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蒲松龄的美学追求

蒲松龄的美学追求

来源:华佗养生网
・《聊斋志异》研究・

蒲松龄的美学追求

文娟   子衿

  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追求。蒲

松龄作为一个誉溢四海的作家,毫无疑问也有。他的美学追求是哪些呢?从其代表作《聊斋志异》来检视,可以看到美的社会和社会的美,美的人和人性的美,美的文体和文体的美,这些正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现分述如下:

一、美的社会和社会的美——安定和美,欣欣向荣  伟大的作家都关注社会的现在和将来,尽量的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来观照眼前的社会并为未来的社会勾画蓝图。在蒲松龄心目中社会应该是安定和美、欣欣向荣的,可是现实社会却又与理想大相径庭,这就促使他作更深入的思考,美好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他也像陶渊明、欧文、圣・西门一样,设计了蒲氏桃花源、“乌托邦”。

(一)理想中美的社会——未来的理想世界

由于饱经沧桑,看透了现实的强梁世界,原无黑白,蒲松龄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世界当于海市蜃楼求之,但他又不希望他的理想世界像海市蜃楼那样虚幻,那样一闪即逝,而是希望既是美好的,又是实实在在的,且是永存的,他对此作了多方面描绘刻画。他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例如《罗刹海市》写异域风光(环

5

(住所)中景况:境)和“宫”

    遥见水云幌漾之中,楼阁层叠,贸迁之舟,纷集如蚁。少

时,抵城下。视墙上砖,皆长与人等。敌楼高接云汉。维舟而

入,见市上所陈,奇珍异宝,光明射眼,多人世所无。

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本莹澈,如白琉璃;中有心,淡黄色,稍细于臂;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花开满树,状类 卜。每一瓣落,锵然作响。拾视之,如赤瑙雕镂,光明可爱。时有异鸟来鸣,——毛金碧色,尾长于身,——声等哀玉,恻人肺腑。《翩翩》里,翩翩这个“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也很美:

    入深山中,见一洞府。入则门横溪水,石梁驾之。又数武,

有石室二,光明彻照,无须灯烛。不仅美,而且自动发光,连灯烛都不需要。何等美妙!不仅环境优美得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门外溪流比药物温泉更有效,“广创溃臭,沾染床席”的秽污不堪的顽疾,可以在溪流中一洗了之。还有“大叶类芭蕉”,可以“剪缀作衣”,“绿锦滑绝”,穿得好舒适。不仅如此,“山叶”还可以作食品、菜肴,饼铒鸡鱼皆备,佳酿更是四时不缺,稍减以溪水灌益之,倾出时仍是佳酿。可说衣食住行,鲜美无伦。

人际关系也极和谐,日常生活幸福美满,还不缺乏文化娱乐,亲戚朋友来时,可以“不亦乐乎”,饮酒高歌“我有佳儿,不羡贵官。我有佳妇,不羡绮纨”,丈夫与女友小有风情,也不计较。总是衣食鲜美,谈笑风生,享受人生。

这种理想国又不是洞穴式的封闭世界,而是常有旅游活动。《西湖主》载书生陈明允与仙人西湖主结婚后,穷措大发迹了,他的童稚之交梁子俊,一次过洞庭湖时:

    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时有美人推窗

凭眺。梁目注舫中,见一少年丈夫……则陈明允也。不觉凭栏

酣叫。生闻呼罢棹,出临益乌首,邀梁过舟。见残肴满案,酒雾犹6

浓。生立命撤去。顷之,美婢三五,进酒烹茗,山海珍错,目所未睹。

这条游艇规模设施虽远比不上“泰坦尼克”号,可是对拥有者来说,也是豪华、舒适、方便,且是全家出游,还可招待不速之客,转眼间就会陈上“山海珍错”,可见饮食设施,很不一般。

在这样的社会里,士农工商都受到尊重,各得其所;在这样的社会里,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家庭和睦,人乐年丰,花好月圆人寿。这是蒲松龄式的“中国乌托邦”,是蒲松龄精心构建的理想世界,美的社会。

