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区域重点产业协调的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研究

基于区域重点产业协调的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研究

来源:华佗养生网


基于区域重点产业协调的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研究

一、专业建设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专业建设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中高职专业,依靠地方和行业的指导加强中高职专业建设,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布局,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才能保证和促进中高职其他方面的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中高职专业建设衔接的重点方面

第一,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前提。中高职专业衔接,必须首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目标和层次。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一致性体现为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层次上的差别表现为中职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区域产业和企业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产业对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基础。中高职专业建设的

共性是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其个性是强调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对接。中职对接的主要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则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据此建设中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评价体系、资源体系等,从而构建中高职专业之间的衔接以及中高职专业共同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第三,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关键。技能型人才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做好课程衔接需要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协调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制定基于职业岗位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中职课程重基础和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和创新,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第四,教学评价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探索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建设,促进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三、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对中高职营销商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将在10%以上,到2015年将达15万亿元。未

来5年,化工大省江苏将加快提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四大产业之一的石化产业,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石化产业治理整顿和转型升级,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三大特色产业。到2015年,南京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截至2011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7家,从业人员696万人。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化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达69.09%;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均在4%至5%之间。几年来,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从区域经济背景分析,《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江苏省201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并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地区现代服务业及江苏特别是南京化工的发展,必将需要大批服务及化工类贸易人才。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据人才市场统计,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招聘中,市场营销专业招聘人数为68.8万人,

居各专业首位,而市场营销专业求职人数为57.6万人,供求存在11.2万人的缺口。

四、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协调的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衔接的建议

南京地区目前化工类职业院校主要有国家骨干高职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六合职业教育中心校。基于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和营销人才的需要,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衔接。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衔接。一是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中职培养基于经验层次操作型技能人才;高职培养基于策略层次的技术型技能人才。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区域石化和服务产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以及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化工行业企业、商贸协会公司、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探索制定包括中职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服务石化和服务产业的专业定位等内容的营销专业建设标准。注重发挥商业联合会、化工行业企业在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修订完善目前的营销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形成对应职业岗

位、从中职至职业博士研究生的七层5级体系。

第二,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营销专业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和课时数,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利于和高职教育相衔接。就化工类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中职可以把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销售基础、客户服务、渠道与促销等作为核心课程,高职可以把市场分析、营销管理、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等作为核心课程,设计配套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各自设立相关的专门化方向课和化工商务课,这样既体现职业岗位对应,又体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和层次的提升。

第三,教学模式的衔接。目前的“教、学、做”相统一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难以实现营销专业和课程的目标。中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营销职业特点,坚持行动导向、体现做和学的统一。需要探索并推进“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学生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同时体现中高职项目任务的层次及难度;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教服从服务于学,教师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先行自我增进、充实、提炼知识;以学生擅说善说为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衔接。中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质量评

价需要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形成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以及高职参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

第五,教学资源的衔接。注重发挥职教集团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作用,以实现中高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目前江苏省就成立了有化工类职业院校、职教中心与化工企业共50多家理事单位的“江苏化工职教集团”,探索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化工职教集团内中、高职教学体系贯通,并引导和鼓励中高职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共同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构建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化工职教集团内,可以试行中高职教师间定期实行阶段性轮岗、互换,建立商贸营销类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国家骨干院的引领作用,带动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等,弥补中职面临的问题和办学的短板,实现中高职的衔接和共同发展。(【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区域重点产业协调的中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衔接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