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概论复习要点

艺术概论复习要点

来源:华佗养生网


)鉴赏基础:

1.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答:美术种类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按功能分为实用性、欣赏性、实用性和欣赏性混合的三大类.

【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

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等的艺术.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

答: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小品、扇面、册页、长卷等;方法上有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3.了解透视、明暗、色彩等相关知识。

【透视】

看同样的物体,由于距离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就会产生有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称为“透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圆面透视.

【明暗】

物体由于在光线照射下出现的明暗变化,称为“明暗五调子\"简称“明暗”。明暗五调子有:① 亮面;②灰面;③明暗交界线;④反光;⑤投影。

【色彩】

当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波长称为色彩.由于物体质地不同,对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间万物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

色彩的分类:三原色(红、黄、蓝),间色(有两种原色混合形成的色彩),复色(有两种以上混合形成的色彩);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明度(色彩的深浅程度),纯度(色彩的鲜艳

度);

色彩的协调和对比:同类色(色彩接近的颜色,如淡黄、土黄);对比色(有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如红、蓝)。

色彩构成:光源色(受光线影响的,如阴天、日照),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环境色(受物体周围影响的色彩,如衬布)。

4.了解平面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和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是技术、人文、艺术、社会、时代和观念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的进步中,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是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在欧洲工业,后来普遍全球,如机械、机床、飞机、船舶、汽车、家电等。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二)鉴赏内容:

(注:重点掌握的鉴赏内容以现行初中美术教材中的鉴赏内容为主,大多在你们“初中美术书里”)

1.了解中外美术史上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特点。

参考如下:

●中国部分

岩画艺术…………………………………………………………………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

青铜工艺…………………………………………………………………商、西周、春秋

《击鼓说唱俑》………………………………………………………………………… 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魏晋、唐、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五代) 顾闳中

步辇图……………………………………………………………………(唐)阎立本

《清明上河图》………………………………………………………(北宋) 张择端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 宽

《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墨葡萄图》……………………………………………………………(明) 徐 渭

《兰亭序》………………………………………………………………(东

晋)王羲之

《祭侄文稿》………………………………………………………………(唐)颜真卿

北京故宫(建筑)……………………………………………………………… 明、清

中国民居和园林建筑

【中国民居】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园林建筑】

所谓的园林就是将自然环境中的山、水、石、花、草木等各种自然物质通过艺术加工,按人类的审美重新排列组合,并纳入人工建造的亭、楼台等建筑的一种供人游览、观赏、休息的场所。

民间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文人画”和“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浙派\"与“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

【浙江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画家戴进开创。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画受李唐、马远影响很大,取法南宋画院体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画艺很高,风行一时,从学者甚多,逐渐形成“浙派\"。后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1459~1508),学戴进而更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画风,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画家有张路、蒋三松、谢树臣、蓝瑛等.明代中叶后,吴派兴起,主宰画坛。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现于画坛。

【吴门画派】

自元朝以后,江南苏州一带,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著名画家云集苏州,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有150余人,占明代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画派。苏州史称\"吴

门\",作为有共同地区特征的画家群形成了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外国部分

岩画艺术……………………………………………………………………西班牙、法国

西方建筑的三种基本柱式(建筑) —-——-—-——-——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罗马万神庙》…………………………………………………………………… 意大利

《泰姬陵》…………………………………………………………………………… 印度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 古希腊

《加莱义民》………………………………………………………………… (法)罗丹

《斜靠的女人体》………………………………………………… (英国)亨利·摩尔

《行走的人》………………………………………………………… (瑞士)贾科梅蒂

《夜巡》………………………………………………………………… (荷兰)伦勃朗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法国)达维特

《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德拉克洛瓦

《格尔尼卡》……………………………………………………………… (西)毕加索

《神奈川冲浪图》…………………………………………………… (日本)葛饰北斋

《伏尔加河的纤夫》(油画)…………………………………………………(俄)列宾 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

达芬奇的肖像《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晚餐》

米开朗琪罗雕塑《大卫》和壁画《哀悼》

拉斐尔壁画《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主要画家有修拉和西涅克。他们抛弃了调色板上调色作画的方法,而使用小笔触在画布上点彩。这些小色点在视觉上形成了画家预期的色彩效果。

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有凡高、高更、塞尚。他们反对印象派片面追求光和色彩,而是主张恢复形体,强调主观感受和情绪。

现代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现代主义绘画是指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 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各种流派 名目繁多,其中较为显著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 超现实主义、未来派、抽象派等等。这些流派不断交替更迭,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它们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以致从根本上否定西方 绘画的写实传统,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以象征、 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表现悲观、 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 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2.了解中国书法和篆刻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书法:王羲之《兰亭序》行书,晋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唐

柳公权《金刚经》楷书,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唐

张旭《古诗四贴》草书,唐

怀素《自叙贴》草书,唐

虞世南《孔子庙塔碑》楷书,唐

褚逐良《同洲圣教序》楷书,唐

黄庭坚《花诗贴》草书,宋

米芾《蜀素贴》行书,宋

苏轼《前赤壁赋卷》行揩,宋

董其昌《论画册》行书,明

王择《题柏林寺水诗轴》草书,清?