(二)现实中的绿洲——真实生活中的美

蒲松龄并非只是一个终日沉醉在幻想中的人,敏锐的双眼始终盯住现实,既看到弥天大夜式的“金光盖地,铜臭熏天”,也看到火坑中的青莲,沙漠里的绿洲,也勉力捕捉加以描绘和推广。例如《婴宁》里所描绘的婴宁所居,就环境优美,十分诱人: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

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一派花飞柳丝长,鸟鸣山更幽的清美之景,象一幅清异山水长卷,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山野之景,是笑美之星婴宁生长的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而非想象中的。同样《王桂庵》中的庭院虽是梦中之景,却也是实景:

    一家柴扉南向,门外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念:“门前一树马樱花”,此其是矣。过数武,

苇芭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探身一窥,则木施架当门, 画裙其上。

也是景色宜人,院落修整,花木丛丛。可见蒲松龄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绿洲,还善于描绘这些绿洲,让人们体会到现实并非都是地狱,生活中也有如诗如画的所在,在于人们发现和感知。生活还是

7

值得热爱的,应该善于发现和推广美好的东西。

不仅现实生活有美好的环境,锦绣河山,人也有很多好人,善良真情的男男女女,助人为乐的好人,劝人向善的好人。如《瑞云》,一代名妓就在要沦落风尘之际,知己无法结合之时,来了帮助的和生,巧点秀额,保住了她的美和真情,创造以知己为重,不以妍媸为念的美满姻缘;《连城》、《香玉》中的男主人公都是肉身凡胎,可是都有一片真情,一片痴情,终于惊天地,泣鬼神,赢得了美满姻缘,创造至爱奇迹,扫荡年少书生十九薄幸的颓风;《劳山道士》谆谆告诫:学艺者首先要存心为善,若心存不轨,学成绝艺也只会头破血流;《骂鸭》则是讲一个偷了邻家鸭子吃的人,竟生了一身“痛毛”,要失主痛骂才会好,失主只好以骂行善。这就比因果报应,更具劝人向善的力度!誓取青紫的考生如《叶生》、《贾奉雉》、《于去恶》等篇中的主角,虽或终身不得金榜题名,甚至死而不已,魂从知己,但总是德行文章并重,文章更精益求精,从善纳谏,宁可不中而不夤缘附奸,以求一第,这种始终高洁、死而不已的精神,也是生活中的至善至美的一面。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精英,推动着生活前进。

蒲松龄高于前人的追求不仅在于发现现实生活并非全是地狱,“红日何由照覆盆”,而在于发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的地方也不是没有。至善、至美在于发现、创造、推广,人呢,也是如此,有魔鬼,也有天使,一个人身上也是天使和魔鬼并存,人要发扬天使的一面,消除魔鬼的一面,即使浪子回了头,还会有反复(如罗子浮),所以要精进不懈,以求至善至美,求得至善至美除了真情而外,还在于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这些就是蒲松龄对美的社会,社会的美的设想、描绘和追求!

二、美的人和人性的美

——韵致和心灵——真善美

  上文主要谈了蒲松龄对社会美的追求,因为社会也包括人,所8

以也谈了些人,但又因为主要是讲社会环境、空间,所以就略谈了人。而人,是蒲松龄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对此补论。蒲松龄对人的美学追求具体体现在浓墨重彩描绘了美的人和人性的美。突出了人的韵致和心灵,体现了人的真善美和蒲松龄对人和人性的真善美的要求和创新。

(一)美的人——风度、才能、作为1.外貌、心灵双美的女子。蒲松龄在《聊斋》中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外貌心灵双美的女子,她们环肥燕瘦,各擅其美,个性鲜明,更是他书所鲜比。试从狐妖、鬼和真人这三组来略说。

