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
孙雷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其重视的程度远不如普通类专业,但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般地方工科院校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以盐城工学院为个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以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3)001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一般地方工科高校;艺术设计;就业 【作 者】孙雷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纪委,江苏,盐城,22405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73.8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其专业特点,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普通类专业。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一般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 一般地方工科院校是指由省或地方主办或联办的以工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经费由省或地方财政支持,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这类学校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建立或恢复办校的,学校办学层次大多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以工科办学起家,并以工科专业特色立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的专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上世纪 90年代以后,这些高校纷纷办起了结合工科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如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激发了高中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情。本世纪初以来,高中毕业生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数逐年上升,导致这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人数激增,有的学校从几十人一下子增至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从原本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的“香芋芋”,变为多人甚至几十、上百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如何做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这些高校必须面对且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时,对盐城工学院艺术类 2008届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 4个专业,以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准备情况、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和期望、学生如何看待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挑选等,共回收 148份调查表,其中男性占 48%,城市学生占 27%,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占 13%、较差的占 20%、一般的占 67%。
在调查学生就业意向时,有 81%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选项,1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创业”选项,7%的学生选择了“边考研边就业”选项,只有 2%的学生选择了“暂不就业”选项。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选择了先就业,这与盐城工学院作为一般地方工科高校的定位和条件密切相关。盐城工学院目前没有硕士学位点,教学和管理中都强调了工科应用特点,学生就业意识强。但意向自主创业的仅占 10%,比例偏低,这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的实践教学不够、地方创业经济环境不优等有很大关系。边考研边就业的学生偏少,说明学生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前面历届同学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不多,对考研产生畏惧心理,考
研的氛围和动力不够。
学生自荐材料准备情况如何?调查显示,56%的学生选择了“还没有准备”选项,41%的学生选择了“正在准备”选项,只有 3%的学生选择了“已经准备好”选项。此项调查是在 11月份,离毕业仅一个学期多一点时间。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的紧迫感;许多人在观望,还未把就业列上议事日程。 在调查学生计划何时开始找单位时,有 32%的学生选择了“寒假期间”选项,28%的学生选择了“本学期”选项,18%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实习时”选项,16%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前”选项,2%的学生选择了“毕业设计时”选项,只有 4%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选项。从统计来看,除极个别学生打算在毕业后找工作外,大部分学生把找工作安排在寒假和最后一个学期,开始找工作的时间普遍滞后,这有客观上的高校教学、学业年限和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原因;更有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依赖性强,受往届生就业曾经“红火”的状况影响,存在“优越感”或其他形形式式的想法;同时还有就业指导跟不上、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原因。
关于怎样选择单位的调查 (表 1),结果反映出学生心目中最看重的还是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参加公、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和“响应号召,到西北或苏北等艰苦地区工作”则不被认同,反映出艺术设计专业与公务员岗位设计的不匹配性,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在经费投入方面较大,对工作后的高收入期望和行业单位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等原因,使得选择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学生明显偏少。
对获取单位信息的途径调查时 (表 2),普遍认同的是利用网络和人才市场,从网上或人才市场获取单位的信息,对直接上门或打电话或通过熟人打听消息认可度不高,这与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人手一台电脑,经常上网查询信息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意识明显增强,不希望别人来安排自己的将来。
在对选择目标单位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时 (表 3),统计数据显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看重单位对自己的培训和自身未来的发展,该项打分也是所有调查分值
中最高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不希望走弯路,以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而对单位的知名度和所在地理位置已经看得不是很重。
在对选择目标单位考虑的其他因素进行调查时 (表 4),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招聘单位到校园做秀,“假”招聘,多数学生对那些曾有过不良信誉的单位持抵制态度。但学生们也反对进入一家单位工作一两年就跳槽,反映出大学生较高的诚信意识。
希望找到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如何?从表 5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很现实,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定位在 1000-1500元之间,不再好高骛远,这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学生就业最看重的已经不是薪酬的高低,也反映出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生择业思想更成熟,行动更理性。
在对单位如何筛选学生简历的调查时 (表6),统计数据显示,学生们最看重的是通过实习等机会来获取相关工作经验,反映出大学生的实践渴求意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上的不足。同时,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较重,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单位和职位。普遍看得不重要的是请他人写的推荐信和课外活动。
在对单位面试中有关因素重要性的调查时(表 7),最认同的是在看自荐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对他们个人的专长和能力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与当前许多单位进行大批量、走马观花式的面试有关,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普遍不认同单位在面试时仅看言谈举止,而不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综合上述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要做好一般地方工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抓好“四要”。
1.就业重心要前移。从调查来看,学生就业的意识和就业的行动都普遍滞后,学生进校时,学校都对他们进行了大学第一课教育,要求所有学生对大学四年进行规划,明确奋斗目标。但存在仅规划,不落实、不督查,导致规划流于形式。规划的最终目标是
对学生自身在大学毕业后的定位,是找一个好工作,或是创业,或者考研。规划本身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规划的好坏,规划能否在学习生活中得到落实,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工作前移,主要就是做好规划的制定、检查和落实。同时,从调查统计来看,就业工作前移,还应包括就业准备、开始找工作时间的前移。据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1],成功求职者开始找工作的时间大都在 9、10月份,而本调查是在11月开展的,仍有过半数的同学没有做准备,多数学生把开始找工作的时间定位在寒假前后,明显滞后。
2.就业指导要强化。全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把就业导论课按一定学时列为必修课,显示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但从上课过程和观察了解发现,艺术设计专业许多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一是该课的口径较宽泛,没有针对性,不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二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听空洞的理论教育,更喜欢听一些与他们专业结合的案例;三是学校缺乏开这些课程的优秀教师。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有待于从教师的选择、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安排、学生的兴趣、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业要求、行业需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探索[2]。
3.就业信息要畅通。就业信息是指择业者事先不知道的、经过加工处理、能被择业者接受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关就业的资料和情报。从调查了解发现,许多学生获取单位的信息渠道主要是网络和各类人才市场,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显然不能适应要求。由于一般地方工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多数学生来自农村 (据调查占 73%),他们从家庭方面获取信息的量很有限,多数信息主要是靠自身获取。因此,学校要充分为他们畅通信息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为该类专业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电脑,鼓励他们上网查询各类信息,有效的信息与大家公享;同时要教育他们加强对网络信息真伪的分辨。二是要充分收集各种人才市场信息,考虑到节约成本,每个人才市场不一定都组织很多人去,可安排 1-2人去专门收集相关信息,回来后对信息及时处理
并公之于众,提高效率。三是要发动学生亲友收集信息,通过亲戚朋友打听来的信息,准确性、可靠度较高。四是要对就业信息收集管理建立临时的组织,组织专门人员去收集处理各类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3]。
4.自主创业要鼓励。2008年 10月 29日,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创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从创业扶持、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开了绿灯,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一般地方工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和已毕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创业的愿望和激情,这种愿望和激情要保护和鼓励[4]。学校应充分发挥工科特色,利用实验实习环节、现有的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场所,出台有关激励,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支持他们创业,这既是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就业率和对外形象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地方到学校,从学校到二级学院,从二级学院到辅导员,从辅导员到学生个人都要为学生创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创业指导列为就业指导课程必讲内容,大力倡导创业,树立创业为荣的理念,真正把这些学生塑造成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相关文献】
[1]北京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求职胜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15. [2]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1):140-141. [3]吴务南等.从发展经济学的视野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教育研究,2006(7):52-54. [4]袁庆华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