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高校微博舆情传播路径及引导控制

论高校微博舆情传播路径及引导控制

来源:华佗养生网
第l1卷第1O期 2013年1O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1,No.10 0ct.2013 论高校微博舆情传播路径及引导控制 郭 峰 ,刘彩生 (1.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镇江 212003; 2.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镇江校区,江苏镇江摘212004) 要:网络社会中利用微博平台开展舆情引导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项重大而紧急的课题。结合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微博 舆情扩散一舆情高潮一舆情缓解一舆情消亡;舆情萌芽一(舆情缓 舆情演变展开研究,分析舆情演变的二条路径:舆情萌芽解)舆情消亡。与此相应,又提出校园突发事件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培育校园舆情工作队伍,构建校园舆情预警、应对机制 及舆情善后机制等。 关键词:高校;微博;网络舆情;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3)10—0189~03 当今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 下几个方面:传播方式的“碎片化”l_2]、传播过程的互 动性、传播信道的多元化以及传播速度的爆发性。 研究表明,微博网络具有集群性、小世界、高度中心 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乃至价值体系都在逐 渐改变甚至异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人们日益变得敏 感而脆弱,社会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高校也不例外。 近期,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学生被舍友捅死等事件 不断被爆出,舆情一度引起校园恐慌。一时间,诸如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之类的调侃被疯狂转载。而高 校在事后面对微博的传播报导,却缺乏应有的引导 机制与合理的解决方式,致使一些背离事实的 化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信息在微博网络中的传播 效率比其他在线社会网络更高,并且微博信息通过 裂变方式进行传播,速度和广度也远远高于任何一 种传统媒介_3 ]。有人把微博信息传播比作病毒式 的爆发性传播也不无道理。不难看出,微博的信息 传播特点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一 个局部事件,通过微博形成微博舆情之后,在网络上 消息在微博中大量传播。因此,高校如何利用微博 平台有效引导舆情便成为一项重大而紧急的课题。 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给传统媒体和社会带来的冲击。 关于微博舆情生成及扩散情况,目前一些学者 展开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一文等利 一、微博与微博舆情 刘毅将舆情定义为: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 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 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舆情传播对 于社会秩序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当今自媒体时代, 用系统动力学对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 制进行建模分析,对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产生、高涨 原因进行了具体阐述l5]。兰月新利用MATLAB数 据仿真,分析模型性质,确定了微博舆情扩散的3个 阶段(舆情潜伏期、舆情扩散期、舆情消退期)及其影 网络舆情借助相关平台又呈现出新的特征。作为网 络平台之一的微博,以其特有的功能与特点正吸引 着更多人报道和关注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在微博 响[6]。金鑫等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微博 的社会网络结构的特点及其对舆情传播的影响 ]。 但是,总揽上述研究,关于校园微博舆情的传播规律 平台中,信息传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 和引导机制的研究,目前则停留在宏观层面,缺 *收稿日期:2013—05—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微博’影响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SJDFDY025),项目负 责人:郭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学院校园文化CIS体系构建及实现策略研究”(12JDSZ3029),项目负责 人:刘彩生。 作者简介:郭峰(1979 ),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l9O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LI.cn 2013年10月 乏舆情形成内在机制与高校环境相结合的跨界深入 探析。 肺结核疫情微博信息传播中,该校某微博达人发出 “学校对肺结核感染学生不管不问”成为大家关注的 焦点。 二、高校微博舆情的传播路径分析 所谓校园舆情,是一定时间内,发生于校园内外 3.舆情高潮一舆情缓解舆情消亡 在压力下,学校高度重视,采取应急措施控 制事态发展和应对外界,舆情得到缓解直至消 亡。在疫情和疫情控制的双重压力之下,学校 立刻成立应急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正面回应 此事,对疫情控制的举措和对感染者的人文关怀也 的被师生关注的焦点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价值 判断和意见态度的综合表现。据有关调查显示,突 发事件是最受关注的校园舆情主题[8]。在当今网络 社会中,任何信息都可能通过微博舆情聚合效应[9] 产生微博围观、微博极化,从而形成舆情危机。因 此,由校园突发事件引发的高校微博舆情需要受到 重视。关于微博舆情的传播路径研究较多,笔者在 参考谢耕耘等的微博舆情4阶段论(舆情形成、舆情 爆发、舆情缓解、舆情平复)[1 和刘金荣微博舆情演 变路径 的基础上,提出校园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 变的路径(图1):舆情萌芽一舆情扩散 舆情高 潮 舆情缓解一舆情消亡。下面结合江苏某高校学 生感染肺结核疫情事件进行阐述。 听众传播 个人微博发布信息 微博达人关注 微博媒体 舆情萌芽)一 —r—/ 积 传统媒体 I微博 极 微博极化 舆情高潮 \ / 舆情扩散)j/: -d 、—一 诉求l回应 t /———、 博弈均衡 ,—、:对 舆情缓解 舆情消亡 图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演变路径 (一)路径一 1.舆情萌芽一舆情扩散 个体通过微博发出信息,广播第一手资讯,构成 原始微博主题内容,经过广大听众散播、领袖关 注以及各大微博媒体的报道,舆情处于初步形成阶 段。2011年12月20日,一条关于“江苏某高校40 多名学生感染肺结核,并开始扩散,感染者增多”的 微博在网络中疯狂转载。这一信息一经发布,即刻 引起校园内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同时也牵动了众多 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神经。微博中对此事件 的“转发”、“评论”推动了信息的传播,网络围观形 成,舆情开始扩散。 2.