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0年2月 第2期 新教师教学 New Teacher Teaching Feb,2010 No.2 课改形势下的壮汉双语教学刍议 田秋娥 (广西天峨县六排镇云榜小学,广西,天峨,547300)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IB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为了解决 学生的成长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出现了。新课程 改革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幸福寻求出路。 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 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该怎么改,如何利 用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教改服务等,这是课程改 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区作为壮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壮语是主要 的语言交通工具。但民族杂居现象比较普遍,语言 可谓“南腔北调”。壮族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一 个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是不够的。在和区 的大力扶持下,壮文成为了我壮民族引以 为骄傲的语言工具。1990年,在全区各县市(部 分)开展壮文进校工作实验,将壮汉双语文教学纳入 了基础教育工作行列,以极具特色的壮汉双语“十六 字”教学方针打开民族教育之门,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此,我以我多年从事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一些 工作体会与大家共勉。 l双语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壮汉双语教学的“十六字”方针指“以壮为主,壮汉 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以壮为主”是双语教学 的前提条件,“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则是工作方法及措 施,是如何用“壮文”的优势去服务于“汉文”教学,是双 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壮汉兼通”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 标。了解了“十六字”方针内涵后,结合本校实际,最后 达到以民族文化资源为课程改革服务的目标。 2 以“十六字”方针指导汉语文教学工作,新 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教育” 民族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允许学生用本 民族语言,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我是这样 以双语教学的“十六字”方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 2.1用“以壮为主”原则,提倡体验性学习 【文章编号llOOl~4128(20lO)02—0109—02 语言有先人为主的优势,儿童说的第一句话是 “母语”。壮族小朋友首先接触的是壮语,壮语是壮 族儿童认识事物的中介。可以说,每个会说壮话的 小朋友已经是个“小小壮语言学家”,只是他们不会 壮文罢了。因此“十六字”方针提倡学生应在学前班 学好壮文,做到正确认读和书写壮文的声母、韵母、 声调,并能正确熟练地呼读拼音和书写拼音。学生 在能直呼音节后就可阅读课文内容。经过加强 训练,其理解能力也相应地得以加强,能基本理解浅 显的课文内容(学前课本以图、词、儿歌为主),使学 生真正达到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教学 中,我利用教材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壮文内容, 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 教学va,vaiz,gaeq,bae,naz等单词,我先出示画有有 关内容的图片课件,学生用本地话说出图上内容的 名称,然后出示相应的单词卡片。当学生拼读标准 音后发现本地话说的这些词语,语音、意义完全相 同,心里非常高兴,有种“我会说,我会写”的成就感。 加上教师及时性的评价,如奖励小红花,借此满足学 生“不服输”的心理需要,同时其积极性和参与性都 得到激发,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总之,学前教 学要以壮文为主,不灌输其它让学生有压力的内容,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参与,攻克了壮文拼音关, 为学习更高深知识打下基础。 2.2用“壮汉结合,以壮促汉”的原则,提倡比 较性、结合性教学 “壮汉结合,以壮促汉”是针对壮汉语言之间的 内在联系而提出的比较性、结合性教学原则,有比 较,才有好坏对错,其目的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发展目标。首先,学生在学前班 学好壮文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之后,升上一年级 学起汉语拼音来就容易多了。二者都是由26个英文 字母组成,拼音方法基本相同,就声、韵、调(值)的发 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也相同或相近。