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实证分析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实证分析

来源:华佗养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1期 2006年3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la Sciences Edition) Vo1.19 No.1 March,2006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实证分析 陶媛媛,蔡茂森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一次飞跃,也是 东亚经济整合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两者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应与东盟国家在产业 转移与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协调,努力促成二者双边贸易从产业间到产业内贸易的转变。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显示性比较优势;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6)01—0005—4 0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A0 Yuan—yuan,CAI Mao—sen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To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sian Free Trade Zone of China—ASEAN started in 2002,which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Follow— ing this trend,this paper not only valid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ierarchy of East Asia,but also analyzes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exports on both sides.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re is an enormous potentil ofa economic cooperation.t}le close relations and detailed industril diavisions between the two should go in accordance of hte principle that China and ASEAN shall harmonize their adjustment of industrila structure to fa— 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ilaterl busianess from inter-industry to intra—industry. Key words:AFrA;ASEAN;RCA;export 力和积极推进,自"1995年起双方开始经济交往以 一、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 发展的状况 来,双边贸易额均以15%的幅度增长。中国一东 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覆盖全球近30%的人 口,拥有世界约40%的外汇储备,国内生产总值 和对外商品贸易额将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0%左 右,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东盟秘书处的测算,到2010年,中国与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额将从2000年的 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 (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审时度势,一致同意 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 年11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 议》。这标志着中国一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 程正式启动,是东亚经济整合的重要举措。…而 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东盟”的法律——《东南亚 12 300亿美元提高到接近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的区内贸易额水平,而且区内贸易的份额将提高 到30%以上。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 产品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 双方未来加强经贸合作,积极拓展双边贸易指明 方向。 友好合作条约》,更意味着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已正 式化、法律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与东盟面对未来,经过相互间的共同努 收稿日期 2004—09—07 作者简介:陶媛媛(1976一),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理论与实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 二、中国与东盟五国RCA 指数变化情况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为世界各国开展国际 贸易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即一国应该根据国际商 品成本比率的相对比较来决定进出口模式。但其 理论中高度抽象的劳动生产率因素分析却给实际 应用带来了困难。1989年Balassa提出了显示性 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 数和测度方法,即利用某国某种产品出口占本国 出口的比例与相应占世界贸易比例的比较中测算 该国在该产业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2 常用的 RCA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RCAX =(X /X )/(Xwj/X ) 其中: 为i国 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价值;Xi 为i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所有产品的价值;X 为世 界市场/产品出口的价值;X 为世界所有产品出 口的价值。当RCAX 大于1时, 产品在 国的出 口份额超过了该产品在世界的出口份额,说明i 国 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当RCAX 、于1 时, 产品在 国的出口份额低于该产品在世界的 出口份额,说明i国 产品属于比较劣势的产 品。E3一可见RCA指数分析方法为方便地进行各国 比较优势的分析开拓了道路。 笔者从东盟十国中选择五个国家,即新加坡、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研究对 象,因为这五国占据着东盟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以2002年为例,这五国的出口占东盟总出口的 95.4%,进口占总进口的94.1%。所以考察东盟 十国的对外贸易状况,这五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同时加入日本的状况分析,是因为日本作为中国 与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及其东亚产业层次改变的 重要参与者,有助于进行分析比较。 