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建设研究

来源:华佗养生网
职业教育┆教育教研ASIA-PACIFICEDUCATION129摘 要:专业教研室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最基层的组织,对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构专业教研室的职能定位、选聘一流的教研室主任、打造专业教学创新团队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建设;职能定位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建设研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方秀英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4号)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在项目遴选、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要建设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专业群,必须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和保障激励机制。专业教研室是专业建设与创新的一级组织和载体,加强专业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与改革是实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研室设置原则

一是有利于学科发展、专业和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和

实验、实训室建设。二是按专业和专业群设置专业教研室,教研室成员包括该专业及专业群的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校外兼职及兼课教师。三是公共基础课程和跨系公共课程按照课程设置专业教研室。四是专业教研室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工作实际提出设置方案。五是原则上一个专业教研室设置一名教研室主任。六是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建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

二、专业教研室的功能定位

一是专业建设工作。负责开展专业调研、编写岗位能力和人才需求报告、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已有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和新专业申报。二是课程建设工作。组织制定课程标准、实训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编写与课程相适应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负责网络课程、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三是教学管理工作。对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各教学环节进行运行管理,对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教学档案、考试命题、成绩评定、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等工作。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拟定教师引进和培训方案,做好教师教学和专业能力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青年教师培养、教师

业务档案归档等管理工作,负责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兼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等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五是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负责校内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以及“校中厂”“厂中校”的规划、立项、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建设和管理工作。六是校企合作工作。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师资互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习基地、学生就业、技术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实践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和途径。七是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教研教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

(三、一)专业教研室的管理与创新

强化专业教研室质量工程建设功能

质量工程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旨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专业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沿和基础单位,承载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养、教学研究与改革、社会服务等重大职能。这些职能发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强化专业教研室的本位职能,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成才的前沿阵地”二)完善专业教研室目标管理制度建设

这一主体职能定位。加强专业教研室的管理,用制度管理教研室和规范教研室成员的行为。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教师”的四级管理,明确管理的各级主体,确立各级主体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和实施《专业教研室管理办法》;制定教研室主任选聘办法、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规定;制定教研室成员职责及考核规定;制定教研室教学规范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改革与研究及社会服务制度、评选评优办(法、三)以老带新等一整套专业教研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教研室条件建设

专业教研室的条件建设包括专兼职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图书资源等。目前,由于办学规模扩张、新增设专业及资金紧张等原因,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实验实训条件有限。相对而言,现在资讯发达,图书资料可通过网络平台解决,要保证专业教研室有足够的硬件资源指导教师和教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要给予专业教研室足够多的政治关怀,从和待遇上给予专业教研室相应的权利;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减免教研室主任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让其有更多

(国发(设计)130教育教研┆职业教育ASIA-PACIFICEDUCATION摘 要:本文分析了传统中、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要求,对比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贯通培养模式下以等级考试为导向,改变中、高职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贯通培养以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贯通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 马文国 李 勇年发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及课时要求与笔者汇总的两所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高职阶段没有部频大纲)的内容及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及多媒体软件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等六个模块(如表1)。中、高职课程存在严重的重复性,高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延伸作用几乎没有体现,高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在中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上进行知识延伸。由于中职没有客观统一的考核方法,进入高职阶段,学生无法客观分层,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选用相同的教材,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补充性与发展性不够,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重复,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高职教学单元2014年,北京市教委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试点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我校与首都医科大学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合作开展贯通培养护理高端人才。学生前三年在附属卫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间三年在高校或我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3+3),后两年在高校接受本科教育(3+3+2)。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相对,对贯通培养这种新模式所涉及课程衔接的研究还很少。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在中、高职学校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存在重复上课现象,探索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迫在眉睫。表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时6/86/82/4一、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Windows操作系统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教育部2009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高职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组成、信息的表示、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文件管理以及控制面板的使用、系统软件的使用网络基础知识、常用网络工具软件使用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给予教研室成员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研活动。(四)选聘一流的专业教研室主任如果“选配一流的教研室主任,优化教研室成员结构”能得以实行,这将是教研室建设、改革的组织新思路。教研室主任应实行公开选拔和聘任制,教研室主任应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学术造诣,能准确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具有睿智敏锐的改革创新意识,受到教研室教师的尊崇、信任和支持,并给予教研室主任较高的岗位津贴。从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方面优化专业教研室成员结构,建立老、中、青和专兼结合的师资梯队。(五)打造专业教学创新团队打造团队式专业教研室,培养核心人物。以专业教研室教师为主体,组建以专业教研室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展交流研讨、学习前沿动态、开展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手段等。以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个人事业的健康发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就是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与教研室主任合二为一是一种比较好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教研室工作的开展和团队建设,但需配备1—2名教研室副主任协助教研室主任开展工作。(六)完善专业教研室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专业教研室工作效能的依据。根据专业教研室职能、教研室主任职责、教研室成员职责等对专业教研室进行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并进行绩效奖励。对教研室主任实行聘期考核,重点考核岗位实绩和敬业精神,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参考文献:[1]李婧.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研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439.[2]潘文明,杨洪涛.谈高职高专专业教研室功能与教研室主任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53-154。[3]徐芸,王婷婷,户佳.地方院校教研室建设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15(19):230-232。[4]黄英.基于高校教研室建设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209-210。作者简介:方秀英(1969—),女,汉族,河南新县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组织部(人事处),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