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六)
[时间:60分钟 分值:70分]
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 D
解析 A项,“升”→“生”;B项,“婉”→“宛”;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
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项,“装”→“妆”。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
答案 A
解析 逐:追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风流:英俊杰出 ..
B.滟滟随波千万里 ..
滟滟:美丽的样子
C.吴楚东南坼 .
坼:裂开,这里引申为“划分”
D.可怜楼上月徘徊 ..
可怜:可爱
答案 B
解析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张若虚在唐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C.《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D.《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答案 B
解析 张九龄应为张旭。
5.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漫画《五指争功》一致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 A
解析 A项,诗句蕴含的哲理是事物各有优点和缺点。B、D两项,诗句蕴含的哲理是世界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C项,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人要有坚定的节操,不能因外界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品行。分析漫画可知,五指争相说明自己的优点,对应A项诗句蕴含的哲理。
二、文本训练(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题。(3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几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7、8题。(9分)
捣 练 子 令
李 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三句,以院之静、之空来衬托砧声之响、之撩人。
B.第一首后两句写主人公被静夜中的砧声吵醒,再也无法入睡,直到天明,体现了主人公的烦躁心情。
C.第一首中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拍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由近及远,由景到声,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
D.第二首中“可怜”两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对月色尚好,人却不在的遗憾。
答案 B
解析 B项,“被静夜中的砧声吵醒”错,应是深夜无眠,而砧声更令人无法入睡。
8.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之苦。
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依恋着她,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句默写(5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答案 (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4)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5)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四、拓展阅读(18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送别的开始,也是全诗的开始。
B.“试衫”句,写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
C.“蜂来上画衣”,诗人在此巧用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
D.“梦魂”句写她进入了梦乡,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在寂静的夜里醒来,长叹一声,她无奈地把大门关上。
答案 A
解析 A项,“送别的开始”说法错误,应是“送别的结束”。
(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美景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意境优美深邃。
示例二:本诗借助乐景与哀景的不同描绘,不断浓化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景物作结,意境看似凄凉,但感情含蓄深沉,哀而不伤。《春江花月夜》借助春江潮水、江畔明月、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描绘,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沉思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答案 A
解析 A项,律诗是近体诗。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但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________的酒文化,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筵席上一种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
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子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 ),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________,“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飞花令”是酒令中的________,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雅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面对这样的游戏会________,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符合条件的诗句,这不仅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更考验选手的诗词储备。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在酒宴上
B.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由甲在酒宴上说一句
C.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
D.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被甲在酒宴上说
答案 C
解析 根据后文“乙则接……丙接……”,括号处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甲”,据此排除B、D项。比较A、C项,“酒宴上”作为地点状语,放在“甲”的前面更通顺。故选C项。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不仅考验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B.这不仅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更检验选手的诗词储备。
C.这不仅是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的较量,更检验选手的诗词储备。
D.这不仅检验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答案 D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问题,一是语序不当,应先说“诗词储备”后说“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二是搭配不当,“考验”和“诗词储备”不搭配。A项没有解决搭配不当的问题,B、C两项没有解决语序不当的问题。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源远流长 以此类推 阳春白雪 一筹莫展
B.博大精深 举一反三 阳春白雪 为力
C.博大精深 以此类推 空谷幽兰 一筹莫展
D.源远流长 举一反三 空谷幽兰 为力
答案 A
解析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根据后面的“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可知,语境强调的是酒文化历史悠久,应选用“源远流长”。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根据语境,应选“以此类推”。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空谷幽兰:比喻人品高洁,也比喻隐士。语境强调的是飞花令不通俗,应选用“阳春白雪”。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为力:用不上力量,也指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根据语境,应选“一筹莫展”。
1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写两个用归谬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5分)
例句:如果艺术越小众品味越高雅,那么无人欣赏的艺术就是最高雅的艺术了。
①如果知音越少作品的水平越高,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那么百岁老人就是世上学问最高的人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那么无人理解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②如果年纪越大学问越高(答出一处给3分,两处给5分)
解析 首先理解归谬法的含义,然后对错误的条件进行演绎,假设其是正确的,得出结论,并要能够凸显结论的荒谬性。①处条件句为:知音越少作品的水平越高,论证的是知音人数和作品水平的关系,如果这一条件成立,则可推出结论:那么无人理解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②处结论句为:那么百岁老人就是世上学问最高的人了,论证的是年龄和学问水平的关系,由结论可知条件句中年龄和学问水平应呈正相关,即如果年龄越大学问越高。
16.下面是某省少年书画院“蓝天碧海”绘画大赛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内容完整的话。要求: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蓝天碧海”绘画大赛拟于8月6日举行,赛前需要精心组织和广泛宣传。组织工作包括选定场地,选拔18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以及通过微信群、QQ群、电视台报道。(6分)
解析 解答构思框架图类题目,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框架图的层次,二是每个层次
的具体内容。描述此框架图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蓝天碧海”绘画大赛赛前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即“规模计划”“场地选择”,并且“规模计划”包括“选拔180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和“报道”,而报道则包括“微信群、QQ群”“电视台”两种报道途径。另外还要注意时间。综合以上内容,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