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西部文化MX
本文为 2018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从文化习俗的现存情况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龙山县为例》(编号:20180812)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向丽娟 王若岚 张思宇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湘西民俗文化的研究内容,分析了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湘西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的策略。要深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工作;兼收并蓄对待外来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寻求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在境内居
住着土家、苗、汉、回等30个民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及居住环境等因素,共同造就了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窥探一个民族的窗口,是国家传统历史文化重要内容的组成部分。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节庆众多,除宗教祭祀活动外,还有众多的传统舞蹈、传统歌谣、体育文化活动。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民族文化携带着民族特点的元素和符号,凝聚着民族的精气神,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传统节日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今天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文化相互交融、现代化的冲击下,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研究内容1、传统节日
湘西土家族地区节日众多,在长期的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起源各异的习俗仪式,如各种宗教祭祀仪式、丧葬婚嫁仪式、成人礼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节日习俗活动中,往往都会举行各种充满仪式感的仪式。流传至今的土家族节日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节日类型分为祭祀节日、农耕节日和功利节日三种形式,体现了土家文化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各种祭祀活动的不同角色会穿着各种特制服饰,假扮各种地方神灵,每一个角色上场,都弄得烟雾缭绕。从表面看来有些迷信,对神灵的无比敬畏,但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敬畏,且通过过节可以知悉一年四季不同的规律,比如春耕和秋收等,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更加和谐。
2、传统歌舞
土家族歌舞能反映土家族的生活形态,彰显土家族每个生命个体的自我意识。在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内,在生产劳作间利用闲暇之余创造了反映本民族特点的歌舞,这也印证了人民所说的少数民族能载歌载舞的特质。土家族舞蹈分为宗教祭祀舞蹈、劳动生产舞蹈和传统节日舞蹈,舞种形式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等。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摆手舞最为典型,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又名“社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追溯着先祖创业的艰辛、民族的迁徙、英雄的事迹,表达了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
3、饮食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苗家的酸鱼、土家的腊肉都是最典型的湘西风味。饮食结构的形成与气候和地势有着很大的关系,湘西因地制宜,形成酸、辣、腊、鲜的土家特色。各种美食的做法和其蕴含的深意,主要是通过年长者口口相传而传流给后世。因此,在现实中应加大对饮食文化保护和深入挖掘,让世人分享到湘西土家的美味美食。
4、传统体育湘西各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举行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茅古斯”,“抵杠”、“斗角”、“上刀梯” 等等,所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各具特色,不定期的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来观看。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山寨体育”源于长期的野外狩猎经验,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大多又兼备健身性与娱乐性、融知识和技能学习与一体,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所谓民俗文化传承是指人们从小就受到家庭或家族熏陶而世代相传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如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项目武术、苗鼓是家族成员代代相传并熏陶得以传承的。
1、交通不便
湘西位于在湖南西部,地势南东低、北西高,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武陵山区是中国西部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因受地势和地貌的影响,交通不便,大部分苗族地区道路不通。由此也导致当地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很低,很多少数民族已陆续搬移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给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带了不利的影响,容易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
2、面对“外来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认同,这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也是社会融合和进步的表现,反映了当今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传统文化中糅杂了现代体育文化注重的重竞技轻内涵特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髓,是民族历史的传承和发扬。有部分传统体育失去了本真的状态,也随之竞技化,如高脚马、耍狮等,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知名度,但是也改变了传统习俗的“文化属性”。
3、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马克思说:“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传承亦是如此,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专项人才的作用,文化传承人是传承民族习俗的中间力量,但是由于对文化传承制度建立尚不完善,支持力度还不够,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导致传承人的生活步履维艰,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选择从事其他的行业,而放弃专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且相关教育部门对优秀民俗文化阐释意图不明显,使各项具体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
三、促进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1、挖掘整理民俗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工作
民俗文化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地应组织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民族文化及其底蕴的挖掘整理,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复原、保存和研究。在挖掘之前要对民俗文化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弄清民俗文化生存的现状、地区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
47
MX西部文化丨
分布、呈现的特点等,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文化遗址原地保护和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归类与存档,并永久保存。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真正纳入到国家、省、州、县、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湘西民俗文化项目还很少。湘西民俗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既需要的长期资金、人力的投入,还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对湘西民俗文化资源采取有效分类、分层保护。为实现湘西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创新管理方式、突破“瓶颈”,建立博物馆,搭建民俗文化的竞技舞台等途径,建立完整的、规范的、科学的裁判和组织形式,将民俗文化的每一个细节保存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做到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存和展示。
2、兼收并蓄对待外来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在坚持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改革创新,提升民族自信心。在湘西土家节庆中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既具备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又能实现改革创新使之发扬光大。一些重大的民俗节庆应借助于新媒体为载体,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让民俗活动成为推广本民族文化的一张明信片,推动优秀的民俗活动走向世界。
3、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们择业机会逐渐增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人口大量流出,少数民族原有的固定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在少数民族村落,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村寨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外出带来了较丰硕的收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病也显露无疑,青壮年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感。因此,
(上接第46页)
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开发,推动民族文化游,促进地
区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在消除了他们的生活顾虑之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青年人的思维方式,让底蕴深厚的艺术载体代代相传。
4、寻求支持
通过发挥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机制、搭建表演平台、改善传承条件、注入资金支持,在湘西地区开发类似“民族千古情”颇具影响力的项目。资金注入是保持民俗文化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它能改进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增强传统文化的淳朴性,培养大量的原生态传统文化表演人才。同时应做好规划,打造民族品牌,深掘文化内涵,提供多元化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策略,加强动态管理,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开发与保护。
总之,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较多,通过深度挖掘使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得到保护,而且有利于向社会大力宣传推广湘西,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施曼丽.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与传承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2).
[2] 邓莹辉,谭志松.原生态文化概念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原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3] 黎杰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镇群众体育现状调研[J].体育科学研究,2008(4).
【作者简介】
向丽娟(1998—)女,湖南湘西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研究侧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
优秀文化遗产。学者们都认识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否定了西方学者提出的单方面适应的文化适应策略,而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在其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应该简单的摒弃和否定。针对具体的民族情况,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从尊重文化的态度出发,不轻易地摒弃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而是结合经济及产业结构进行文化适应的策略选择。[9]同时,学者从更具体的层面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学者们在提高民族文化主体自觉性方面达成了共识,认为要通过培训、加强人文教育及培养人文精神等层面加强文化主体的自觉性。还有一些研究者则更强调城镇化进程中特色村庄保护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少数民族城镇化是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及农村转化为城镇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规模路径及产业路径来实现少数民族城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会出现文化适应的问题,在了解文化适应的类型和策略的基础上,应将具体的城镇化实践与文化适应策略相结合,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促进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建英.论民族地区的小城镇建设[J].青海民族研究,2002(1).
[2] 杨玉经.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问题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2(3).
[3] 罗维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
[4] 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5] 刘洋.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4)11-12.
[6] 马远.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163.
[7]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甘肃、的个案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 Berry JW, Poortinga YP, Segall MH , et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ed)[M].Cambridge (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345-383.
[9] 冯瑞,艾买提,马磊.城镇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为个案[J].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作者简介】
曲 晶(1984—)女,内蒙古人,山东大学社会学硕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
48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