例如《莲香》中的莲香;《红玉》中的红玉;《凤仙》中的凤仙,这三位都是狐仙,她们都美丽惊人。莲香是冒妓女而来的“倾国之姝”,红玉一出场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凤仙则是被姐姐和姐夫为了换裤子而灌醉了以被子盛之“手捉四角”送到刘郎床上的,“赤贞颜醉态,倾绝人寰”。这三位外貌美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却又各具个性。莲香善良,不乏风趣,而又特别豁达,一副大家风范;红玉是委曲求全,宁可牺牲自己为心爱者另觅良匹,心爱者遭逢大难时,能代为救儿,帮心爱者在废墟上兴家立业;凤仙更是伏处岩穴,以镜里倩影喜忧变化激励丈夫不为雌伏而作雄飞,要强而热切的情怀,不可多得。三个狐仙各具个性。

以鬼来说,《莲香》中的李氏,《连琐》中的连琐,《伍秋月》中的伍秋月,则是三个女鬼,也各具美态各有个性。李氏“享单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连琐是“瘦怯凝寒,若不胜衣”的“丽者”;伍秋月则是“少女如仙”,“容华端妙”。虽都是由鬼而复生的,作为鬼时都是浑身荏弱鬼态,但李氏的知过必改,执著深情,连琐的才情苦吟,伍秋月的机智羞怯而又温情,又是各具面目各具精神,绝不雷同。

再如纯是人的。如侠女、阿宝、连城、庚娘、范十一娘、细侯、瑞云、江城、胭脂、陈云栖、芸娘、五可、闺秀,也是各具个性,各擅其

9

美。即以强悍型的《侠女》中的侠女、《江城》中的江城、《庚娘》中的庚娘来说,虽都是持刀弄杖,甚至飞剑掷刀取人首级,可是侠女的神秘、庚娘的机智、江城的奇妒与改过,都个性鲜明。在以浓墨重彩投入外貌、心灵双美的女子时,蒲松龄也没忘记生活中还有外貌奇丑而心灵奇美的女子,更有诸多奇异的光彩,如《乔女》中的乔女,《吕无病》中的吕无病,心灵美得让人五体投地,要买丝绣之,可见蒲松龄之重心灵美更胜与外貌美也。

2.风度翩翩的才子。《聊斋》中另一方面着力描绘的人物是青年男子,尤其是勤奋好学的才俊,在蒲松龄笔下多才华焕发,风流倜傥者。不过在《聊斋》中对男子外貌的描绘不多,而多描绘才华、品德。重要的篇章(以男性为主角的)有《叶生》、《仙人岛》、《苗生》、《黄英》、《于去恶》、《司文郎》等。有的甚至外貌究竟什么样子,也不知道。

如《叶生》中的叶生,对他的介绍是:“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不仅外貌不见,连名字也没有,只有“文章词赋,冠绝当时”。

如《仙人岛》中的王勉,是“有才思,屡冠文场,心思颇高,善诮骂,多所凌折。”给人的印象是一张利嘴,骂人很多,也没有外貌描写。

如《苗生》中的龚生与靳生,更是只有行状,全无外貌。龚生是好客,靳生是才华。能随口吟出气势豪迈的诗句“绝 凭临眼界空”。

如《黄英》中的顺天人马生,只是特别喜欢菊花,“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听说金陵有良种“为北方所无”,“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如《于去恶》中的“北平陶圣俞”,只有“名下士”三个字的介绍。鬼魂方子晋反而有“亭亭似玉,意度谦婉”的素描。

如《司文郎》中的王平子更是只介绍是“赴试北闱”的考生,其他眉眼举止服饰什么都没有。10

这些篇章都是略外貌而详才能,这是“郎才女貌”的模式,只是郎才不仅是诗文之才,更多是处事的才识和恰当处置之能,宽容忍让和为人生大目标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又坚持正直,不阿附、谄媚权贵,助人为乐等等,并且勤于改过,虽小有狂妄,但仍从善如流。知耻近乎勇。应该说还是有希望的才俊之士。

3.严明公正的清官。蒲松龄对社会活动的人物中赋予重点笔墨的还有严明公正的清官,特别是爱才和以民命为重的,蒲松龄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刻画他们的形象。如《胭脂》中的学使施愚山,《于中丞》中巡抚于成龙,《折狱》中的县令费祉,《老龙船户》中的巡抚朱徽荫,《一员官》中的吴同知和张知州。

