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体会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堂语言要亲切、幽默、富有趣味性
教师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幽默可使教师的语言变得风趣、诙谐,富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
2、优化方法,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手段,均应围绕启发、引导开展。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讲解的时间虽然减少了,但信息反馈的渠道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乃至多向传递,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使教学中的绝大多数疑难问题在学生之间的反馈中得到了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体现了前苏联教育家柏拉斯基的思想:“教师现在的使命不是向学生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自
己在教师造成的环境中地、大家齐心协力地去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教师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3、多形式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对任何一种事物产生的兴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重视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持久兴趣。因此,既要重视“开头”的精心设计,又要重视“练习”环节的精心安排,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进行个人或小组竞赛、几分钟小测验、或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做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等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平衡。也可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自选题目,由教师让学生做,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做,由被动变主动,他们边选、边议、边做,兴趣盎然,既发展了思维,又提高了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仿效课本习题形式,进行自编作业题等。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中注重知识传授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成为在学习上自主自立的人。
1、教会学生读书
会读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基础,它是学法指导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针对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学生读书。让学生学会分段分层,说明每段每层的中心意思,每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段中各层对每段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从
而让学生理解新知识。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切磋。让学生分清题设和结论,学会断句,找出中心词、关键词,分离出旧概念,分析出这些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推出新概念。
2、教会学生类比
类比的特征是:学会新知识后,进行抽象、提炼、概括出方法步骤而形成基本技能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具体到一般的深化过程,它具有联想推广的特点。教会学生类比就是要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经验积累在大脑的知识网络中,变成智慧,成为有价值的信息而储存起来,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随时提取。对于一些基本技能形成方面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编写和总结出解题步骤;对于同一知识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讲授后让学生总结,把这些零乱纷呈的新旧知识捻成线,织成网,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
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对象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逐步加以考察的思维过程。它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执果索因”的逆向推理。教材受篇幅所限,阐述过程有时缺少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的,有时也不愿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有时分析了但对分析的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也往往被忽视。因此造成学生分析问题抓不住要领,不知从哪下手,或分析片面、疏漏。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分析方法和规律的总结和剖析;另一方面让学生尝试、探索、总结分析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分析。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并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必须设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逻辑上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我们总是强调学习必须多练,但多练不一定要做很多课外习题,
在教学中利用变式,有意变换同类问题的非本质特征,而使其本质属性保持恒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教学除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外,更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怎样实现这个目的呢?变式教学是普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即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图形和解题规律的本质认识的不断反复。这种反复充满着新意,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的认识逐步深化。简单的说:一题多解,激活求异思维;一题多变,培养求异思维;一设多问,训练求异思维。
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非将过去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站在培养人的角度上推陈出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树立创新意识,改善课堂教学手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