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社会2014年1月上 第l期总第547期 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学生社团发展研究 谷永强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潍坊261500)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对外最直观的体现,集中反映了高校的文化追求与大学生精神面貌。作为校园文化重要 裁体的学生社团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更是成为学校优秀文化移植与继承的生力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现与驻地 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校区;文化建设;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 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 规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 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重要方式,是培养健康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 导,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形成环保公益、文化学术、兴趣体育、 科技创业四大类,各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发展稳定 相对旧有校区,新校区往往校园面积较大,建筑布局更 为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外部环境影响相对较少,为 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空间,适于学习生活,但学校历史文 化与校园精神沉淀移植相对困难。新老校区区位环境与特点 往往迥然,如何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如何将学校孕育积淀的 固有精神与文化成功移植,不啻于一种挑战。 学生社团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性质来 讲,它具有自发性,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依章程开 展活动;其次是广泛性,跨学科、年级甚至跨校地的特点决 定了影响范围;三是渗透性,它吸纳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 背景、专业修养的学生,各种学识思想与习俗交汇;再是平 等性,社团内部的学习与交流是平等进行的。 成立较早的文化社团如爱心社、书法社颇具典型。它们 充分聚集吸纳有共同爱好和共同追求的学生,逐渐形成有高 的有力引擎。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一切 可行途径,积极移植已有的校园文化,呈现与老校区一脉相 承的高水平校园文化品质。 作为高校主要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自然是校园文化的载 体。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社 团定位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志同道合 的组织。《共青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 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 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 校教育改革深入,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全面实施,学 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校园极为活跃 并颇具色彩的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因此,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 设中,学生社团是一支可倚重的力量。 一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团文化,促进新校区建设朝和谐稳定 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学风与校园文化多样化格局的形成 、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课余生活开辟了广阔空间, 特别是一些与学校开设专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社团,通过活动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了解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社团角色 定位各异,活动丰富多彩,推动校园文化多元化。 公益环保类社团帮助同学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自 觉成为公益事业的传播者。环保类社团以宣传可持续发展、 王冀生认为“从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特指大学为了 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具有引 导育人、培养开发功能,营造校园氛围,感染陶冶师生,由 师生逐渐内化为品质、习惯、观念与精神。学生社团作为校 园文化的自然载体,代表一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以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为例,校区建设四年来,学生 社团从无到有,发展至今30余支并成立社团联合会协调指 丰富,自主学习意识极大提高,为二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了 良好基础,真正从高中英语过度到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1】BrunerJ.1983.Child’S Talk[M].New York:Norton. 绿色环保为责任,公益类社团以爱心支教、尊老护幼、疾病 防控为切人,引导同学奉献爱心、温暖他人。 【5】杜明媚从有效教学看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衔接问 题Ⅱ】_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曾智,丁家永.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思想评述UJ.外国教 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7]张素娣嘶生入学阶段的大学英语衔接教学UJ.南京工 程学院学报,2007(9):39—44. [8]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U】.外国教 育资料,1998年第6期. [2]Wood,D.J.1988.How Children Think and Learn[M1. Oxford:Blackwel1. [3]陈萍,陈顺开.支架式教学模式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的应用U】_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09). 【4】陈冰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探一基于学院需求 分析的调查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9]朱枫.大学英语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U】.哈尔滨学院学 报,2005(1):129—132. 