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民族精神与培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与培育

来源:华佗养生网
大学生民族精神与培育叶坚(宜宾学院人事处,四川宜宾4000)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特殊的杜会地位决定的支撑。高等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作为高等学校必须把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培育民族精神有不可取代的特殊的地位优势。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培育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高校聚集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基本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党的文献首次提出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这就决定了高校理应跑在社会变革的前列。所以,高等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高等学校应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既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融人高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又要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互协调,同时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砒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主流健康向上。表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对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和认同。二是有弱化的倾向。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极少部分“不太了解民族精神”,“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中华民的内容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致起来,体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多样性。(一)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组织体系应当包括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这个组织体系青团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1.共青团能够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熏陶大学生团员及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将给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手段、方式、内容、效果等诸多方面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展。因此,高校作的新局面,培养出真正的人。参考文献: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对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理解肤浅”,没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倍感亲切的东西。这种精神和品格会有更大的感染力和更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正是大学生倍感亲切的东西相互感染形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精心承载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念,把握时机,吸引大学生的关心与参与,如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成果展,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展开讨论等各种形式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表达思想的机会,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自我提升思想境界的愿望。总之,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的意见[Z1.中发【2004116号,5-7.[21杨建平.《中国高等教育)[JI.管理伦理的解读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2005(17).[31尚艳琼.《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2005(3).[4」李辉.《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作用,2005M.共青团工作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拓展主题教育内容,营造氛围,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方向,努力使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校情,根据共青团的现实状况,创设学生能接受的活动载体,形成特色,取得成效,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充满活力与生机。高校共青团应把自身具有的政治、组织优势用足用好,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工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重要而又复杂工作做出成效、做出实绩,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弘扬民族精神之路。3.制定规划,建立评价机制。共青团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首先要周密地分析学校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出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然后从本项工作的目标、工作思路、战略、内容、方法、评价等源头问题上把握方向,对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分解,明确阶段任务,对重点、难点打总体战、攻关战,突破薄弱环节,从而有助于这项工作全面启动和健康发展。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系列化、形式多样化、方法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从而使这项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4.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民族精神教育与高校的整体育人环境相融合,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构建大学生实践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从对民族精神教育者的要求来看,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求专职人员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思想来抓好民族精神教育。同时,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者还要注重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民族精神教育人才队伍的要求。(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也是一种对内体现为育人氛围,对外向社会树学校形象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主体教育活动以外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长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四)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团体,又是青年团体中具有最高知识层次和理论层次的群体,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关注和参与将为其他青年和公民提供示范。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培养与引导。积极动员他们行使民主权利,参加各种选举活动,参加政党和政治团体等组织和活动。只要大学生参与政治,他们会在党团组织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思想概论》、《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同时,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时,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六)培养大学生叶现有政治制度的认知能力。目前,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民主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知识水平、民主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这一点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若是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知能力缺乏,受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驱动会导致失范的参与行为,将会给政治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七)弘扬主流政治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客观外在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优良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渗透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学校应重视视听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秀电视剧等思想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各种社团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网,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一个优质的“空中课堂”。参考文献fll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