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植物造景浅析 崔晓洋 、 (两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 从校区内植物造景与场地功能相适宜的角度出发,对川大望江校区的植物造景的特征进行 分析,提炼各个功能区植物造景的特征并找到植物造景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和对策,以便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塑造校区内舒适宜人、安静惬意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植物造景;场地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Tu一80 四JII大学地处中同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 都,有望江、华两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70 hm 。校舍 建筑面积308×10 n-i。本文研究的望江校区,由原四川大学 【文献标识码】A I 区主人口,植物配置也受到足够的重视。北门正对行政办公 大楼,中间设花坛(红花槛木+卡十鹃、女贞+橙木、金叶女贞 +美人蕉等多个灌木组团),两边荷塘、绿地对称分布,植物 配置合理、丰富;主人口两侧(黄角树+八角金盘+草坪)、门 口标示牌(红花橙木+女贞+一串红+紫鸭跖草+吉祥草 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成,于1896年落成,历经100多年 的历史。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在植物造景上尊重造景的基本原则 等)等处都采用规则对称、简洁大方的配置形式,既能烘托校 门庄重、威严的形象,又不缺彩叶和花卉的点缀,形成庄重而 不失活泼、规则而不呆板的整体形象。 2.2教学科研区 和手法,发挥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结合场地的功能特征,基 本塑造了一个特点鲜明的校同植物景观环境。 1校园植物造景的总体概况 从望江校区的规划布局上看,校园的规划基本呈规则式 块状分布,道路呈“井”字形布局,而建筑则呈现出密度不大、 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重点,突 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 趣味应该是该区的主要特点。在望江校区,教学区以行政办 公大楼为中心,各个教学楼集中分布在校区的东西两侧,形 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教研组团。 高层较少、古建保存完好的特点。就植物配置上来看,虽历 经岁月的沧桑和人为的改善,但校区内的植物造景现状仍能 体现着初始设计的理念——“朴实适用、经济实惠、景观长 久”的造景特点。绿树成荫、大树繁茂的景象处处可见,这也 充分体现着百年老校的形象。 其植物配置的特点为以各个建筑体为中心,四周集中绿 化,形成每栋建筑都处于一块绿地的包围当中的特点,尤其 是物理馆、化学馆、校史展馆、行政办公楼、公共管理学院等 总体上说,望江校区的植物配置整体合理、特点突 。 但仍存在局部或是细节的不足。 几栋古建风格的教学楼周围,或是高大乔木林 ,树下草坪, 配以休憩的石制椅凳,学生 五成群或独坐,陶冶身心;或是 采用四周绿篱围合,中间草坪加小乔的配置方式,简洁大方。 在相对新建的综合教学楼、研究生院大楼周围,更有各种观 花草灌木点缀其中,与前者对比成趣,生动富有活力。 2各个功能区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造景和场地功能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在关 系,场地功能决定着造景的特点,而造景的景观效果又影响 整体说,新建建筑四周的植物景观,多采用61然式的种 植物造景手法,也加入了彩叶色llttJ',乔木的应用,更重视植 物群落的搭配和组合,而老建筑四周的植物造景更显简洁古 朴,和建筑风格相互映衬。总之,两者各具特色,完全满足教 研区的场地功能,只是在老建筑四周,植物配置的层次和种 类丰富程度上稍显不足。 2.3休闲娱乐区 着场地功能的发挥。合理的植物景观能使场地功能得以更 充分的发挥,而糟糕的植物造景则会影响场地的使用功能。 为了更充分的研究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本文将望江校 区分为以下6个不同的功能场地,结合各个场地的功能对植 物造景进行分析。 2.1入口区 形象展示、交通的中心、规划设计的中心恐怕是对大门 人口的一个集中描述。除了可以做广场、喷泉、雕塑之外,植 物的配置应该是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 休闲游乐rx=主要满足校园师生们日常生活的娱乐休闲 活动的要求,在望江校区内,主要包括三个水体景观以及荷 花池周边的区域,具体有双荷池、荷花池、钟亭及教研Ⅸ内林 下的各种活动空间。 就望江校区而言,校区分东西南北四个入口,都设有小 型的广场来满足交通、形象展示的功能要求,而其植物的配 置则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南门的处理更是受用地、61然因 素等条件的,种植基本没有;东门和西门的种植情况也 相对薄弱,从绿化量和丰富度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北门是校 [定稿日期]2011—03—16 [作者简介]崔晓洋(1983~),男,硕士研究生。 62 四川建筑第31卷6期201 1.12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其主要特点是:水体都是规则的几何形(双荷池更是左 右对称布局),绿化则以水体为中心,水中以荷花、睡莲作为 主要景观植物,四周展开乔木为主、小乔花卉点缀的种植方 式,配以相应的休憩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以垂 是校区内植物配置质量最差的一个区域。 3 总 结 3.1存在的问题 柳为主,创造充分的林下空间,各种乔木散乱种植,少量灌花 的合理点缀,突出了休闲的主题。 总体说,植物配置相对合理,和场地功能结合紧密,但是 由于管理或者人为的其他原因,植物生长状况不是很好,植 物配置的丰富度上有待改良。 2.4体育活动区 望江校 在其植物造景相对较好的整体形象下,还存在 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校同植物造景整体特色不够突【{J,各个功能区的植 物景观参差不齐。