舆情扩散一舆情高潮 当微博用户在围观中不断披露信息,微博达人 发出权威声音,信息在各种情绪相互感染中聚焦,形 成焦点议题,出现微博极化,推动舆情高潮。在此次 进行实时报道。至此,公众对学校采取的措施和过 程有所了解并感到满意。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微博 舆情也宣告结束。 (二)路径二 舆情萌芽一(舆情缓解)舆情消亡:在舆情形 成初期,高校相关部门敏锐察觉,立即采取应急措 施,加强沟通,发布权威信息,可以迅速缓解舆情,直 至舆情消亡。 三、高校微博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参与的生力军,网络使用率 极高。据笔者调查,82%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网络, 而其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博关注身边时 事,观看视频信息等,而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微 博正在被大学生们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另据相关统 计,在众多信息传播工具中,微博也正在逐步取代传 统媒体成为校园舆情演变的主推手。因此,做好高 校微博舆情引导与控制工作意义重大。 校园微博舆情演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 程,采取应急措施、加强沟通是避免微博围观和微博 极化的有效手段,从而避免舆情爆发,防止由舆情危 机上升为校园公共危机。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 (一)培育高校舆情工作队伍 高校内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应对是一个体系化 工程,它需要校内师生的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有序 管理,才能保证队伍的高效运行。高校需要建立一 支由网络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人 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 舆情嗅觉、丰富的网络知识、巧妙的网络公关思维能 力,能够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准确预见舆情演变导 向,并能运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时化解潜在的 舆情危机。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有效进行,学校需要 定期或不定期加强队伍理论培训与实践模拟训练, 第11卷第lo期 郭 峰等:论高校微博舆情传播路径及引导控制 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构建高校微博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1)收 集信息。重点关注校园网站、论坛、QQ群及微博, 及时全面地掌握网络中的信息。(2)分析判断舆情。 在收集到的信息中,发现有苗头的热点,可重点分 析、判断,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舆情软件辅助分析判 断,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预判舆情演变的各种可能。 (3)发出舆情预警。根据综合分析结果,磋商应对策 略。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动态关注事情进展,并 将检测到的最新信息提交舆情监测中心,以便进行 新的舆情预判。 (三)制定校园舆情应对机制 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急指挥中心可 根据事件在学生或社会中有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分 等级采取应对方案。根据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轻度 警情一般可利用传统官方媒体(校园网页、报纸或电 台)或官方微博发布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即可。中度 警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需要与微博意见领袖及时 沟通,在微博中予以适当引导。重度警情则需要高 度重视,抓住舆情处置的“黄金4小时”,全方位采取 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官方信息澄清、微博意见 领袖引导、重点人物沟通、权威数据发布、人文关怀 跟进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坚持以疏导为主,网上网下 共同推进的原则将舆情有效化解。 (四)校园舆情的善后机制 校园舆情处置后,校方应根据突发事件舆情处 置的情况开展评估与反馈,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应急 预案和应急程序,总结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得与失、成 与败。同时,学校还要及时评估舆情事件对学校形 象的影响,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学校形象的 公益活动,增强师生和公众对学校未来的信心¨】 。 总的来说,微博的使用给高校舆情控制工作提 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作为学 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掌握新技术、 分析新形势,预测舆情演变趋向,制定有效的解决方 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7:53—54. E23 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 及其问题探究EJq.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80—83. E3] 田占伟,隋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微博信息传播实证 分析J-J].图书情报工作,2012(8):42—46. E4]高承实,荣星,陈越.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2Ol1(9):66—7o. [5]张一文,齐佳音,马君,等.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 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J].情报杂 志,2010(9):1~6. E6] 兰月新.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扩散规律模型研究EJ].情 报科学,2O13(3):31—34. [7] 金鑫,谢斌,朱建明.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微博网络舆情 传播I-J].吉林大学学报:丁学版,2o12(¥1):271—275. [8] 卢艳荣,李京彬,金天星.大学生舆情热点及其传播规 律研究EJ].教育与职业,2o13(8):165—166. E9]吴闻莺.微博网聚合效应研究——微博围观、微博 极化与微博动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33—136. 1-10]谢耕耘,荣婷.微博生成演变机制和引导策略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l(5):70—74. [11]刘金荣.危机沟通视角下微博舆情演变路径研究[J]. 情报杂志,2012(7):21—24. [12]王江屏,晏妮.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研究EJq.产 业与科技论坛,2011(1):242—243. 责任编辑:唐益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