【10]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卟教育导 刊,2004年第1O期. 2014.V0L.547.N0.01・99・ 青年与社会2014年1月上 第1期总第547期 文艺类利:团始成立就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街舞 社、武术社、话剧社、吉他社等文艺社团在各类文娱活动中 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类社团成为有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触摸科学前沿的 阵地,计算机社团、创业社集中了一批学生科技精英,参加 科技竞赛,成为创新团体的代表。 (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普及 现代大学生思维模式趋于成熟化、开放化,传统单一的 说教方式很难再被接受。学生社团是在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 外寻到的教育突破口,无形中成为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和道德修养水平的乐同。 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增强 历史责任与使命感。一些党日活动与红色基地考察活动引导 学生深入认识党、热爱党,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成为 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心理协会 也会利用心理健康节点,开展“21天不抱怨”紫手环行动、 阳光笑脸征集等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协调,自主锻炼,培养 协作意识;寻求自我尊重、自我价值体现等心理需求和优化 宣泄,增进包容理解与心理成熟。 (四)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成功移植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对当地传统文化、 特色文化的吸收将是高校新校区稳健发展的有力支撑。青岛 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坐落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家 乡山东高密市,当地文化丰厚,“三贤四宝”等民间艺术是 笔宝贵财富。 学生社团注重与当地文管部门、民间团体的联系,加强 与市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的合作交流,组织参加高密市 “红高粱文化节”、市运动会等。书法社、民俗社、红高粱文 学社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涵盖仲秋诗面会、饮食 文化、民俗风筝剪纸展,邀请文化专员作“高密与红高粱文 化”学术讲座等。活动内容丰富,参与学生愈多,给校园文 化繁荣提供了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学生素质拓展与自我教育的体现 社团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在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方面发挥效用。社团的用人 用物、活动策划实施由学生主体完成,从中体会艰苦奋斗、 勤勉鼓励,自主竞合意识,提升修养内涵,培养出一批优秀 学生干部。 学生社团注重社会实践。举办高密风俗文化考察、赴沂 蒙山老区暑期实践,尝试成功与挫折,体会耕耘与收获, 从而培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学 生社团搭建个人发展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彰显育人功能, 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生社团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困境 学生社团的初期发展迅猛,一段时期后又会陷入不同程 度的困境,这是社团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管理不尽完善 大学社团一般由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统一负责社团的 注册登记、管理奖惩工作,这种有利于社团科学发展, 弊端也是存在。首先,社团特色不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财力、物力,团委还承担团建等其他工作,任务繁重,对社 ・100・2014.V0L.547.N0.O1 团建设往往无法切身研究指导;再有,一些大型、专业性强 的活动需寻求多部门协调。 (二)社团结构稍显失衡 社团类别、会员人数、年级专业学生参与度分布不平衡。 文体娱乐类比重较大,志愿服务类相对适中,理论学习与创 新创业类偏少,部分社团活动还只停留在娱乐层面。 (三)规章制度亟需规范 部分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简单,活动开展缺乏监督机 制,时有违规办事、落实不力、损害会员权益、社团资料 和档案保存不善、随意退出的现象发生。新成立社团很多 问题都与社团成立的审批不严有关,以致甫成立就显现出 定位、、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T作是否正常、 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人员是否尽职等尚缺 乏监督反馈。 (四)社团干部能力尚待提高 部分社团干部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原因之 一。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意识;思维模式同定单一, 知识面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功利心重,社会责任感不强; 追求个性忽视合作,缺乏集体认同;学习力不强,缺乏处理 错综问题的能力,心理负担重,易心理失衡。 (五)缺乏经费与物质基础 社团资金筹措主要有i种途径:一是会员会费,二是社 团自筹赞助,三是团委经费筹拨。数量有限,自筹渠道不稳。 一些社团活动场地少,器材不全。 总之,随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丰富校园文化 生活、打造文化精品、引领文明之风”成为学生社团任重道 远的目标与使命。要站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高度把握形势、 理清思路,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引导, 使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团体 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建立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1.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 会出版社,2004. 13】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 【4】廖良辉冲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U]青年研究,2005(4). 【5】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1. I6张利,61金锦华.关于加强高校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2). 【71刘运动,宋守君.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 考【l1.中国建设教育,2007(9). I8l司书忠.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U】.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9】肖斌.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卟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2). 作者简介:谷永强(1982一),男,青岛科技大学高密 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