在《胭脂》中以昏官和看似明察实仍主观的两次冤案,冤中之冤来推出施愚山,并全文录下施的审断过程和判词,以突出施的爱才英断和机智。全文完了后,又借歌颂施平日的爱才恤士,将自己摆进去,加以饱含感情的赞扬。《于中丞》中写于成龙凭着精细的观察,破了许多狡猾的盗案,并以自己现身说法“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冯镇峦评:“可入智囊补。”

《折狱》中的费县令,是蒲的父母官,极赏识蒲松龄,是他的伯乐。文中记了费令巧断两件复杂案子,“并未妄刑一人”,以证实费令是“用心苦矣”的“仁爱”之官,异于寻常的是每个案子都加了“异史氏曰”,点出费令的高风高品:“随在留心”,“可以教天下之宰民社者矣。”即可以作天下父母官的榜样。

《老龙船户》中写朱巡抚看到本地许多杀人未破的积案,百十条人命沉冤难雪,朱巡抚日夜不安,求诸神祗,得到启示,破了积案,万众欢腾,自发为之立祠志功。

《一员官》中借狐仙之口写通郡七十二名中“其实可称为官者,吴同知一人而已。”吴同知的主要优秀品质是“刚正不阿”,敢于顶撞上官命其代偿他人贪债。文中下半又以威能行床笫的张知州来补足这一形象。

11

从这些可见蒲松龄既看到现实中好官太少,又看到好官仍有,心目中美好的是爱才、机智,清正廉洁,处处留心关心民命者。这些好官是蒲氏美的标准,官的榜样!

(二)美好的人性——天使的一面总压倒魔鬼的一面蒲松龄创造描绘美的人,重视人的外貌和突出心灵的美,但仔细体味他在人的描绘中不论是描绘婀娜多姿的女子,或是风度翩翩的男子,又或是清正严明的,所强调的,所围绕的中心,总是美好的人性。具体说来又是这样几方面:

1.成就感,进取心,茹苦含辛奔向既定目标。鲁迅先生曾说人

总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聊斋》也与之所见略同,在蒲公笔下,不论男女,又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平头百姓,那些惹人喜爱的,令人崇敬的,都是洋溢着进取心和成就感的。特别是文化品位高的女子,除了相夫教子兴家立业外,所倾心相爱的,都是锐意进取的男子,有才有志,锲而不舍的男子。狐仙凤仙看到父亲有点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就千方百计激励丈夫上进而绝不满足丈夫对自己的爱,不沉迷于爱河中。即使是以貌取人者,虽得到了爱情,可是一旦发现所爱的人没有进取心,只是个绣花枕头,而且是不可雕

(翩翩》的朽木《也允许浪子回头),就毫不犹豫离开了他,如温姬对嘉平公子。这种爱成就感、进取心、学问重于男女生理之爱的,正是

人的美好的人性。因为单纯的男女之爱正是动物性而不是人性。这种向上的本性才是人美好的人性。

2.责任心。人的责任心是带有社会意义的人性,蒲松龄对此也作了多方面的刻画。作为普通百姓,其责任感表现在对异性行为的负责,反对那种“春风一度即别东西”的不负责行为,而是追求永好,追求成家。对朋友为人谋要忠,受人嘱托等等,都要忠心耿耿,

(刘夫人》);帮助人做学问,改文章,教学生也要拳拳之高度负责《

心,努力做好,即使对素不相识的人,甚至异类也要认真负责,《毛大福》中为狼治病,《二斑》中为老虎治病等等,都是这样。

为官作宰的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关心百姓疾苦,对各类案12

件更要高度负责,要以仁爱胸怀,随在留心,缉拿真凶,为民除害。即使案件牵涉自己亲朋好友也要秉公办事,像阎罗一样,一有私心

(阎罗薨》)。尤其是个人独处时,要就会官衙起火,乃至暴死任上《

“慎独”,这也是人性中的向善性,也是人性美的一个方面,蒲松龄

多处精雕细刻,刻画这一美好人性。

3.同情心压倒冷漠心。古语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的人皆有同情别人灾难之心,这也是人性中美好的。蒲氏在《聊斋》中也细加刻画,生动精彩的事例俯拾即是。《叶生》中叶生的好东家正是同情其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又值新败,才邀他同行,这就引出魂从知己、伤感古今的故事。