关于商品分类,文章按照SITC(国际贸易标 准分类),将所有产品分为初级产品(SITC 0-4)、工 业制成品(SITC5—8,扣除68)和未分类的杂项 (SITC9)。其中初级产品包括食品(SITC0+1+22 +4)、燃料(SITC3)、农业原材料和矿产品,化工产 品(SITC5)和机械与交通设备(SITC7)属于资本与 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制成品(SITC6+8扣除68)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出口产品 结构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该国产业优势分布 状况。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Database资料 计算的各国RCA指数(所有计算的RCA指数,均 根据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database计算 整理得出)表明,中国在燃料类(到2000年也有 3.10)和制成品上比较有优势。到1997年,制成 品RCA为1.11,远远高于其他几类产品。其中机 械运输类产品优势增长得非常明显,劳动密集型 产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从1992年起就徘徊在 2左右。日本在这一方面更为明显,到2000年, 其制成品RCA指数高达1.24,而其他初级产品的 RCA指数都低于0.5,这与日本土地资源匮乏而 导致的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而 且,在制成品内,化工类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的RCA都低于0.8,机械运输类优势虽呈下降趋 势,但仍非常明显。 新加坡作为东盟国家中经济起步比较早的新 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品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与较高的RCA指数对应,新加坡在机械运输类产 品上出口所占比例在1998年前一直都是五国中 最高的。同时,作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加工石 油产品是其主要出口产品,所以燃料类出口产品 RCA也高达2。另外,新加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比例不到1%,其中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所以 农业原材料、食品及矿产金属2000年的RCA指 数都低于0.5。 印度尼西亚从总体上说,初级产品具有明显 的优势。由于该国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居世界首 位,石油产量居东南亚首位,矿产丰富,2000年燃 料和矿产金属RCA指数分别高达2.62和1.61。 印尼是世界上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农业原材料和食品的RCA指数分别高达1.92和 1.30。但其制成品RCA指数却一直都小于0.8, 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很低,但是劳 动密集型制成品比较大,一般高于1.25。 马来西亚RCA指数最高的是机械运输类制 成品,1997年为1.49,且稳步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农业原材料则相反,相比于1980年的7.05来说, 下降幅度很大。另外,食品和燃料的RCA指数也 一般都高于1。马来西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70年代后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 府鼓励以该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因此虽然制 成品RCA指数比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 1980年的0.35上升至2000年的1.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1期 陶媛媛,蔡茂森: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实证分析 菲律宾的机械运输类制成品RCA从1980的 显,从1980年的0.23上升到2000年的1.04。 0.08上升到2000年的1.82,属于具有较强出口竞 争力的产品,在该项目上其出口比例是东盟五国 三、对中国和东盟五国RCA指数 中比例最大的;但是化工类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RCA都远远小于0.8,其化工类产品出口比例在 动态变化情况的分析 东盟五国中也是最小的。 根据以上统计的RCA指数来看,基本上是要 泰国的农产品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 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中发挥了作 一,因此2000年农业原材料、食品RCA指数分别 用,各国也是按照要素禀赋所造成的比较优势开 为1.77和2.11,高于燃料0.33、矿产金属0.43、制 展国际贸易的。为便于对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进 成品1.0。但是相对于1980年的水平,除燃料类 行比较,下文将1985年和2000的以上提及的七 有所提高以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降低。同 个经济体的八类商品RCA指数进行从第一到第 时,制成品类、劳动密集型类和机械运输类的 四的排名,如表1和表2所示。 RCA指数均大于1。而且机械运输类增长非常明 从动态角度分析,二十年间,中国在燃料类产 表1 1985年各经济体RCA指数排名 品上占主导的地位很稳定,1985年~2000年基本 构有雷同的趋势,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问却 上没有什么变化。关于农业原材料和食品类产 并非是一种完全竞争型的出口模式。 品,印尼、马来和泰国都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总的 另外,从东盟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来看,不论出 看来,中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东盟国家相比 口比例还是RCA指数,都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其 呈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且一直保持优势的是劳动 中,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在1990年以前该 密集型产品。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菲律宾和泰国 项目就超过了1,1980年机械运输类RCA就大于 在制成品上比较优势明显,基本上均大于1;菲律 1,反观其他东盟国家,分别到1995年和1990年 宾、新加坡、马来和泰国在机械运输类产品上优势 才完成这个转变。关于食品、农业原材料、燃料和 比较明显,但中国在该项目上竞争力却较弱。至 矿产金属,虽然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比较优 于化工类,东盟五国与中国普遍不高,且中国呈下 势大小各异,但总体来看,其出口比例及RCA指 降趋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制成品比较优势上相 数都呈下降的趋势。以上的结果都与东盟国家在 似性比较大,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类似,一般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当时全 都以劳动密集型见长,但也存在明显互补性的商 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当时东盟国家的经 品,其中以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为主。