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专利号 ZL
200720190166.X
[51]Int.CI.
E01D 21/10 (2006.01)
[45]授权公告日2008年10月8日[22]申请日2007.11.15[21]申请号200720190166.X
[73]专利权人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100024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周家井大院[72]设计人朱金坤 连佳机 王冬恒
[11]授权公告号CN 201128884Y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燕力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该加载预压装置与悬伸固定在桥墩上的挂篮一端下方连接,该加载预压装置包括有拉伸机和第一拉力筋,所述拉伸机固设于桥墩旁一试验台上,第一拉力筋下端穿入拉伸机轴心的穿心孔道并固定,第一拉力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挂篮的悬臂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替代现有的用水箱或沙袋加载预压装置,因此可以克服现有加载预压结构中各项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加载和卸载时间短,操作简单,不用较长时间准备,试验简便迅速;且不必投入其它设备,试验成本低;当发现问题时,可及时卸载,不易发生安全事故。
200720190166.X
权 利 要 求 书
第1/1页
1、一种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该加载预压装置与悬伸固定在桥墩上的挂篮一端下方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加载预压装置包括有拉伸机和第一拉力筋,所述拉伸机固设于桥墩旁一试验台上,第一拉力筋下端穿入拉伸机轴心的穿心孔道并固定,第一拉力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挂篮的悬臂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挂篮的悬臂端下方与试验台之间并排设置多个所述加载预压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载预压装置等间距均匀设置在所述挂篮的悬臂端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机为一穿心式油压千斤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固定在一反力梁下侧,所述反力梁两端分别由两条第二拉力筋与所述试验台连接;所述第一拉力筋的下端穿过所述反力梁和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轴心的穿心孔道并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梁由两个I字钢相对焊接构成,在焊缝线上间距设有三个用来穿入所述第一和第二拉力筋的圆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台为桥台、承台、岸边梁或为配重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的容许荷载不小于120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力筋为Φ32精轧螺纹钢。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力筋为Φ32精轧螺纹钢。
2
200720190166.X
说 明 书
第1/5页
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桥梁建筑施工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桥梁梁体悬臂浇注时所用挂篮的加载预压装置。 背景技术
挂篮拼装完毕后,为验证挂篮的可靠性和消除其非弹性变形,测出挂篮在不同荷载下的实际变形量,以便在绕度控制中修正立模标高,必须在第一次使用前对挂篮进行试压。常用的试压方法有水箱法和沙袋法。即在挂篮的前端下方,设置一组水箱(或沙袋),随后按设计要求逐步注水(加沙)、放水(减沙),反复几次,使之达到消除非弹性变形和测出弹性变形量。使用这些方法进行预压,有如下缺陷:
1)注水量(或加沙量)大。试压试验往往需要上百吨的水量(或沙量),增加了试验准备工作的难度,同时操作上也存在不安全隐患。 2)试验时间长。注水、放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使试验不够便捷迅速。 3)试验费用投入大。需要投入大容量水箱等设备,不够经济。 4)试验中发现问题时,卸载时间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挂篮加载预压装置,来克服上述预压装置及方法的缺陷。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即采用千斤顶高强钢筋加力法,进行加压。高强钢筋锚固于底篮横梁、反力梁及试验台上。按照结构施加的最大荷载分布情况计算值换算出相应的拉力值,用千斤顶逐
3
200720190166.X说 明 书 第2/5页
级施加拉力,同时记录力与位移的关系,并根据试验测出的结果,绘制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求出挂篮弹性和非弹性变形,以便在施工中对模板标高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该加载预压装置与悬伸固定在桥墩上的挂篮一端下方连接,该加载预压装置包括有拉伸机和第一拉力筋,所述拉伸机固设于桥墩旁一试验台上,第一拉力筋下端穿入拉伸机轴心的穿心孔道并固定,第一拉力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挂篮的悬臂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挂篮的悬臂端下方与试验台之间并排设置多个所述加载预压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加载预压装置等间距均匀设置在所述挂篮的悬臂端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拉伸机为一穿心式油压千斤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固定在一反力梁下侧,所述反力梁两端分别由两条第二拉力筋与所述试验台连接;所述第一拉力筋的下端穿过所述反力梁和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轴心的穿心孔道并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力梁由两个I字钢相对焊接构成,在焊缝线上间距设有三个用来穿入所述第一和第二拉力筋的圆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试验台为桥台、承台、岸边梁或为配重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的容许荷载不小于120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拉力筋为Φ32精轧螺纹钢。
