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郭书利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且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查阅资料、交友互动的同时也可以被网络上的腐朽文化渗透。因此网络具有双重性,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及有效地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价值观积极消极对策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21.090
1引言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身体和心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而精神是支配人正常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必须要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才能有效的提高网络的积极作用进而摒弃网络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网络文化存在多样性、低俗性、虚假性等消极特点,会渗透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为人处世。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所以必须要详细的了解当下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并根据网络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督管理,才能进一步优化校园的网络环境。2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2.1拓宽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并且网络还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重要渠道,因此网络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网络是一个丰富的“数据库”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因此网络打开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和,从而获取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2.2增加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新华网、人民网等是我国重要的新闻网站。前任国家和总理就先后通过新华网和人民网,与网民亲切的互动。且每年前,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都开展“我为献计”、“我向建议”等征集活动。因此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且网络还成为我国各级地方信息公开、信访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这些网站,快速的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事件,同时还可以参与互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愿望。2.3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
网络是众多文化的集合,因此网络包含了许多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并且网络传播有多种表达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效、视频等多种渠道。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公益广告可以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高社会价值。尊老爱幼题材的微电影,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尊师重道、尊敬父母、乐于助人等道德品质。而环境保护题材的纪录片,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大学生是知识的象
征,是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不仅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引领社会思潮产生积极影响。
3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3.1过度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的重要性
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诱惑性,且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动态特点,比传统的书本知识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且网络文化全面、简单、易懂,所以大多数大学生过度的依赖网络,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资料。因此,网络会淡化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并且网络是虚拟的,存在许多虚假错误的信息,因此如果没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很可能会被网络文化误导。例如: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载,从而根本不用动脑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心理,从而造成凡事都依赖网络的习惯。同时网络还有游戏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其较强的诱惑性、成瘾性,极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使之丧失进取心削弱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生活变得颓废而无目标。3.2成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使之感情冷淡
网络可以增加互动和交流,但是现实中不难发现这是网络的特点,也是优点。大学生完全依赖网络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例如:QQ、微信这样的网络交友软件的盛行,导致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聊天交友的目的。但是网络是虚拟的,也是有距离感的,并且感情交流完全依靠网络会使人逐渐丧失语言交流能力。同时,网络交友往往存在一定的欺骗性,加之网络交友可以匿名交流,语言方面也存在随意性。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所以当大学生依赖网络交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了解真实的信息,往往为对方某一方面特长所吸引和利用,观察问题的视角狭窄,形成惯性后,无助于良好人格的培养。网络交流是纯文字交流,所以长此下来,会疏远与家人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容易造成内向、怕说话、孤僻、一意孤行等不良现状。
3.3造成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因素。比如,网络上存在言论自由的特点,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借助网络传播一些不良信息,从而误导并模糊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例如:网络传销、网络黑客、网络暴力、网络违法交易等,都易使得大学生陷入是非不清的陷阱。并且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收新事物,不善于对网络中的一些观念进行理性判断,这些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所以倘若高
-128-
智商没有被利用到正地方,势必就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自娱自乐的发布一些损人不利己的消息或是借助他人为自己谋取利益等行为,都是严重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
4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4.1发挥网络在思想理论课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民追求“”的奋斗阶段,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从学生群体抓起,只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才能为“”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毛概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建立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网站,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图文并茂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建立思想政治交流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个人观点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和看法。4.2建立校园优秀网络文化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文化网站,并定期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率。由于网络是开放性的,而且有许多不良信息短期内很难清理干净,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学校做好正面引导的同时,要着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网络系统的监督管理,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和黄色网站进行拦截,从而尽量提高校园网络环境的清洁度。此外还要加强正确使用网络的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规范上网行为。
4.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
法律具有强制性,也具有约束性。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懂(上接第121页)4培养创新型人才
进入后工业经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于是要求教育与生产结合越来越紧密。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具有高效敏捷的优势,但不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缺乏真正意义的实践过程。而企业较之学校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的实际应用,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教学、科研设备老化,一些专业教师未见过本领域最新的实验设备,但在国内一些企业的仪器设备却很现代化。企业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高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一种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体,既要巩固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在发展视野上,高校既要面向全国,也要立足区域,既要面向教育和科技,也要切入产业发展。基于此,医药类院校一方面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应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医药学硕士培养体系,双导师制;教师考核强调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体系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建立有医学界参与的专业教指委;建立药学专业学生实训基地;鼓励具有专业能力和市场意识的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投身学校举办(参股)的科技企业,积极引进业界师资加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以弥补现有师资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形式上,应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提出了“面(省校合作)、线(行业合作)、点(技术合作)和平台(融入地方)”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深度合作的目标和要求。
产学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多方位的实践活动为教师及学生在生产、科研、了解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机遇,学会创新方法、知晓创业和创新的艰苦,进而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大批具有创新精
法、惧法也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因此学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制管理体系,借以有效地规范大学生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要通过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违法犯罪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以网络法律法规约束个人的网络行为,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对接。5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建设依然存在安全漏洞,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认识,并有效地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任,必须义不容辞做实、做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群体网络使用的规范化,才能教育和引导好大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总之,只有不断地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的利弊,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未来的希望”。参考文献:
[1]王欢,祝阳.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4,(4).
[2]梁爽.全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郭书利,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5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将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展,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深化科技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更应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并在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利.甘肃高校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2):174-177.
[2]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3]徐金发.战略采购的过程模型及其作用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6,(3):115-118.
[4]张文峰.创新型国家视野下高校产学研联合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48-150.
作者简介:龚明(1979-),男,医学硕士,讲师,从事药学教学和中药化学研究工作,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刘志华,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侯飞燕,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