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

来源:华佗养生网
——壤《 蓁 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力量 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地方上具有多大的游人接待能力。如美国、 日本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均出现 在完成工业化发展,城市化水平很高的程度,农业已不成为国 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阶段。事实上考察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 展,也是在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和株洲三角洲一带率先出现 的。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基于共生理论角视剖析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李锦宏周蓓蓓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共生是生物界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对生态系统 的演变和进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共生理论为视角,在阐述 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农业生态 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共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农业生态旅游(eco—agricultural tourism)是以乡村生态环境 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 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 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 1、共生理论的由来和主要观点。“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 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提出。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首先提出的共生概念,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 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 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 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 游活动。由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内容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物 生活在一起,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追 随德贝里之后,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共生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发现共生关系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现代生 物学研究揭示,“共生”是生命进化的主要方式。共生的生物在 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新的结 构。共生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 质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 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农业 景观新奇多样,成为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资源。 2、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很快就被引入到了社 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 方面。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不同的自然条件、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孕育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农耕文 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景观和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农业 文化。加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条 (1)人类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每个人不可能与 世隔绝的生存,信息资源的共生共享已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 式;全球经济基础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阻挡的大 趋势,是人类共生的经济基础及决定因素;人口膨胀与资源枯 竭,环境恶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界向人类敲响了共生的 件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生态 警钟;核威胁使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共生已成为人类企盼和 要共生,人与自然要共生,共生是时代的产物。 平的共同呼吁。因此,时代要求人与人要共生,自然界万物之间 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村镇,布 (2)一个畅通的共生界面,能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 局井然有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 居民观光游览参观,其本身就是构成农业生态旅游的内容之 一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顺畅的通道,会使共生界面特征值减 小,引进共生过程生新能量源不断地产生,促进共生系统 。农村城市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改变农村农业生产功能,而是 的共同进化。反之,若共生界面呆滞,则“三流”(物质流,能量流 调整了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则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向生态经 济效益转变,农业生态居于主导地位。另外,郊区城市化发展过 程中,农民公园、健身场所、文化活动地等相继出现,除了为本 地居民提供服务外,也为发展外向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创造了良 好条件。 4、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和信息流)不畅,或者畅而无效,都会导致共生新能量不足,而 性循环,最终导致共生关系衰亡。 共生新能量的不足又会弱化共生单元之间的激励,于是产生恶 (3)在共生系统存在的多种模式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是系 统演进的最优模式,因为在该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在物质、能 量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激励是激励相容的,其共 创造了条件。农业生态旅游投入远比传统农业要高得多,地区 64 《当 ̄)2009年6月(上) 生界面最大且接触介质最好,从而使得共生界面上的交流阻力 最少,结果产生的共生能量最大,增速也最快,能有效推动双方 的不断进化。 双向激励。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内 容,其基本要求是关联性较强,共享资源较丰富。 3、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最有效的运作模 式。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促成企业 (4)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中,情形也一样,对于旅游企 业构筑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旅游企业的共生体各企业,是按 供应链方式或价值链方式前后衔接,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交 易关系,各组织权力对称利益分配均衡,从而导致共生体内企 按对称互惠共生的模式“进化”,但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对象。 其基本要求是要能产生“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 4、“共生进化”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农业 业激励兼容度最大,“三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最为畅 通,其结果是共生内企业“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自主提 高,共生也以帕累托途径“共生进化”。 一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必须慎重选择好合作形式。其基本要求是 种共生互利式的合作形式。只有这样,共生度才会增大,共生 5、“界面畅通”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在农 2、现行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目前我国农业生 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模式多如牛毛,但大多没有产生明显的持 企业才会沿着帕累托途径“共生进化”。 续效应。从共生视角看,可将这些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 (1)点共生。点共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寄生,其组织模式属 点共生。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企业,所采取的原始家庭作坊式 的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一组织模式上的点共 生,表现在企业内部没有分工协作、没有相互制约,对于共生体 的各因素均无固定关系,因而价值链短、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 也无保证、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和统一考核,从而引起旁侧经济 效应很弱。 (2)间歇共生。间歇共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偏利共生,其组 织模式属间歇共生。如德庆县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可以说是 这种模式的代表。该模式把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名牌旅游企 业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由此引起了旁侧 经济效应,有利于搞活旅游产业。但因“偏利”和“间歇”的局限, 这一模式容易引起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 发展。 (3)一体共生。与点共生模式和间歇共生模式相比,一体共 生模式的行为模式属对称互惠共生,其组织模式属一体共生。如 黟县旅游经营模式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他们以西递旅游 公司、京黟旅游公司为龙头,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 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避免旅游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 设。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参与性旅游项目,激活了旁侧经济效 应,而对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则实行严格把关的原则,对已开发 的农业生态旅游分门别类,选准主题,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 主题,一村一卖点。这样,也同时避免了企业因“产品的同质性” 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可见,这种模式是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最优形式。 三、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得出的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 展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应在充分把握未来农业生态旅 游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着力于不断拉长其产业价值 链,加快推进其产业化进程,增加其旁侧经济效应,方能形成农 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1、“共生理念”是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指导思 想。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共生”理念 的出现也是顺应了我4fln, ̄代的要求而产生,在这一大的“共生” 背景之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在经营指导思想上,必须注 重“共生理念”。 2、农业生态旅游“共生体”与其所处的共生环境间应具有 业生态旅游企业这一共生体中,各企业的共生界面如何畅通,应 处理好以下两方面。(1)深化核心能力的兼容。作为共生各企业 的经营者在决定是否加入共生,以及与谁共生的时候,必须考 虑彼此之间核心能力的兼容问题,以保证共生度足够大,共生 界面特征值 足够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增的能量△E足 够大,从而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励共生各企业(共生单元)并畅 通它们的“共生界面”,确保共生企业“共生进化”。(2)畅通粘滞 的信息。共生各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领域的信息较为了解和关 注,缺乏对其他领域信息的了解愿望和冲动。事实上,信息的粘 滞会弱化共生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会弱化共生企业之间核心能 力的互相学习,会加厚共生企业间的共生介质,从而会增加企 业的组织成本,减少共生企业间的共享收益,并由此可能引发 共生的衰竭和死亡。所以,各农业生态旅游共生企业的经营者 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注重共生各企业间的信息粘滞现象,畅 通共生界面,确保共生企业“共生进化”。 【参考文献】 【1】张广瑞主编: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张建萍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3]印开蒲、鄢和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2. 【4】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可持续旅游大案资源环境思考U】. 旅游学-rr,j(京),1999(5). 【5】云才著: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案例fM 岛出版社,2004. 【6】刘红艳: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1.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2001 (3). 【7】张清、陈智文: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U】.吉林师范大 学学报,2003(11). 【8】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述评叫.农业经济导 刊,2002(4). 【9】曾尊固、罗守贵: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U】.农业经 济导刊.2002(4). 【1O1杨建翠:成都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郸县、 龙泉释为例U1.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2001(3). (责任编辑:张琼芳) 《当代经济》2oo9g-6月(上)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