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来源:华佗养生网
第3卷第3期 2011年3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1.3 NO.3 Mar.20l1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李颖,汤瑞林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 ̄0OO4) 摘要: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 后,分析了意泉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 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诗;西方意象派;情感 中图分类号:I-1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1)03—0114—03 “意象”传达文化,体现审美,是构成诗歌语言的最生 动美丽的部分,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意象 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然而“意象”一词的内涵在中西诗 学界却颇具争议。意象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运用已有悠 久历史。在古汉语中“意”、“象”二字是可分开表达含义 的,“意”谓之“含义、意义”(meaning,idea),“象”谓之“形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次盖驭文之首 术,谋篇之大端。”… 根据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具体的物象来源于自然与生 活,它们能让诗人产生创造性的联想。诗人的内在情感 “意”由外在事物“象”所承载,并通过“言”的方式传达出 美学意境。 (一)“意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象、形状、意象”(appearance,shape,image),古诗人通过形 象传达所想之意、所表之情。而在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 中,“意象”一词多被译为“image”,从《周易>的诠释来看, image是无法完全传达中文词语“意象”的暗示与联想的。 据记载,《周易・系辞上》是我国提出意象理论最早的 哲学著作,它奠定了我国意象理论的基本模式。书中阐述 了“言”(words)、“象”(image)、“意”(mind)三者之间的联 系:“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一中国诗学中的“意象”理论 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 尽其言。” 这里所说的“立象”是指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 万事万物而取象设立的八种卦象,“尽意”即尽“圣人之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研究方面做 出了卓越成绩,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有人把意象看作 一种思维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美学概念。《辞海》对 意”,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言”是人类通过文字的形 式将思想记录下来的结果。这里所说的“意”(主观思维) 与“象”(外界客观万物)的结合虽与诗歌的意象理论有相 通之处,却不能等同于本文所讨论的“古诗意象”,因为它 “意象”的概念做了如下阐释: (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 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学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 象’’【”。 们还没有传达出诗歌意象的文学理论价值。 曹魏时代王弼(226—249)的哲学著作《周易略例・明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 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 酌情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 象篇》进一步阐述了“意象言”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 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英若言。言生于 收稿日期:2010—10—1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024) 作者简介:李114 颖(1981一),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英翻译研究。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 尽,象以言著。” 这里所说的“象”虽仍为卦象,但作者由 意获得象,借言表达象的思想正是诗歌的构思创作过程。 可见,此著作为诗歌意象理论的孕育创造了哲学基础。 首次将“意象”运用于诗论,并上升为文学艺术理论的 是指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意象不借用任何连词而排放在 一起,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如自居易的《长恨歌》中“玉容 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相比之下,意象的“集合” 关系结构更为简单,即几个意象不借用任何动词或句法符 号而排放在一起,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标题,五个名 词的集合生动的展现了当时寂静的场景与诗人孤单的心 境。美国学者James uu评价中国古诗意象的巧妙在于它 们能唤起情感上的联想和更丰富的诗歌意境 。 (三)意象的表现手法 是南朝梁代刘勰(465—520)的《文心雕龙・神思》:“独照 之匠,窥意象而运斤。”[4 同时,刘勰对“意”与“象”之间关 系的阐述促使了意象理论的产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 帷制胜。”-4 意象理论在唐朝时期逐渐成熟。诗人王昌龄(698— 756)在他的《诗格》中提出“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唐 朝后期的文学批评家司空图(837—908)在《二十四诗品》 中提出了“意象的象征性”说法。到宋、元、明、清时期,意 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些学者详细的研究了 “意”与“象”的辩证关系。著名学者胡应膦(1551—1602) 指出,古诗精华在于意象的安排上。 从以上简述可见意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中 的重要性。它传达的不仅是文学深意,还蕴含着审美情 感,这些在意象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意象的表达形式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的表达形式直 接影响着诗歌的好坏。意象作为一种美学创作,对其组合 原则的研究非常有利于了解中国古诗的美学特征,对意象 翻译方法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 有些诗歌全篇仅通过单一意象来唤起读者的特定情 感,如在《相思》中,王维只用了“红豆”这一个意象来表达 思念之情。但大多数诗歌都是几个意象的组合,它们通过 不同的组合形式来传达美学、生命与情感。意象的表达形 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从属与并列。所谓“从属”即一首古诗 中有一个中心意象,其他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服务于中心意 象并相互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 月春风似剪刀。”“柳”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第一句中通过 “碧玉”和“绿丝绦”这两个静态意象描述柳的密与顺的形 态,第二句全句通过动态意象传达柳的细与齐的形态。 意象组合的并列关系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并置(jux. taposition)、重叠(superposition)、集合(assemblage)。