唐寅《落花诗册》行楷,明

邓石如篆刻的特点:白文苍浑,朱纹圆润,形成气势壮阔的特点。

赵之谦篆刻,方圆适度,雄浑沉静的特点.

吴昌硕篆刻,形式多样,不求规矩,展现个性的特点。

齐白石篆刻,苍劲有力的特点。

3。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主要种类

装饰类:泥挂虎、年画、布老虎、剪纸等。

游艺术:皮影、泥塑玩具、木偶、刺绣玩具、风筝、地戏等.

服装类:苗族刺绣、百家衣等。

神祈类:纸扎艺术、跳神等。

家具类:中国传统家具、瓷器、食品包装盒等。

代表作品及特点

《公关财神》升官发财的特点。

《五子爱莲》象征多子多福的特点。

《十美图放风筝》是典型的杨柳青年画,是期盼悠闲生活的特点。

《上海火车站》是祈求平安的特点。

《门笺》迎春祈福特点。

4.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制作分类: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

材料分类:陶瓷、金属、木工、染织等。

时代分类: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

用途分类: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

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是美术的源泉,是民间艺术追求美感的特点.

《说唱击鼓陶俑》汉,有着质朴活泼的特点

《小口尖底瓶》原始彩陶,是有实用和美观的特点。

《长信宫灯》汉代,陈列和实用特点。

《陶鬲》原始煮食器,三角怪兽的特点。

《螺旋纹双耳瓮》新石器时代,有装饰特点。

《饕餮纹方鼎》商朝,结合了过去朝代纹理的特点.

《骆驼舞乐俑》唐,色彩精美,有着欢乐情景的特点.

《黄花犁寿字纹玫瑰椅》明代,有着美感宁静的特点。

《铜掐丝珐琅双耳三足炉》清,是景泰蓝制品,做工精细、美观的特点。

《克里特岛陶壶》新石器时代,造型优美、粗犷有力的特点.

5.了解现代媒体艺术的基本知识。

媒体艺术是向社会传递信息,报道服务内容和新闻等,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视觉和听觉构成的五彩缤纷通过电台、报刊、招贴海报、电影等来宣传.

初步了解楷书、行书和隶书的风格特征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其笔法形成,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从遗存至今的西汉竹木简书里,就可以窥见演变的痕迹。楷书最初产生于民间,其后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规范。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来看,这个时期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定型化.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个系列。

一、三个系列的代表,简述如下。

(一)、晋楷系列以二王为典范,隋朝的智永也是佼佼者。

(二)、魏楷系列以北魏碑刻为典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三)、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颜真卿为典范,初唐四家为铺垫。

二 、三个系列的结构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一)、晋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稳而有势;匀中见豁;接而能让; 严谨有致。

(二)、魏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变化多端.天真烂漫.

(三)、唐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

(二)笔势流动

1.增加勾挑与牵丝 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

“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

(2)改变书写笔顺 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仅书写别扭,而且结体混乱.

(三)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四)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隶书,同其他书体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端庄平正.

隶书结构以扁为主,长形和方形为辅,字势取横向,横平竖直,间距匀称,重心平衡。《曹全碑》结构取向清秀规正,撇捺舒放,间距匀称,斜度相等。疏密有致,比例恰当,重心平衡,动静相生,平正中寓奇侧,柔和之中含刚毅,笔致清晰精工,体态清盈典雅。《张迁碑》以质朴为特点,线条的组合与空间的分割多采用匀称、稳实的结构原则,相同笔画并列时,多呈平行之状,上下左右笔画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大致相等,重心平衡,体势宽博,拙中藏巧,平中有险。其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质朴道劲,着实无无华。《乙璜碑》以扁方为主,字势取横向,横平竖直,间距匀称,四方饱满,平衡古雅,雄浑敦厚。

二、波磔飞动.

波磔是隶书归具代表性的笔画,波就是横画末端的挑势,磔则是捺画尾部的挑笔,通常一个字只能出现一个波或磔,即古人说的“燕不双飞”。由于波磔形态的装饰性和艺术特性,决定了隶书的体态和造型。

三、左右伸展。

左右伸展是隶书结构主要特征之一,隶书中字收紧,两翼开张。带钩的字,通常左钩如撇,右钩如捺,撇捺相交的字,分势匀称,形如燕展双翅,瓢然欲飞,极定动感,饶有情趣.

