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君子画赏析

四君子画赏析

来源:华佗养生网
四

-T-画

杜万峰

赏析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四君子画作为的画科有着自己的审美理念。本文从其产生背景、发展过程、艺术特征、审美

征与美德,竹子的虚心劲节.菊花的隐士风范,兰草的清香脱俗,梅花的凌霜傲雪,文人雅士自比君子者也就雅好清赏。一是情有所寄,也有托物言志之意。

四君子画最早形成为的画科可上溯到北宋时期。并且多是文人画家的手笔。《宣和画谱》在《墨竹叙论》中说:“有的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在于象外者。往往不m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作。”

四君子画是指专以梅、兰、竹、菊为表现对象的传统中国画。中国画的寓性很强。四君子画能成为画科。是与中国社会、哲学、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有着深厚的中国人文情结。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君子。是指品德高尚之人。境界脱俗之流。而竹梅兰菊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是君子的代言者.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君子的特擅此艺。如石锐,记载说他“工于界画楼台。玲珑窈窕,备极华整。加以金碧山水,傅色鲜明。绚烂夺目”。

如文同、苏轼。在北宋时。不独以诗文著称,更以书法、绘画而名于世.为朝野的所重。四君子俩的产生多出于

要素等方面简要阐述。学生和了解四君子画。也是对传

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关键词:

四君子画文人画梅兰竹菊历代名

中国传统文化

文人名士之手,且多自娱抒情之作。文人画家没有生计

上的压力。只以挥洒自娱为务.所以在选材上多以自比清赏之物为主.而梅兰竹菊正是文人的雅好。这些词人墨卿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往往便寄情于其中。苏轼用“界笔直尺”而能画出飞檐重阁、斗拱向背分明的界画.意在批评当时某些水平不高的界画家们用直尺来画界画。根据前后文意思看,“界i画”一词的“界”字是作“隔”或“界限”讲.并不是指界笔和直尺。关于这个问题.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今之论界画者.但用尺引笔……用尺即是死笔也。凡作屋宇器具,笔须平直。当先以朽笔用尺约定,以毫笔饱墨运肘而画之.如今之书铁线篆者便合。古人作法则虽是极板之物,仍不失用笔之道,是以可贵。若以尺引笔,岂复是画哉?……要知处处从笔端写出者即处处从心坎流出。如作人物必于衣纹见笔法.作树石必于勾皴见笔法.独于横直之纹乃可不用笔法而为之耶!闻年双峰有客,无他能。但能以素纸上运肘画棋局不爽铢黍。双峰同赏鉴家。以其能得画中界面道理耳。凡子弟于十余岁时,日令其作经尺园圈及横竖长画,后来作书画,得许多便宜。。

(《明画隶》、《杭州府志》)。“吴门画派”中,只有仇英

精于界画。此外.就只能求诸民间了。清初袁江、袁耀的出现。可以说是界画的异军突起,可惜后继乏人.画史上对这两位杰出的界画殿军也不够重视,这是很不

公正的。

有的人认为界画是用“界笔直尺”作画.形同机械。

视为绘画中最容易的事。殊不知界画是一项艺术性要求极高的绘画门类。元人汤垢在《画鉴》中早就指出,。人以界画为易事.不知方园、曲直飞高下、低昂、远近飞凹凸、T拙、纤丽。梓人匠氏有不能尽其妙者,况笔墨砚尺运思于缣楮之上。求合其法度准绳.此为至难”。他还说:“近见赵集贤子昂教其子雍作界画.云:‘诸画或可杜撰.至界画未有不同工法度者’。此言为知言者也”.足以说明界画不是能轻易掌握的微末小技。

还应指出.现在一些教科书或辞书中都解释界画是用“界笔直尺”作画的技法。这种说法至少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真正有高超水平的界画大师们,是不假界笔直尺而全靠腕下的功力。《历代名画记》中说,吴道子画。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程度呢?这是因为“守其神,专其一。与乎庖丁发硎、郢匠运斤”一样,对客观对象研究透彻.熟烂于胸。以及训练有素的用笔过硬工夫。《图画见闻志》对此也有具体论证,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以前,泊国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画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失绳墨。今之画者。多用直足.一就界画分成斗拱,笔迹繁杂,无壮丽闲雅之意”。这里说得很清楚,郭若虚是赞扬郭忠恕、王士元等宋初以前的界画家们,不

上面前人的议论.不但是对界面用笔的正确见解.

也对现在一些学画者只想找捷径急于求成的流习有着现实意义。证明那种视界画为“俗画”、“匠画”的观点是缺乏现实根据的。

时至今日.我们仍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探

索表现新时代的各种题材和技法,不能使这种历史悠

久的画种消失无踪.要让这门传统界画艺术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恒.山水画技法与修养百题[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7,

[2]曾景初.中国诗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1994.

67

说:“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实则苏轼也是如此。更有像郑板桥。以写竹言为心声。不论一枝梅或一竿竹。都不是简单的梅与竹,而是情感之

于世故的流露。

梅兰竹菊为什么能在众多的表现对象中脱颖而

出。最终成为四君子呢?