老建筑区和新建筑区的植物配置手段有 很大差别,没有形成统一或相互补充的过渡景观。另外,整 个校区内部植物造景在各个功能区的差异较大,教研区和休 闲区等植物配置相对完备,而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尤其是教 职丁生活区的植物景观问题严重。 运动区的种植设计应该和运动场可能产生噪音、尘土等 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同时也不必做过多的种植,以免影响 通风和采光。望江校区内,体育活动区主要由j个运动场、 一(2)花卉和色叶等欣赏性植物景观不足,植物配置的群 落组合及树种的丰富程度较为匮乏,尤其是藤本植物的垂直 绿化、水生植物的运用较少。 (3)植物造景后的管理问题十分突出。杂草横生、垃圾 个体育馆、一个网球场和一个篮球场组成,分散布局,满足 体育运动区植物配置的特点表现为:在场地四周用树 师生体育活动的要求。 阵、列植、嗣合等方式,按照各个场地的不同功能,形成相互 分离又相互呼应的整体效果。但是,网球场、篮球场周同绿 乱丢以及教_T生活区的乱搭建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植物景 观效果的发挥。 3.2问题的成因分析 化过少,不能满足隔音、滞尘以及纳凉休息等基本功能的 要求。 2.5学生生活区 (1)植物造景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可以说是前人的认识 不足的历史问题,这也是造成校区内植物造景参差不齐的主 要原因。 在大学校园里,宿舍应该是一个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生 活场所,从而绿化设计也同样变得愈加重要。这里不同于其 他区域,需要更多的相应服务设施和场地,植物配置更要富 于多样变化才能满足不同的要求。 就望江校区而言,学生生活区由北冈、南园、东园组成, 分别位于校区内的北、南、东方向上,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但 (2)校区植物造景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投入的不足。 (3)没能把握时机和采用合理的改善手段和有效的管理 方法。 3.3对策和建议 (1)统一规划思想,完成校园植物造景总体规划理念,力 保植物造景与校园功能的协调统一。望江校区应采用尊重 古朴风格的同时,利用现代植物造景的方法手段完善自己的 北园呈建筑围合形成以庭院的方式布局,而南园和东园则是 各栋宿舍楼平行分布的方式。 学生生活区植物配置的特点表现为:东南两园区域内建 筑面积较大,人口相对较为集中,而种植绿化校区内较为薄 校区新建部分,要重视古今景观之间过渡处理,既有古建古 木的历史名校风貌,又不失新型建筑和现代植物造景的当代 综合大学的风格。 弱,贴近建筑处种植绿篱、矮灌和小乔木,基本没有大乔,也 没有形成丰富的植物配置层次,虽然植物配置的整齐统一, (2)加强对植物造景的重视,充分利用现代植物造景的 方法和手段,协调周边的环境,着重烘托校园的主要景观的 同时,要加强不足之处的改善,使其尽善尽美。 (3)丰富植物造景的种类,强化植物群落造景的应用。 也有乔灌草的结合,但绿化空间有限,且基本没有形成植物 群落。而北园则利用自己独特的环抱式布局的特点,在中心 空地做了合理的种植,利用法桐、小叶榕的枝下空间,放置休 憩设施,空处配以龙爪槐、枇杷、小广玉兰等,形成幽静、舒适 可以合理引进各种花卉(时令花卉、珍珠梅、木槿、木芙蓉等) 以及疼被植物(紫藤、七里香、凌霄、木香、油麻藤等)来丰富 的休憩空间,形成了相对完善植物景观。 2.6教职工生活区 和弥补校园景观和垂直绿化的欠缺,能短期内给校园增添美 丽的色彩和绿化的效果;还可以根据现代植物造景的群落配 置手法,合理结合校区内林下空间、正在改造或待建的绿化 南于教职工生活区的使用人群是教职工以及教职丁的 家属,所以其景观环境也不同于其他功能区,需要更为幽静、 轻松和各种设施完善的场所。 在校区内,教职工居住区包括从东门至南门的l0多个 小住宅区,共和村、十四宿舍、华西新村、铮楼、东风楼、南园、 花园南北同、向阳村、绿杨村等。 空间,加强乔木+小乔+灌木+花卉+地被的群落式配置, 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4)加强管理。特别是象望江这样的老校区,管理问题 是植物造景的重要问题,克服校区内杂草横生、乱搭建、乱停 放等现实问题,校区内的景观将会提高一个层次,还要加强 对植物的各种养护,为植物生长提供充分的营养和空间,才 能最终达到植物造景的目的,“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这是对 植物造景的合理总结。 其特点表现为: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大,多为平行布 局,大多于落成于二三十年以前,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 乱搭乱建、车辆乱停放、垃圾的乱堆积等现象比较严重。就 其植物配置来看,虽然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绿化空间小, 没有统一化的规划设计,后期管理不善等情况比较突出,也 4结束语 高校植物造景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下转第65页) 四川建筑第31卷6期201 1.12 63 聚点,厅内需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和视野。 4建筑风格的地方性 住宅风格是指居住环境的空间组织和住宅建筑的造型、 2.3厨卫的设计在住宅户型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厨房内应有足够的操作面积和贮存空间,合理布置管线 以保证空间的完整性。厨房由于有家人提着菜篮或拿着垃 圾进出,应使其靠近入户花同,方便进出。厨房与餐厅要紧 邻,以方便端上菜肴和搬出餐具。厨房要尽量为成套厨房设 备进入厨房创造条件。厨房应设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卫生 立面、细部处理的总和,它和住宅存在的自然、人文、生活和文 化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忽视这些密切相关的因素,创造住宅风 格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 文化传统、居民习俗、地理气象等因素。建筑特色应寻找当地 间应按厕位、脸盆、浴缸或淋浴等设备考虑,在有条件时宦浴 J9=1Ij分离。