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古民居,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它距国家旅游度假区仅8公里。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十二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下梅现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
邹氏祠堂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由邹氏茂章、英章史弟合资修建。祠门以幔亭造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传统,特饰有“木本”、“水源”这篆刻书法两幅,意即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祠门前设有拴马石,抱鼓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祠内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为伦理、宗法、生活情趣。其风火墙为双波造型,气势宏阔。祠内备有宴会设备、祭坛,由于期间毁坏严重,现已不存。
邹氏大夫第位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两厢的隔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 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达理巷位于下梅北街方宅门,紧靠方宅“参军第”。该巷约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时下梅首富邹茂章的后裔建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方氏在塞外镇守边关,有军士阵亡,为忠烈门第,其眷属家贫,邹家念方家有功,常资助银两抚恤。方家感激,遂作出让墙之举。邹家开了后门,依傍方家东边风火墙造巷10余丈,耗银数百两。此巷后被 美称为“达理巷”,寓“通情达理”之意。
施政堂位于邹氏大夫第右,为二厅三进结构,内有书阁、花圃,还保存广式古家俱如罗汉椅、清代风格的木床等,其精雕细刻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清乾隆间四大学士之一,时为朝廷军机大臣的王杰亲为书题的“施政堂”匾额悬挂堂上,至今保存完好。 闺秀楼位于下梅北街邹家,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此楼结构精巧,为双层楼面:底层木板饰以花纹;上铺方砖,图案整洁。吊顶装饰精美木刻图案,四壁雕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 儒学正堂位于下梅北街,为二厅三进建筑,因屋主陈镛获候补儒学正堂,制匾悬于大厅,光耀门第,乡人称其府第为“儒学正堂”,宅内设私塾,上厅有赏月楼等附属建筑。目前宅内还保留多张半月型 木桌。陈镛获第一名贡元,候选儒学正堂的捷报历经百年,至今还贴在屋内墙壁上,文曰“贵府陈老爷名镛,奉旨乡荐以五经中式第一名贡元,咨吏部候选儒学正堂”,“儒学正堂”的匾额也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