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养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来源:华佗养生网
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 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0曹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是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回归的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也取得了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不仅在当时而且也影响了七、八十年代至苏联解体的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文本主要从三种不同的人 物典型形象来分析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性。 [关键词] 农村小说;人道主义精神; 传统妇女;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I1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97—02 苏联五、六十年代,不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文学作品,随 的大公无私、无所畏惧的俄罗斯性格”在第二次作家代表大 处可见孕育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就在于“极 会…,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苏联文学更广泛、更明显 其注意普通的人,甚至是‘小人物…,不再是高扬的基调和 地表现出这种写“理想人物”转向写普通人,着重从矛盾冲突 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是“写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 中刻画人物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的趋向。 和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的是有血有肉生活在我们身边 在苏联文艺界,以特瓦尔多夫斯基主编的《新世界》杂志 的普通人,这些人物有进取和快乐,也有迷惘和困惑。作家 为主要阵地的一派,强调“写真实”和揭露“阴暗面”,主张写 们通过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 “小人物”,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揭露和思考,从之前的只看到社会进步的大潮中转 特瓦尔多夫斯基反对描写“非凡的英雄人物”,甚至讽刺说 向更深层次的道德精神层面和哲理思考。作品中反映的是 “作者的艺术才能愈小,愈是容易表现出描写杰出、非凡人物 关心人、关注人,注重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其人物形象的 的倾向”。 他强调说:“伟大的俄罗斯文学的世界声誉的基 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为其后的苏联农村题材文学打下 础,首先是在于它密切关注普通人,甚至像我们通常所称呼 一个坚实的基础。 的‘小人物’。” 特瓦尔多夫斯基这一派的文艺思想核心是 一、“非英雄化”的普通人 “写真实”,而他们所谓的“写真实”则是要求写斯大林时期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农村文学的创作进人一个思 的所谓的“全面的悲剧”。一味暴露苏联社会的“阴暗面”。 想动荡和紧张探索的“新时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已经不再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写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主张持怀疑、否 是打着时代烙印的英雄形象,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小 定的态度,认为“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 人物,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的光辉,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如: 必然要产生对‘普通群众’的轻视”。_2 特瓦尔多夫斯基在二 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首先突破了过去在 十二大上的发言中强调说:“我觉得,文学作品中对现代英雄 农村题材上粉饰现实的通病,通过马尔登诺夫和包尔卓夫这 人物的描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通常都把这样的人物或多 两个在工作作风和思想性格上的鲜明对比,揭露了农业 或少地表现为言行正确的人,但是这个体现着各种加在他身 管理方面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因循 上的美德的人物,却往往缺少一个普通的,然而无可替代的 守旧等严重弊病。奥维奇金并没有把马尔登诺夫写成凌驾 品质,那就是人性的魅力。” 别尔戈丽茨、潘诺娃、索洛乌 于群众之上的超人式的“英雄”,而是根据自己长期在农村基 欣等人的创作所描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但是“人物 层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生活素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密切联系 的个性及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却是完整的:这里没有伟大与平 群众、深入实际、勇于革新的新型基层领导干部的真实形象。 凡的划分。” 关于这场论争的实际收获,当代一些重要的作 尼古拉耶娃在其作品《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中敏锐地 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田德里亚科夫、 抓住生活中的新事物,在大胆揭露农村落后的同时,塑造了 舒克申等人的作品就是最实在的说明。《活着,并且要记住》 娜斯嘉这样一个勇于向因循守旧、高枕无忧的习气挑战的新 里开小差的古斯科夫或是《红莓》里一心要改邪归正而终于 人形象。作者并没有故意美化和拔高正面人物,而是透过娜 不免悲惨命运的叶戈尔,都绝对不是正面英雄人物,然而却 斯嘉朴素文静的外表、缺乏生活经验、受到委屈爱流泪等年 为苏联当代评论界所推崇 这说明,苏联文学界早已经把英 轻姑娘的弱点,刻画出她那“内心勇敢高尚、对自己要求严格 雄人物的概念延伸了,而且创作里出现的也正是苏联五、六 [作者简介]曹阳,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97--.—— 域外采风 曹阳/苏联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分析 十年代里常常被称为“非英雄”的主人公。 二、传统道德精神的农村妇女 六.