并置 是指将相关的意象以并行、比较或对照的形式组合在一 起,句法结构清晰,细节描述很容易让读者与诗人产生共 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就属于这种形 式,“酒肉臭”与“冻死骨”这两个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出当时的穷富差距。重叠 《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六要素对中国古典文 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中国古诗创作中广为运用,主要由意象来体现。“赋” 是一种铺陈直述的表现手法,诗人可将已经承载了他们心 意的物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来营造或烘托一种意境,有时也 会用完全相反的意象来衬托诗人当时的心境。杜甫的《绝 句》就是用赋的手法正反叙述以衬托诗人真实思想的典型 例子。“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 年。”前句的“江碧”、“山青”等一系列意象展现出一片生机 盎然的春景,令人愉悦,而后句的悲哀与思乡才是杜甫创 作这首诗歌的真实意图。“比”即打比方,是指诗人将自己 的情感通过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法寄托于其他事物上,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一句中“青 丝”与“雪”就是诗人李白借“咏发”咏叹岁月流逝、人生苦 短,寄寓作者悲愤抑郁之情。“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的表现手法,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兴”的特点是 “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如刘禹锡的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 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旬句是景,却无景不融合 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意象在中国古诗艺术中的功能 诗歌是人类语言与思想的精华,而中国古诗的魅力在 于它对意象的充分运用,这也是意象在中国古诗艺术中发 挥的最主要功能。翁显良评价中国古诗的本色“一不在于 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温 庭筠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短短一句包含了六 个意象,排列松散且在字面上没有一个与思乡有关,其实 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传达出了诗人忧郁的情绪。“言征实 则寡余味也,情直至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 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廷相),所以中 国古诗中的杰出者必定运用了生动的意象。 展现诗人的艺术创作风格是意象的另一功能。如浪 漫主义的李白总是用阔海、碧天、大鹏、美酒、明月、黄河、英 雄等意象,而现实主义的杜甫却喜欢用战车、茅屋、戎关、 l15 灰发、病马、孤舟等意象。 二西方诗学中的“意象”理论 “意象”这一创作手法在中国诗学中的运用早西方约 1300年。与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相比,西方美学、文 论中的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 直接反映。 (一)西方“意象”理论的演变 西方“意象”最早见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 —1797)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但这里的“意 象”相当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且博克排斥诗中有意象。真 正倡导诗歌意象且作出深刻论述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康 德(1724—1804)所著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审美意 象”指出,“意象”是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是理性观 念最完美的感性形象,能把既定的理性观念在可能范围内 最充分的显现出来;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以有限的想 象表达无穷的理性内容,并引起有关思考,使人感觉到超 越自然的自由。这些内涵是就艺术作品的整体形象 而言的,与我国诗学的“意境”所指更为接近。我国诗学的 “意象”多指构成意境的单位,常为一字、一词,而不是 全篇。 (二)西方意象派 20世纪初,英美诗坛出现了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 它的产生最初是对当代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当时传统 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 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以凝练的意象和 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创作的主张。意象派诗特别强调 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庞德著名的“意象说”}“一个意象是 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活体”【6】,对英美 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象主义的诗歌理论恰恰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创作范例。庞德认为中 国古诗完全沉浸在意象中,是意象派学习的典范,于是将 1l6 目光投向中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狂热爱好者和主要介 绍者,他1916年翻译的<华夏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方意象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也对“意象”的认识有着 一些评论:艾略特认为,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 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 不是修饰成分,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认为,意 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 象征。由上可以看出,西方意象派的“意象”主要靠直觉, 排斥理念与情感,这与我国古典诗学中“意象”的情景交 融、情理相契是不相统一的。 三结语 中西诗歌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研 究与了解“意象”理论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有助于中 外译者翻译中国古诗时正确的传达诗歌意境与诗人真实 的创作意图,以此弘扬中国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第五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0.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 工业出版社,2007. [3]李东琴.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渊源简论[J].井冈 山师范学院学报,20O4(25):23—25. [4]uu Xie.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5]Liu James JY. eArtofChinesePoetry[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2. [6]庞德.回顾[C]//(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朱正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