《翩翩》中仙女翩翩正是同情罗子浮身患秽疮,无面目见家乡父老而乞食街头,才给予治疗挽救。《蕙芳》、《绩女》都是堂堂仙女同情诚朴孤苦的普通人而下凡为其作伴。《侠女》为房东破戒生子,也基于同情善良人无后。《促织》中女巫也同情成名,指以明路,让成名绝处逢生。《邵女》家人一听邵女被悍妇虐待烙面的哀号,而一齐号哭,就是同情邵女。《席方平》中阎王殿上掌锯刑的鬼也同情席方平,施刑时不损其心。

《红玉》中虬髯客同情冯家,代为报仇雪恨,并威胁邑宰释放冯生。

《公孙九娘》中莱阳生十分同情于七之乱被害的冤魂。《细侯》中邑宰因同情细侯被骗,对细侯杀子私奔置而不问。《巩仙》中的道士同情尚秀才和惠哥,才让他们在袖中幽会,演出“袖里乾坤真个大,离人思妇尽包容”。

从这些随手拈来的例子可以看到《聊斋》中表达的同情心之广之浓,不仅洋溢于人类,也洋溢于异类,狐鬼、精魅皆有,这也是人

13

性中的至善至纯所感染。

4.扬真爱心、同乐心,斥薄幸心、独乐心。虽然“食色性也”,求偶是人之本性,但蒲松龄笔下却有异样的光辉,提倡褒扬的是奉献的至情,灵肉一致的爱情,共艰危的爱情,理想志趣事业一致的爱情。而且至诚动天,真情所至,金石为开。生生死死不易其志,不忘其情。这种人性中美好的感情,正如歌德所云:“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娇娜》、《青凤》、《婴宁》、《聂小倩》、《水莽草》、《凤阳士人》、《莲香》、《阿宝》、《巧娘》、《红玉》、《连琐》、《连城》、《小二》、《庚娘》、《阿霞》、《翩翩》、《公孙九娘》、《辛十四娘》、《鸦头》、《封三娘》、《花姑子》、《西湖主》、《伍秋月》、《荷花三娘子》等等等等,一口气可以举出百十来篇,一部《聊斋》可以说是溢满“情”字。弘扬真挚的爱情,正是蒲公全神贯注的,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反复烘托,多彩多样的表述,让这一人性发出前人所未发的光芒!

蒲松龄将美的人和人性的美写得这么多,这么好,这么动人心弦,正表明了这是他的美学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美的文体和文体的美

——“三合一”《聊斋》体,雅俗共赏,看读双辉

  《聊斋》是蒲松龄毕生心血的结晶,也升腾着斑斓的文采。文章讲究文采是孔夫子以来就倡导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说的此事。文采含义很广,包括辞采、章法、体裁都要求美。蒲公是一位以文章信美而自豪自负的,《聊斋》是蒲氏自豪的代表。他在《聊斋自志》中说“自鸣天籁,不择好音”,“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笔墨之耕耘,萧条似钵”,“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些话有不少是说的内容,但更14