如在教学汉语拼 109 2010年2月 新教师教学 Feb,2009 第2期 New Teacher Teaching No.2 音声母b、P、m、f时,我用比较方法,在投影片上写 和训练词句,再用壮汉结合办法去完成汉语知识训练。 出:b(boh),m(moh),f(foh),学生一看壮文拼音(括 2.3“壮汉兼通”,提倡综合性教学 号中的音节)就会读b、m、f,然后再重点指导P的发 “壮汉兼通”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的 音(p是送气音,可借助纸片发音),有气流冲出的是 延续,也是壮汉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汉语知识太 送气音,并列举一些汉字“皮”,“坡”,“泼”等巩固发 繁杂,一辈子也学不完。在汉语教学中,用壮语知识去 音(其它送气音教学多用此法)。又如拼音节时,我 理解,会为汉语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减少很多环节。 强调汉语拼音有音变,如b、P、m、f,分别与。相拼时 当汉语表达错误时,我让学生用壮文“纠错”。如 要在。前加u音,即应该拼出buo,puo,muo,fuo的 “下——桌子下…桌子下有本书,”这一字词句的训 效果,发成像壮文的boh,moh,foh是不正确的。再 练,壮族小学生容易说成:“下一一下桌子——下桌子 如教学汉语拼音韵母ai、an、ang、eng、ong时,我用壮 有书。”是一种“夹壮”现象。如果用壮文直译汉文内 文写在汉语韵母之后代表汉语应读的音:an(anh),ai 容,学生容易发现问题,并及时纠错,训练多了,他们就 (aih),ao(auh),ang(angh),eng(aengh,音较接近), 能准确地用汉语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来。再如语言方 ong(ungh),这样就不必再教读音,而强调写法上的 音:“教室里有四盏灯亮着”受壮语方言影响,学生容易 一些区别和用法即可,如an、ao、ang、ong还可组成声 读成“jao xi li you se xan den liang(像壮文的leng)xo” 介合母ian、iao、iang、iong,它们与j、q、X拼读的音 这是夹壮的现象(桂柳话多如此),没有送气音、翘舌 节,我们壮族(桂柳话)读出的往往先丢介母i(其它的 音,后鼻音也常常读成前鼻音。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我 声介合母音节也一样),声母也有不同的变音,而学 先用正确的汉语拼音注音:jiao shi li you si zhan deng 好壮文的人却容易发准音(壮族)。在写法上,读音 liang zhe,然后用本地方言及桂柳语与普通话相对照, 上没有的(如n、He、fin、er、Z、C、S、zh、ch、sh及送气音 并列举一些类似的音变词句让学生训练。总之,汉语 等)则作为重点和难点来训练,直到学生熟练拼、读、 知识不能以灌输方式进行,要循序渐进,结合壮语优势 写为止。总之,用壮汉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汉语拼音的 (针对壮族地区而言),以壮语服务于汉语,最后达到 声韵调会节省许多课时,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压力,还 “壮汉兼通”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利用迁移法去学习相关知 识等。其次,“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在语言文字教 1提高认识,以“十六字”方针为课改服务 学上也很有优势,汉字教学要进行音、形、义教学,音、 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培养 形在训练后很容易掌握,但义是最令老师头疼的,有时 学生的民族精神,最后达到为社会、为人类贡献的目 你费尽口舌解释,学生还是有“你越讲我越不明白”的 的。“十六字”方针是我区基础教育的一大民族教育 想法。如汉字“一”,“牛”,“爸”,“妈”,“田”,“一”还好 特色。我们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利用资源优势推 说,其它的字没有实物或图片就很难理解,壮文在此时 进课程改革进程,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共 却是理解这些汉字的功臣:“一”(ndeu),“牛”(vaiz), 同进步。真正做到“十六字”方针指导汉语教学的双 “爸”(boh),“妈”(meh),“田”(naz),学生一看壮文就知 语教学目的。 道这些汉字的含义。最后加强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 参考文献 训练即可。在句子训练中,用壮促汉也是个好办法。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如“我家有只大黑猫”,壮文表达是ranz gou miz duz 社,2002 meuz ndaem hung ndeu。壮族小朋友未经训练易说成 2 王均,杨曙望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 “家我有只猫黑大一”这显然不通,说理论又不适合,我 文)》.一年级上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的办法是用汉语正确表达,再直译成壮语,此时的汉语 3 郑作广主编.《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研究》.南宁:广西民族 通而壮语不通了,但学生能发现,并及时纠正,然后我 出版社,2002 再写些相同句式让学生练习,效果极佳。最后,用同步 4《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教学原则去学习课文内容,这里的同步不是同时进行, 5 盖兴之著.《双语教学原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而是先壮后汉,以壮促汉。先用壮文去分析课文内容