面积许可时宜设置双卫,一个公用,另一个与主卧 配合供主人专用。卫生问的开门应避免对着客厅和餐厅。 在厨卫设计中尽量做到明厨明卫,通风良好。 建筑文化的内涵,吸取合理的建筑装饰节点符号与色彩,创造 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风格。 5无障碍设计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不期而至。鉴于我国进入老龄化 3住宅的室内物理环境 社会的特殊情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努力创造一种 人的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内渡过的,因此室 充满自力、自信、健康、向上的老年区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 内的物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在住宅设 而紧迫的任务。高层及中高层住宅,每50套住房宜设两套 计中应重视噪音和通风两个方面。 符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碍住房套型。如住宅出入口设置 3.1降噪及隔声 无障碍坡道,注意扶手高度850 mm;公共卫生间的残卫设置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住宅建筑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喧 呼叫按钮的设置;门厅、候梯厅、公共走道等都应满足无障碍 闹,长期生活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中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 设计的要求。高层及中高层住宅应设计无障碍电梯。 此住宅内部房间的布局和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对 6节能设计 于保持室内安静非常重要。在平面布置上尽量让卧室、书房 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 等远离噪声源,尽量使用高隔声量的外墙和外窗,这样可以 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 大大降低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 在现代住宅建筑中,建筑物内部常常配置了许多机械设 能耗,提高用能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设计与当代环 备,例如:电梯、水泵、风机等。这些设备的设置为居住者生 保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如各种替代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 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产生了噪声源。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 热等的利用;各种新型围护材料和节水节电设备的使用等。 注意隔振减噪,如: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如受 条件需要紧邻布置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 7结束语 施。管道井、水泵房、风机房应采取有效地隔声措施。水泵、 住宅应是一个精细设计的作品。设计师一定要深入了 风机应采取减振措施。 解居住者的生活习惯,顺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仔细研究住宅 3.2保证住宅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 的布局,斟酌每个细节,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的适宜人 人人都希望在居室内就能够享受明媚的阳光。阳光不 们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的人性化住宅精品。 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还能给人们带来好心情。因此在规划和 设计住宅时应该尽量保持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建筑物 参考文献 之间相对位置合理,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住宅 户内门窗位置开启应合理,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良好的通 [1]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 风对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GB 50096—1999(2003年版)住宅设计规范[s] [3] 汤晓岚.住宅的适应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74—75 ! ’ 不 . 矫 不 不 乖 不 不 ! 不 ! (上接第63页) 但同样受到自然生态和人为设计等因素的 [2]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3 和影响,我们只有充分结合场地的功能,合理利用景观 3]梁永基,王莲清.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设计的各种手法和原则,才能创造出高效、宜人的景观环境, 社,2000(12) 与此同时,行之有效的管理投入和方法也十分重要。 [4] 吴涤新,何乃深.园林植物景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 参考文献 [5] 瞿辉.园林植物配置[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白艳萍.南京名校老校区室外环境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学.2006 四川建筑第31卷6期201 1.1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