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及储存这⼏个概念,⽽且经常被混淆。其实,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这个区别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的含义和以后要遇到的零库存概念。
1.库存。库存指的是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这⾥要明确两点:其⼀,物资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产线上,不是在车间⾥,也不是在⾮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是在仓库中;其⼆,物资的停滞状态可能由任何原因引起,⽽不⼀定是某种特殊的停滞。这些原因⼤体有:①能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②被动的各种形态的超储;②完全的积压。
2。储备。物资储备是⼀种有⽬的的储存物资的⾏动,也是这种有⽬的的⾏动和其对象总体的称谓。物资储备的⽬的是保证社会再⽣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所以,物资储备是⼀种能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的的、能动地⽣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物资的暂时停滞,尤其是指在⽣产与再⽣产,⽣产与消费之间的那种暂时停滞。马克思讲的“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产领域直接进⼊消费或个⼈消费,因⽽在这个间歇期间处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储备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6l页)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第⼀,库存明确了停滞的位置,⽽储备这种停滞所处的地理位置远⽐库存⼴泛得多,储备的位置可能在⽣产及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中的储备,也可能是其它形式的储备;第⼆,储备是有⽬的的、能动的、主动的⾏动,⽽库存有可能不是有⽬的的,有可能完全是盲⽬的。
3.储存。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种⼴泛的经济现象,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产品储存是⼀切社会所共有的,即使它不具有商品储备形式这种属于流通过程的产品储备形式,情况也是如此。”(《资本论》第2卷,第140页)。在仟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产加⼯、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这种储存不⼀定在仓库中也不⼀定是有储备的要素,⽽是在任何位置,也有可能永远进⼊不了再⽣产和消费领域。但在⼀般情况下,储存、储备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分的。
上述⼏⽅⾯的问题,是抽象地对于库存、储备、储存的描述,我们所以予以辩证的⽬的,是为了使读者认识物流中的“储存”是⼀个⾮常⼴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就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义的储存概念。
和运输的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的的活动,从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