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
作者:孙 玲 许宁宁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4期
孙 玲 许宁宁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20)
【摘 要】唐山作为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放缓,因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而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唐山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唐山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0 引言
唐山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依靠资源建立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唐山产业结构历经多年调整,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产业链条层次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
1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产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78~1991年是三次产业的快速调整期,第一产业波动明显,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92~2002年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期,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增幅明显,第三产业平稳发展;2003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重化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第一产业降幅最为明显(参见图1)。
1.1 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91年)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逐渐由重工业向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倾斜,同时受到1976年大地震的影响,唐山经济一直处于恢复建设时期,1986年以后才得到快速发展。受到地区内外环境的影响,第二产业占比迅速下降,由1978年的59.46%下降到1991年的42.71%,第二产业内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纺织、服装、陶瓷等轻工业以及机械制造等基础行业发展较快。1991年,在乡及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同比上年增长15.5%,快于重工业1.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为32.8:67.2。
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了第三产业,大批劳动力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人员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员比重上升,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3.4%上升到1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迅速提升,由1978年的11.82%上升到1991年的33.93%,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并达到历史最高点。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和金融业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1.2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时期(1992~2002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工业结构由消费品、原材料工业为主向重加工工业为主转变,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得到发展和加强。这一时期,唐山第二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占GDP比重由1992年的45.95%增长到2002年的51.74%。受投资需求增长拉动的影响,建设投资类产品较多的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的发展,至2002年,轻重工业比例为
14.1:85.9,重工业化结构趋势更加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水泥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成为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57.1%。
第三产业出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占GDP比重由1992年的32.43%下降到1995年的28.05%后上升至2002年的31.29%。其中,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在公路运输中,高速客运和快速货运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交通运输业新的增长点。水路运输发展迅速,京唐港建设发展加快。但现代服务业、金融、科研等部门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1.3 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以后)
2003年以后在扩大内需的刺激作用下,国内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钢铁、机械、建材等中间投资品行业和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唐山抓住宏观经济需求迅速扩张的有利时机,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立足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对钢铁、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拉动第二产业整体实现了快速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3的55.2%上升到2012年的62.86%。其中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比例由2003年的10.5:.5发展到2012年的3.42:96.58。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炼焦、电力等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产业发展稳中有升,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3年的29.84%增加到2012年的31.7%,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比重依然偏低,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唐山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合理开发耕地资源,利用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发展规模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强调“耕地动态总量平衡”,既要保护耕地总量,又要提高耕地质量;全面实施有机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来降低农作物投入;优化农业产品种植结构,推进旱作高效农业建设,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并加大农村新能源开发力度,通过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炉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业。采取农业园区果品观光采摘、休闲垂钓、旅游休闲观光等多种形式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2.2 构建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及社会环境,作为资源型城市,唐山工业发展正受到日趋强化的资源约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建立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对“双高”企业的监管治理,对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对现有企业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改造,对新上项目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二是推进区域循环发展模式,依托经济开发区,按照“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理念,通过循环项目带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如南堡开发区以三友集团作为区内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采用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反馈式经济运行方式,并引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实现产业延伸的同时实现了海洋化工产业的循环发展;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大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赢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长效的发展机制。
2.3 促进商业聚集区建设
商业聚集是指在空间范围内具有相互联系的商业企业集聚经营,这一产业集聚现象会优化消费和经商环境,提高商业的专业化程度。目前唐山商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整体竞争实力,同时的规划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商业资源难以进行有效整合,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针对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商业建设,总揽全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出台相关措施,规范商业聚集区的运营与发展;二是建立商贸服务网络,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特色商业聚集区;三是发展大型服务企业,引导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入驻唐山,引进、培养优秀的商业人才,通过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拉动区域内部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红,刘兆德,陈素青.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9,29(1):49-53.
[2]王晶.后危机时代地方的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4):115-117.
[3]牛桂敏.对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经济,2010,(3):28-30.
[4]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