卜年代中期出现的农村题材小说更加注重的整个苏 联农村及农民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关注的是农村的日常 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注的是人们在农村生活变革时期 的心理和对生活的看法。他们也更加注重展示普通农民生 活中带本质性的东西,表现农村人的心灵美、性格美,更加执 著地探讨人生哲理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道德根源。这就 产生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类人物就是传统的俄 罗斯农民。这类人物身上具有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美德, 在农村日益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依然保留着祖辈的观念与 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与世无争,人和自然浑 然一体,这里的农民身上具有最统统的俄罗斯民族的人性与 道德美。与此同时,作者在表现传统道德精神的时候往往愿 意把这种传统的美德寄放在俄罗斯的妇女身上,她们辛勤耐 劳,不仅要照顾家中的丈夫、孩子,同时还要承担生活的重 担。她们总是那样的温婉娴熟、任劳任怨,集一切美好品德 于一身。如《常有的事》中的卡捷琳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 例子,她与丈夫生活贫苦,仅靠着自己的挤奶员的工资养育 着九个子女,可是她从来不埋怨没有经济来源的丈夫,她是 这个农村家庭的灵魂。丈夫伊凡・阿夫里卡诺维奇虽然善 良、正直、勤劳,但有时要酗酒,有时幼稚、糊涂,而卡捷琳娜 的形象则完美无缺。她爱丈夫,爱子女,正是这种爱使她在 沉重的劳动和清苦的生活中也感到快乐,感到自豪。清晨, “她怀着昨天的喜悦来到牛奶场。…‘在倾倒牛奶时,她又温 柔地微笑着,想起了丈夫。” 她对丈夫包容、理解,即使觉得 丈夫有时像个孩子一样。像卡捷琳娜这样充满着苏联传统 道德美的形象在六十年代作家的创作中几乎随处可见,如拉 斯普京最擅长刻画传统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在她们的身上具 有高尚的传统道德精神,如《最后的期限》中的八十岁妇女安 娜;70年代创作的《告别马焦拉》中的达丽娅老人等。这类 人物形象带给读者的崇高的心灵美,可是也在命运的漩涡中 充满着无奈和悲哀,她们想要把这样传统的道德精神和民族 传统传承下去,却发觉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心中满是对 现实生活的疑问,可即使这样,依然在困苦的命运下丝毫没 有丢失自己传统道德风貌的个性。 三、“城市化”农民 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社会日益“城市化”,几千万农 民离乡进城,旧的“农民的俄罗斯”日渐消失,以别洛夫、舒克 申、拉斯普京、艾特玛托夫等为代表的作家开始从历史的角 度转到对农民心理转变与矛盾的描写与刻画。作家感兴趣 的不是人的职务,而是人的性格,人在农村生活大变动时期 的心理和对生活的看法。舒克申的短篇小说中描写这样一 种人,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知道为什么 而活着,因此苦闷彷徨,有的甚至自杀。《正面和侧面》中的 伊凡;《私生子》中斯皮卡尔;《妻子送丈夫去巴黎》中的科尔 卡・巴拉托夫等,他的小说中没有真正的恶人,都是对生活 迷惘不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舒克申对这样的人满怀同 情和痛惜,这都是“一只脚在船上,一只脚在岸上”的处于 “不舒服状态”的人。i6] ̄3舒克申的主人公们多数是感到苦闷 一98一 的,这些“城市化”的农民的职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而 是司机、民警、教师、营业员等,过的是城乡的混合生活。他 们既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当中,又抛弃了原有的传统生 活理念,甚至有的人即使游离在城市边缘也不愿回到农村 这些“城市化”农民有些人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进 城寻求出路;有些则是抵挡不住城市繁华的诱惑,追求物质 上的享受,这两种人在城市中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如阿 勃拉莫夫《两冬三夏》中的叶戈尔沙一心想要离开农村远走 高飞;拉斯普京《最后的期限》中安娜的子女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事做,却没有一个可以回家看望自己年迈的老母亲 可是,我们在作品中发现,这两种人全都是年轻人。诚然,苏 联的城市化建设需要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大浪潮中发光发 热,奉献自己的力量。可是,从农村走出的被“城市化一r的 年轻人多数都像舒克申作品中的人物一样落下悲惨的结局。 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轻人丧失了原来的创痛道德观念转而去 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呢?拉斯普京在《最后的期限》中给出 了答案:“城市化”造成了道德传统继承上的断裂。“城市 化”的年轻人在心理上已经转变,他不能传承甚至是接受传 统的道德观念。这篇小说明确地体现了农村散文保存传统 道德的倾向,它把固守传统道德的安娜和她进了城的子女作 了鲜明的对比:安娜总是想着子女,想着他人,而其子女只想 着自己,丝毫不想着母亲,甚至去指责母亲的床单太脏。因 此作者在这篇小说里提出的不仅是两代人关系问题,而且主 要是城乡关系问题,人进了城,脱离了土地,精神道德面貌就 退化了。与拉斯普京一样,此时的作家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 生产环境,而是文明背后的道德探索和哲理思考,故事情节 简单之中透着作者的思考,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转而关注人 物内心的变化和生存状态。作家最为忧患的是世世代代积 淀而成的民族传统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正在逐渐衰落。作家 最为关注的是城市现代化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人的“情感弱 化症”等现代文明病对农村健康的淳朴民风的浸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农村文学如此的繁荣和对 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都离不开成功的经典的人物形象的塑 造上。作家们在人道主义精神回归的思潮中更加重视的人 的性格、命运和心理的转变,关注的是“普通人”甚至是底层 “小人物”的幸福,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体现,其人物也就具 有经久不衰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J]。旗,1954 (9)。 [21特瓦尔多夫斯基.为《新世界》四十周年而作[J] 新世 界,1955(1). [3]吴元迈,邓蜀平。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M].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84. [4]斯科里诺.“普通人”是普通的吗![J]。文学问题,196o (6). [5]别洛夫.常有的事[M]。1966. f6]许贤绪.苏联小说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7.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