4
200720190166.X说 明 书 第3/5页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替代现有的用水箱或沙袋加载预压装置,因此可以克服现有结构中各项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加载和卸载时间短,操作简单,不用较长时间准备,试验简便迅速;且不必投入其它设备,试验成本低;当发现问题时,可及时卸载,不易发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设置于挂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反力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挂篮为现有装置,该挂篮包括有主纵横梁、行走系统及底蓝等结构;该挂篮内设置有桥梁模板,在施工时,位于桥墩上方的0号块浇注完成后,即采用挂篮进行1号块的悬浇施工;此时,所述挂篮后部由后锚固件固定在墩柱上或者固定在0号块上,挂篮的前部悬伸出墩柱;为了保证挂篮结构的可靠性和了解挂篮施工中的弹性变形,以及消除挂篮的非弹性变形,在使用前必须对挂篮进行预压。
与现有施工方法不同的是,在所述挂篮前部的悬臂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1。如图1、图2、图3所示,该加载预压装置1包括有拉伸机10和第一拉力筋12,所述拉伸机10固设于桥墩旁的一试验台2
5
200720190166.X说 明 书 第4/5页
上,第一拉力筋12下端穿入拉伸机10轴心的穿心孔道(图中未示出)并固定,第一拉力筋12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挂篮3的悬臂端31(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挂篮3前部按结构施用的最大荷载分布情况计算出相应的施加拉力值,通过拉伸机10给挂篮3逐级加载卸载,检查挂篮3安全性,测出挂篮3弹性变形参数并消除非弹性变形,根据测得的数据推算挂篮3在悬浇各时段的竖向位移,以控制悬浇高程。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1替代现有的用水箱或沙袋加载预压装置,因此可以克服现有结构中各项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悬浇挂篮加载预压装置1加载和卸载时间短,操作简单,不用较长时间准备,试验简便迅速;且不必投入其它设备,试验成本低;当发现问题时,可及时卸载,不易发生安全事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拉伸机10为一穿心式油压千斤顶11,该穿心式油压千斤顶的容许荷载不小于120吨;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11固定在一反力梁13下侧,所述反力梁13两端分别由两条第二拉力筋14与所述试验台2连接;所述第一拉力筋12的下端穿过所述反力梁13和所述穿心式油压千斤顶11轴心的穿心孔道(图未示出)并固定。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反力梁13由两个I字钢相对焊接构成,在焊缝线上间距设有三个用来穿入所述第一和第二拉力筋的圆孔131。圆孔131直径为5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试验台可为桥台、承台、岸边梁或为配重物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拉力筋12、14为Φ32精轧螺纹钢。第一拉力筋12上端一段锚固于底篮3的横梁上(如图1、图2所示),第一拉力筋12下端穿过反力梁13中间的预留圆孔131及穿心式油压千斤顶11轴心的穿心孔道和垫片111后,用Φ32的螺母锚固。两侧的第二拉力筋14上端穿过反力梁13两端的预留圆孔131并进行锚固,第二
6
200720190166.X说 明 书 第5/5页
拉力筋14下端锚固于试验台2上(或预埋于试验台2)。
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挂篮3的悬臂端31下方与试验台2之间可并排设置多个所述加载预压装置1;较佳的,是设置四个所述加载预压装置1,该四个加载预压装置1等间距均匀设置在所述挂篮3的悬臂端31下方(如图1所示)。
施加预应力前,对所述千斤顶11及压力表进行配对效验,当千斤顶11使用超过6个月或200次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情况及检修后,应重新进行效验。
试压时,按结构施用的最大荷载分布情况计算值的分级重量进行加载,当所述千斤顶11达到每级荷载时,应固定一段时间,待指针稳定后,测量变形值;卸载时同样测量各级变形值,分级卸载,并测量变形,记录数据。根据试验测出的结果,绘制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求出挂篮3弹性和非弹性变形。
加载时,所述四个千斤顶11必须同时加压,压应力应保持同步,误差控制在5%以内。
每一级加载后,必须及时检查挂篮3的各杆件的连接情况和工作情况,及时作出是否继续加载的判断,如一次加载后情况良好,应反复加载,卸载3-5次,直到非弹性变形全部消除完为止,将试验结果整理出加载测试报告,该弹性变形值及非弹性变形值的测量结果用于指导施工,以便在施工中对模板标高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
200720190166.X
说 明 书 附 图
第1/3页
图1
8
200720190166.X说 明 书 附 图 第2/3页
图2
9
200720190166.X
10
说 明 书 附 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