多的却是说的写作甘苦,“集腋为裘”,“浮白载笔”,正是说明他在精心构撰,在创造美的文体,展示自己文体的美,实现和完善自己美的追求。

(一)《聊斋》体——上集文言之美,下启白话之妙笔者以为蒲松龄在美的文体方面是创造了“《聊斋》体”,可以从三点来认知。

1.创志怪、传奇、纪传“三合一”的体裁。鲁迅曾说《聊斋》是以传奇法而以志怪,说得很正确,但还要补充。《聊斋》是将《山海经》、《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笔记体与以唐传奇为代表的传奇体(以故事为中心的小说),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记)体,三者妙揉合一为《聊斋》体。既有人物传记式,还有异史氏曰,似模拟史记列传和太史公曰,又有“事或奇于断发之乡”,“怪有过于飞头之国”的志怪异事,极类《山海经》、《搜神记》等的奇奇怪怪。还又有唐传奇《柳毅传书》、《李娃传》、《虬髯客传》、《霍小玉传》等的现实生活与神仙掺和的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这三者常常体现在一篇中,例如《陆判》,既是朱尔旦的一段神奇的生活经历,一生简史,又是朱尔旦的一家奇遇,甚至还有朱尔旦子孙的情况。这正是朱尔旦传。人物传记中又有匪夷所思的怪异的阴间判官可以和人交友,还可以代人换头换心,这种比《山海经》、《搜神记》还要神奇怪异的事件,一层层写来,组成一个不断展现奇迹的传奇故事。志怪、传奇、史传的体裁特点在《陆判》中妙合无痕,可称“三合一”的妙作。同样《叶生》、《莲香》、《婴宁》、《聂小倩》等也可作如上分析,析出其“三合一”的状况。即使如纯人间的《胭脂》、《庚娘》等,也可以析出志怪、传奇、史传的因子,只是怪异的因子化在偶然、生活的复杂性之中。因而我们有充分理由说《聊斋》体是“三合一”的妙作,是蒲氏的独创。

2.用古文和今文(八股制艺)等文章作法来写小说,起承转合,多彩有序。许多《聊斋》评家对此多有评论,如讲《聊斋》“某处典奥若尚书,名贵若周礼,精峭若檀弓,叙次渊古若左传、国语、国策,为

15

(但明伦序)。文之法,得此益悟”冯镇峦更有长篇《读聊斋杂说》,说

《聊斋》“议论纯正,笔端变化”是“有意作文,非徒纪事”,比《水浒》、《西厢》“体大思精”,“词令之妙”,“锦心绣口”,有设身处地法“运思

入微”,有“各具面目,排场不一,意境翻新”,让人不能“一览而尽”,有消纳法,于复笔、简笔、捷笔处见之,“说谎亦须说得圆”、“极巧”,“不出情理之外”,“恰在人人意愿之中”,补给、突兀处,不露痕迹牵强之形,“妙于骇紧”,“妙于整丽”,又有变骇紧为疏奇,化整丽为历落,现出多样笔法,又有前暗后明之法,“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用笔跳脱超妙”,“通于兵法”等等。

但明伦在《葛巾》篇后评曰“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夭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求转笔于此文,思过半矣。”并具体分析了《葛巾》篇的“转”有数十处。如此等等,都是说的《聊斋》的文章作法,艺术技巧,名目繁多,可以编一部文章作法,足见蒲氏艺术功力。但笔者以为蒲氏琳琅满目的文章作法,可以概括为古文、今文的综合。何以言之?蒲松龄既是古文大家,也是今文制艺能手。“八股制艺”从文章作法说,十分考究切题(破题)、展开、承接、深化、呼应收束的,“八股”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只是被后人搞得僵化,教条,就害人了。而从《聊斋》来说,是吸取了“八股”的优点、积极意义的。《聊斋》从整个风格说是古文各家的优点组合,从文章结构说,则是起承转合的制艺技巧。这正证明蒲松龄是融化古文和今文的作法来写《聊斋》的。应该说这也是他的独创。

3.凝炼、优美、流畅、变幻的文笔。这点在上文引用的评论中已有涉及(如“转”笔问题)。《聊斋》美的文体也依赖美的文笔,总体特

色是散骈交融,以文言为主,夹以村俗白话,锦上添花组成绝世妙文。冯镇峦特为提到《邵女》篇的媒婆之言和《司文郎》的宋生之言,就是蒲松龄善于吸收民间口语的例证。至于古文风范的更是开卷即得,如《西湖主》中写西湖主居所:16

    则茂林中隐有殿阁,谓是兰若。近临之,粉垣围沓,溪水横

・・・・・・・

流;朱门半启,石桥通焉。攀扉一望,则台榭环云,拟于上苑,又・

疑是贵家园亭。逡巡而入,横藤碍路,香花扑人。过数折曲栏,

・・・・・・・・

又是别一院宇,垂杨数十株,高拂朱檐。山鸟一鸣,则花片齐

・・・・・・・・

飞;深苑微风,则榆钱自落。怡目快心,殆非人世。(文中之点・・・・・・・・・・为笔者所加)极类王维与裴迪的山中答和诗章,文下加点文字,正是一些妙偶。散文至此,可谓炉火纯青,无怪乎李厚基同志认为《聊斋》语言是文言小说家所“望尘莫及”的。美的文体,《聊斋》是当之无愧的。

