虏时的作品,首联是杜甫心中对远方妻子的想像图,他抛弃了传统写作方式,不说自己的思念,反说妻子对他的牵挂,更能突显杜甫思乡心情之真之切。
颔联「遥怜小儿女」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疼,稚龄儿女连父亲遭逢了什麼样的劫难都还不能理解,当然也无从思念了。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为何物的纯真,也对自己无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颈联的诗意再度转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图上,体贴的记挂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袭,担心她头发沾湿了会受凉,而她白皙的双臂会不会也感受了寒意?杜甫对於发妻的万般爱怜在此表露无遗。
结联则更巧妙地将原本相距迢遥的两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会之际,两人在今夜所流的泪都已成过去,所有的劫难都能够结束。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仅成功的将长安与鄜州两地迅速的连接起来,更利用时空相隔的悲凉,为未来作一个光明的想望,堪称杜诗中的杰作。
13
7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另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③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④晋代:指东晋。
⑤衣冠:指名门贵族——上层统治阶级人物。
⑥成古丘:是说这些人早已死去,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座古坟。
⑦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⑧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⑨二水:又做一水。二水说认为“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自鹭洲中分为二”;一水说认为“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一支\"。
⑩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东吴时
14
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只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诗词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5
8、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孝宗时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穆集》。《全宋词》录其三首。 【注释】
①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④等闲:轻易,随便。
⑤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⑥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⑦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
16
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17
9、北陂(bēi)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故世人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里洋村人。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损之,为临江军判官,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开封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等地方官吏。北宋熙宁宰相,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注释】
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 【译文】: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 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 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18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19
10、《关山月》 【宋】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注释】
①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②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③厩(jiù):马棚。
④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⑤沙头:沙场。
⑥干戈: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 ⑦逆胡:对金人的蔑称。
⑧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忍死,不死等待。 ⑨几处:不止一处,各处。 【诗词赏析】
当淳熙二年(1175),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20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21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ù),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
22
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诗词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î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23
12、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是《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生活,四季分别有12首。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
①州桥--也在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
③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盼望宋朝皇帝回去。驾,皇帝乘的车子。 ④失声--哭不成声。询--探问、打听。
⑤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王者有六军。这里说的是宋朝官军。 【译文】
州桥南北原来都是御街,中原父老年年等圣驾归来。含悲忍泪询问中国使臣:“什么时候我军真的回来?” 【诗词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中原父老虽陷于敌已四十多年,但依然怀念着祖国,并年年盼望着祖国的打回汴京,收复失地,使他们能够重视投入祖国的怀抱,诗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了沦陷区人民忠贞不二的爱国思想感情。同时这
24
也是对当时南宋投降派的严厉谴责,是他们造成了中原父老长期陷敌的痛苦。在作者作此诗之前三十年,即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率军北上,大败金军于郾城,朱仙镇,离汴京只有几十里。两河豪杰纷纷兴兵响应,父老百姓皆挽车牵牛,顶盆焚香迎候。然而高宗和秦桧一日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回师,深使中原人民感到失望。这一句中的“真”字,是父老们盼望宋朝是确确实实打回汴京,再不像前次那样使用他们失望。此诗真实地反映了中原父老的心愿,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的同情。而这一句只问不答,不是作者故意不答,而是作者无法作答。在投降派当权的条件下,谁能够对中原父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呢?肯定的回答是没有把握作出的,而否定的回答只能使中原父老失望、痛心,不如不回答的好。
此诗运用了现实主义典型性的表现方法。作者以“大街”为典型的环境,以“父老”为典型的人物,使诗人所表现的事情的事和情,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故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5
13、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注释】
①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为止。 ②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③角:军中的号角。 ④千嶂:崇山峻岭。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⑧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
26
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诗词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27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注释】
①淘:冲洗。
②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雪:比喻浪花。 ④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⑤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⑥英发:英俊勃发。
⑦羽扇纶(guān)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⑧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⑨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⑩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28
【译文】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29
15、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
30
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31
16、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注释】
①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②云间(jiān):旧时松江府的别称。
③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④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⑤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⑥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成为了俘虏。大好河山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灵魂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诗词赏析】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所作。上海
32
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题一语双关,自比成龙,消失在云间。暗喻“我”是英雄。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与故乡难割难舍的情谊。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暗指后来人。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悲愤,对家乡亲人的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33
17、己亥杂诗•第二百二十五首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注释】
①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首。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
④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⑤究: 终究,毕竟。
⑥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⑦重:重新。 ⑧抖擞: 振作精神。 ⑨降:降生。 ⑩.九州:中国。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34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35
18、《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
【作者简介】
丘逢甲(18~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视学员。曾任中华广东省军教育部,赴南京参加筹建临时,当选为参议院议员。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梁启超则誉为“诗界巨子”、“天下健者”。 【注释】
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当时总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5年4月 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割让给日本。 【译文】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诗词赏析】
这首诗作于1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
36
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的春山,联想起故乡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被割让时,四百万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人民是热爱祖国的,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