东盟比较有 济发展战略都适时地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 优势的主要有矿藏、森林、热带作物,占中国从东 向”,同时适应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化和亚太地区 盟进口的42%;中国比较有优势的是纺织服装、 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抓住80年代后半期亚太资 鞋、金属制成品、机械类产品等,占中国对东盟出 本市场资金相对充裕的时机,大幅扩大日本及新 口的38%。l J(P20 由此可见,东盟国家内部由于地 兴工业体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使外国资本同本 理位置,经济结构状况等因素导致其出口产品结 国企业结合,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比较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 势 ,逐步完成由自然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 集型的转变。L 5 地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往来存在着巨大的 潜力与发展空间。但是至今还未建立一种密切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过去整个东亚的产业层次 基本上是以传统的“雁行模式”——日本一新兴工 业体一东盟的层层递进的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动态 产业分工,目前仍以一般性的资源互补为双方贸 易的基础,并且可能今后一段时问仍是如此。随 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贸易的自 关系为主。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密集 由化加深与投资的扩大,加之双边在高层次产业 分工协作上新框架的确定,相信双边的贸易与投 型及标准技术产品被传递给新兴工业体“亚洲四 小龙”;而新兴工业体由于近年来本币升值,国内 劳动成本力成本上升,则压缩转移传统成熟的劳 资都会大幅度增长,对双边的贸易结构也会进一 步改善。对中国而言,由于其劳动密集型产品总 动密集型产业,转而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开发 及发展。东盟内部的新兴工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 段大多实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到 20世纪70~80年代,转换成为日本生产下游电子 产品为主,依赖日本;90年代,由于美兴日衰,其 出口市场又严重依赖美国。虽然东盟各国着眼于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但由于东盟十国在国内经济结构、出口产品结构 上有雷同的趋势,在比较优势上不具有明显互补 性,压力与矛盾也不小,这在刚才的各国出口商品 的RCA指数上也略见一斑。同时,东盟内部市场 潜力较小,对外部依赖严重。1999年,东盟、欧盟 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出口贸易额及占其总出 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2.2%(819.29亿美元); 54.6%(5 811.62亿美元);62.6%(13 763.14亿美 元)。L4(PI7)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与欧盟和北美 自由贸易区相比,东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 段,经济与贸易结构的雷同化极大地了东盟 内部各成员国贸易创造效应。 在东亚国家中,相对于日本的岛国经济及新 兴工业体的型经济,中国以庞大的国内市场 为主,以内需拉动经济,是GDP1万亿的发展中、 增长快、潜力大的“绩优市场”。加之中国在1998年 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使东盟国家广泛赞誉与信 任,并有了与中国合作共荣的认识。到20世纪 90年代,中国一东盟之问的贸易额增加很快。东 盟成为中国继日本、美国、欧盟和之后的第五 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份额从1991 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而中国也成为 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四、展望 随着“雁行模式”的式微,中国经济稳健快速 体比较优势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 品,所以一方面要有选择地积极鼓励发展资本密 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通用技术的开发;而另 一方面,笔者认为,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 优势应积极予以保持和提高,注重对优势产业的 技术改造,这对缓和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所存 在的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_6 J另外,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2000年RCA指数是2.0, 而,韩国和在1980年该产业的RCA就 分别达到6.68,4.95和5.24,说明中国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经贸发 展中,中国应注重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率,解决低附 加值生产、粗放型扩张和出口的无序竞争的问题, 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此外,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制成品行业上 比较优势较为接近,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 产上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应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 移与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协调,努力促成双边贸易 从产业问到产业内贸易的转变。双方应在经济全 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空 间,开创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相信中国一东 盟自由贸易区会有一个双赢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佟福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难题[J].国际贸 易,2002,(1):23. 12j Balassa B.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 ment【Mj.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126. [3 J Alexander J.Yeats: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 vantage[R].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1992.4. [4]卢文鹏.创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2,(9). [5]冯晓明.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J].国际经济评论,2002, (1-2):25. [6]杨柳对目前我国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理性思考[J].世界 经济文汇,1999,(3):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