(二)文体的独创美《聊斋》美的文体更处处闪烁着文体的独创之美。1.诗与戏剧的融会——诗化的戏剧性。《聊斋》并不是叙事诗,当然也不是抒情诗,但却极有诗味,其重头篇章直似一篇篇散文诗。人物优美的仪容风度,故事荡气回肠,行文灵变夭矫,弥漫着诗情画意。可是《聊斋》妙处蒲公的独创不只在诗味,而是在诗味融会了戏剧特色。戏剧的特色,核心是冲突和悬念,冲突愈强烈,愈出人意料,悬念愈急切,愈重大,戏剧性就愈强。《聊斋》正是这样,以《莲香》来说,冲突很多,既有莲香、李氏争宠桑生的冲突(爱的排他性),又有谁是害人者的冲突,还有桑生生与死的冲突,不仅如此,还有李氏投生为人后,面容与位置如何与莲香比拟的冲突;一个接一个,此伏彼起,而且几乎都是不可调和。悬念呢,也是如此,一开始,桑生自吹“丈夫何畏鬼狐?雄来吾有利剑,雌来尚当开门纳之。”是不是这样呢?妓女冒充鬼来试他,吓得他“齿震震有声”,这个悬念解决了,后来“倾国之姝”莲香来了,自称是妓女,是不是妓女呢?在后来“若还若往”“风流秀曼”的李氏来了,自称是良家女,是不是良家女呢?何以她的绣履桑生一弄人就到呢?如此等等,一路设置悬念,前面解决了,后面又产生了,组成引人入胜的景观。这样冲突、悬念组成《莲香》篇的戏剧性。又与诗结合,情意绵绵,波澜起伏,形成诗与戏剧融会的奇境。让篇章充溢诗意而又引人入胜。

17

不仅《莲香》如此,《白秋练》、《伍秋月》、《连琐》、《香玉》、《葛巾》等都是这样,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的优美情节、文字,让人百读不厌,又由于戏剧性强,所以不仅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还易于改编,利于改编为戏剧、影视类作品。

诗与戏剧融会得如此佳妙的,《聊斋》以前的作品是极少的,蒲公独创,启示了无数后来者。

2.自铸伟词。《聊斋》语言特色可以概括为妙融古典、民间口语,雅俗双辉,雅俗共赏,叙述多文言,对话夹口语。房中语、隐私,以暗示出之,生动到位,化俗为雅。引用诗句、典故,谐趣精到,多出新意,充满幽默气息,有点石成金之妙,自铸伟词,创造独特的《聊斋》语言美等等。因为笔者有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3.看、读双辉的奇异景观。《聊斋》文体的独创美还体现在所有文章不仅耐看,吸引人看,还耐读,吸引人读,读了让人体会到一种气势之美。文章在朗读中展现气势,是“韩潮”、“苏海”所创造的,《祭鳄文》、《赤壁赋》等不仅音调铿锵,让人读了琅琅上口,还有一种豪情突突于胸中,感受到一种要推动自己呼啸跃动气势,一种鼓舞的力量。《聊斋》发扬光大了这一特色。因而《聊斋》让人眼看多彩多姿,奇情奇事,奇趣奇理,奇景奇物,令人目不暇接;朗读气势磅礴,时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而骤雨清风新节奏。这两者组成了一种复合意境,就好像美妙的音乐一样,让人目眩神摇,口齿生香,充满了快乐和力量,使人不知不觉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真是蒲公才大似海,笔妙如环,独创的文体美。

以上我们从《聊斋》里美的社会和社会的美;美的人和人性的美;美的文体和文体的美三个方面探讨了蒲松龄的美学追求。由于笔者学识浅陋,只能说是对蒲公美学追求的管窥蠡测,挂一漏万,肤浅牵强,不足之处,热盼同好指正。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