四、富有变化。

变化,是书法艺术的要素之一.隶书虽然是中规中矩,但如果没有变化则显得呆板,没有灵气。因此,富有变化,是隶书结构的重要特点。隶书的变化《曹全碑》中结构包括

俯、仰、大小、擒放、高低、正斜、开合、曲直等。《张迁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打破四平八稳的框架结构,使字的结构,使字的结构灵动变化,妙趣横生,如“黄”字两横,以主次对比,“除”字的左右长短,高低对比。“幕”字结构上下对比,“贱\"字左右倾斜的动静对比等。《乙磺碑》结构,无论是上下或左右,都富有各种变化,有的相迎相送,顾盼呼应,如“功”字,有的线条、方贺兼备,粗细交错,如“书”字;有的左右错落起伏,伸缩争让,如“夹、卿”字;有的形体大小相间,因字形,如“功”字为扁形,“书”字为长形,还有的文字相同,形体不同,即所谓“同字异形”.如“请\"字。

.初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

一直到今天 , 现代书法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 现代化。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有一个稳定性现象.书法就是这样,当历史进入公元四世纪时,也就是东晋时期,各种书体已经成熟,一直到现在,1600多年再没有出现新的书体。自唐代开始,每个朝代都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在技法、理论、思想等方面,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宝库,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法则和标准。应该说,这些丰富的积累为我们今天的继承提供了资源,为我们的评审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具体说,在评判作品的继承性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

初步了解传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

一是字法,即字形结构是否到位。到位的标准是什么?以行书为例,那就是王羲之及其东晋时期的优秀作品,还包括初唐的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如果真的把王羲之吃透了,我们会发现宋之米芾、黄山谷及其以后的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傅山等,在字形构造上,还确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由行书推广开去,我想,各种书体结构是否到位,均以其历代经典为标准。八届国展的评选是分书体进行,当代各种书体的代表性、权威性人物原则上应该参加进来。我相信他们心中这杆秤是有准的。

二是笔法.笔法的标准就是丰富,藏与露、方与圆、点与线、缓与急等等。古人讲:中锋立骨架,侧锋见精神.一味的方笔或一味的圆笔,一样的速度,都是单调的,都会影响神采,这叫无笔,没有笔。

三是墨法。墨色随书写而变化,由重而轻,由浓而淡,由实而虚,每次蓄墨不同,反复而形成节奏,惟此方可谓之有墨。若笔笔蘸墨,字字蘸墨,我们称之为无墨。

四是章法。章法除了传统的分行布白之外,通篇要顺,没有障碍,没有闯公堂大闹的,没有打横炮的,顺则气贯.反之则认为不顺,不顺就不是好的章法,就要丢分。

这四点是继承书法本体技法上的标准。由于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有其相对的性,尤其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形式即是内容,所以其继承性更明显,传统的经典的形式和技巧,必然成为评委评审标准的重要依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信念,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 教学要求与重点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要求: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弄清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及中国怎样一步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专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要求:阐述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阐述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阐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认识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激发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拼搏创新。

教学重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激发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第二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要求:了解近代中国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明晰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专题 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教学要求:阐明中国进行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阐述辛亥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理解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和富强问题,它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教学重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辛亥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要求: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说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理解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阐明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中国才能赢得民族和人民。

教学重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命运。

第四专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国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中国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党的创建及其意义;中国党成立后中国呈现出的新面貌。

第五专题 中国的新道路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党人对中国道路的顽强探索;认识党要领导人民赢得斗争的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弄清中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

教学重点:建立统治;中国党在大失败后的英勇斗争及对中国新道路的探索;红军反“围剿”斗争;长征和长征精神.

第六专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要求:阐明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认识中国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重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国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专题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要求:理解中国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领会“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

教学重点:中国党在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努力;政权的迅速崩溃;中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及面临的严重困难;明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及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专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了解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反映的历史必然性;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

程,认清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意义;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反映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九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要求: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20年的历史发展,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党的路线;“大跃进”和“文化大”的严重错误及纠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第十专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在中国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科学评价思想;“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 教学课时分配

专 题 内 容 讲授 实践 作业 学时数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第一专题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专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专题 辛亥与君主制度的终结 2 1 3

中编综述 翻来覆地的三十年 1 1

第四专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2

第五专题 中国的新道路 2 1 3

第六专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 1 3

第七专题 为新中国而奋斗 3 3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 1

第八专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1 3

第九专题 社会主义建议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1 3

第十专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 1 4

开 卷 考 试 2 2

合 计 26 6 2 34

二、 学习成绩评定

总分100分,由平时纪律、实践和作业、课终开卷考试三项组成.平时纪律占20%,实践和平时作业占30%,课终开卷考试占50%。

三、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问题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

马克思:《中国和欧州》、《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列宁:《对华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

:《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国和中国党》、《反对本本主义》、《论人民民主专政》、《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土地法大纲》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