首先.它们有着不同的自然生长环境与习性.这些习性正好适合所谓正人君子的道德体现。如梅的凌霜

傲雪。坚韧耐寒。不与百花争艳却在苦寒无花之日独自

怒放,且不艳不俗,不骄不嫩。这些正是在社会官场中打拼多年,有着丰富人生感慨的文人们的经历。所以每每以梅自比。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节气、坚韧与虚心的

象征,有诗云:“才出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竹子挺拔,有节且虚心向上.这都是竹子的生理特性。且竹子对生存环境不甚苛求。南北皆可。且在多山贫瘠之地生存,这些也正适合那些仕途坎坷的文人需求。兰菊

也是文人雅好之物。菊有隐士之美喻。既有自然性。也有文人的推崇.特别是陶渊明之独爱菊。文人雅士便争相追随。梅是耐寒迎春之花,尚存苦寒,菊乃秋季方开

之花,忍耐了百花争艳的喧嚣,百花过后方显本色。不

与百花争宠,且少蜂蝶追捧,正好迎合君子的美德,人选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兰草也是君子之物.生在山

涧小溪边.隐在深山丛林之中。并且外表很平凡。不媚

不俗,花色淡雅却不浓艳,香清悠远却不俗重,这也正是君子特性。梅兰竹菊四者相合,更是聚众美于一身。

当然也有很多画家只偏爱一物。像郑板桥偏爱画兰竹。

很少画梅花与菊花。

其次是梅兰竹菊在造型上能代表各种花卉且较普

遍,大江南北都有生长。文人画家追求的是自娱、是比较简洁精炼的事物造型,像山水、人物等则过于繁杂.又难于表现,其它花卉很少有代表性.而像菊能代表大叶花卉、造型中可代表大叶一类.兰花可代表杂草一类,梅则兼树兼花,竹则更是提炼的植物.既有草之性

又有木之性,在造型上二者兼备。所以为众多画家所热爱。文人画追求的是用笔草草.一挥而就.太难的事物恐怕不合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造型能力也是四君

子画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中国写意画的笔墨观。中国写意画中的多种用笔,用墨的方法在四君子画中都能体现,这也是其

中要素之一。即能画四君子画。就能体现中国写意画的运笔用墨之精微。如用笔之中锋。画竹、兰中常用,梅枝则可中可侧,菊叶则可点可刷.勾勒自如。梅之老干苍

劲、新枝细嫩,干湿笔法具可体现。兰草之抽象构图,置白当黑的线构更是提炼文人的精神.了了几笔却能独

寓心情.怎有不钟爱的道理。在墨色上。更是尽现千变

万化.或枯或润,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浓淡相间,干湿互补.无不在四君子画中尽现无遗。而词人墨卿于一挥

洒间却不需刻意求之,而自然天成。有笔有墨谓之佳。这是中国画审美追求的一大特质。更何况还有心之寄寓,情之所托。

最后,四君子画多为水墨少设色。这既体现了中国笔墨的运用,又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的审美不无关

系。人所共知,中国文化骨子里是道家的.道家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观.不追求华丽时尚的东西,而四君子

画无论在精神实质.还是在绘画中的简单纯朴、纯以墨色为主。无不弥合道家的精神追求。道家的精神也正是

文人的精神之宿本,在此不便多言。可以说中国文化是

三驾马车驾起的。儒道释,而道释文化虽有差别,却有很多共同的追求。其实中国山水画是以道家思想为本,而花鸟画则更多禅意。人物画则多儒家说教。大致可以

这样理解,不可拘泥.所以中国君子的追求也正是对儒

道的完美追求。或表或里。而四君子画正好能从或表或

里之中给于文人墨卿以寄托.所以哲学思想的本源也让中国的文人墨客更衷情于梅兰竹菊的表现。素朴自

然、不失禅意而又有君子之风。

四君子画作为的画科。历代名家辈出,有专以为本。有兼而擅之,兹录于下并略述之。北宋有文同、苏

轼。文同,字与可,爱竹。自谓“竹如我,我如竹”。他在<咏竹》中说:“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成语胸有成竹说的便是文同的故事。文同于墨竹有开山鼻祖的美

喻。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画家。

擅长竹木枯石,北宋四家之首。郭畀说他的字如“古秸怪石”,其实他画的古秸就如他的字。杨无咎,字补之,

擅画墨梅。可谓梅之鼻祖。南宋有赵孟坚。字子故,宋宗

室,擅画兰花。题画诗云:。一岁才花一两茎,”道尽玄机。郑思肖,字忆翁,画兰不画土,谓之露根兰,人问其故.日:“土为番人夺去。”以示失国之恨。时至元代,首推赵子昂,宋宗室,号松雪,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

擅,在元代极具影响力,强调书画本来同,所谓“文人画自东坡始至松雪敞开大门”沟通了书画的大门。管道

升,字仲姬,赵子昂妻,乃女中精英.绘事之能手.更以墨竹为精,董其昌评《墨竹图卷>:“此卷巧技,纵横墨妙。风雨离披,又似公孙大娘舞剑器.不类闺秀艳。”其他画家多能画君子画,《佩文斋书画谱》收录元代四百二十多人。其中专长画竹的及兼画墨竹的约有三分之

一强。大凡士大夫多能勾几笔,几成时尚。其中著名者

有李珩,字仲宾,被誉为写竹之圣者。柯九思.字敬仲,擅画竹。王冕,字元亲,号老村,梅花主人,擅画梅,继扬无咎并发扬之。这个时期,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可知画这些体裁已成为文人作画的特技,且还有士气之体现。

明代的画家。多能画君子画。文人更是如此,如沈固、文征明、唐寅、王绂、夏昶、无不精于此。明末清初.名才辈出。但凡能绘之人多能画君子画。专职者不

少,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独爱竹。又是特例。海派画家多

能画君子画。可见君子画发展至此已是一种象征与必然,能为广大的阶层人士所推崇及追求,遂为中国画史上一奇观。历千载而为之的题材,传承不绝。发

展创新.于意境、笔墨、书法,诗词无不融汇其中,遂

为大观。

可见四君子画之形成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小支脉.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一滴浪花便可散发无限光

芒.实是我中华民族之自豪.能深谙此道者便是对中华文明的礼拜。绘画乃文化小艺,四君子画又是绘画之一角.但是此道可观彼道,道道相通,学习了解四君子画,

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